•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家乡新变化课堂 新历史教科书带来历史课堂教学新变化

    时间:2019-01-28 03:30:4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教科书作为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有重要的影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初中历史新课程新教科书的使用引起了教师课堂教学方式的很多变化,既有新颖的教学方式、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我们需要对这些新情况新问题进行分析,借以指导今后的历史新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新历史教科书;课堂教学;新变化
      
      教师、学生、教科书是构成课堂教学的基本要素,其中教科书既是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来源。教科书的整体结构合理则能充分发挥其功能,给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转变。新课程历史教科书与以往的教科书(以人教版为例)相比,结构上发生了很大变化,主要是在课前设置“导读”,课中插入“动脑筋”等启发性问题,课后设置“活动与探究”。这些新的变化到底给我们的历史课堂教学带来了哪些变化?为此笔者走进6所中学的初一历史课堂亲身感受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变化。通过对这些课的分析,笔者认为新课程历史教科书的使用既给历史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带来了一些可喜的变化,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以便引以为戒。
      
      一、教师充分利用课前“导读”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开始阶段,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首要问题。新课程的教科书在每课正文前设计“导读”,充分体现了这一重要教学理念。历史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认识并贯彻了这一重要理念。在每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都通过多样化和现代化的教学方式、方法、手段充分开发利用“导读”,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听课的六所中学,教学条件各不相同,教师水平也参差不齐,在利用“导读”引起学生学习动机时采用的方式和手段也各不相同。例如,菏泽市第二十一中的孙老师(女)所在学校教学条件较好,设备先进。她在讲授七年级上册15课一“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向大家展示有关录像。在讲授新课之前,教师首先提问:“你们所知道的西域,是现今的哪些地方?”同学们踊跃回答,虽然大同小异,但老师都一一予以点评,以示鼓励。紧接着播放了一段有关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纪录片,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上更感性、更全面地认识西域和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同学们初步掌握这两个概念之后,老师开始揭示此次课堂学习的主要内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西域和丝绸之路,认真学习这一节课。教师用这种方式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前提条件是学校具有多媒体这样的现代化教学设备。而在一些教学条件有限的学校,教师则尽量发挥自身教学才能,将“导读”灵活运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泰安市二十二中的夏老师(男)在讲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时,就采用启发式提问的方法将“导读”进一步展开,逐步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中国的宗教多种多样,你知道的有哪些?”同学回答:“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教师又问:“谁知道这些宗教,哪些是由外国传人的,哪些是在中国产生的?”仅有几个学生回答:“道教是在中国产生的,其它都是由外国传人的。”教师给予鼓励后,继续问:“哪种宗教是最早传人中国的,是什么时候传人的?”面对大家的哑口无言,老师就说到:“好,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佛教的传人和道教的兴起,这会使我们明白刚才的问题。”至此,教师已经通过对导读的充分利用即层层设问将学生的“胃口”调动起来了,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由此可以看出,虽然教师在利用“导读”时采用的方式方法各不相同,但都达到了同一目的――引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反映出使用新课程教科书后,教师的教学理念的一些变化,即教学活动不再局限于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而注重对学习兴趣的培养。这带来导入新课教学方式的新变化,改变了以往导入新课的形式:复习提问旧知识后,“今天我们来学习……”,反映了新的课程教学理念。
      
      二、充分利用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等活动进行师生、生生互动
      
      教学进行过程中,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一项重要任务。课文中穿插的“动脑筋”等活动为此任务的完成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不时地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动脑筋”等活动,进行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在所听的六节课中,每节课教师都能在讲完一部分内容后及时与学生共同完成“动脑筋”等课堂教学活动,形成师生互动、共同学习的新局面。这种师生互动取得的教学效果与传统历史教学中的满堂灌、以讲为主或一讲到底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反映出历史教师教学方式由教师作为教学主导者的讲授为主转变为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活动为主。历史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的讲授,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注重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由注重知识的灌输到更多地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如此,教师还根据所学内容自主灵活安排小讨论,让学生互动起来。其中有两节课安排了课堂小讨论:一是学完有关道教的知识以后,泰安二十二中的夏老师(男)提问到:“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成仙。道教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合情合理吗?分小组讨论一下”;一是学完张骞通西域后二十一中学的孙老师(女)提问到:“张骞通西域后,加强了汉朝与西域的交流,那么给双方带来哪些方面的影响,请在小组内交流意见。”这也说明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让学生养成与他人沟通,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同时也是对学生主体地位尊重的表现。这正符合新课程教科书对合作学习的要求。
      
      三、灵活运用“活动与探究”,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参与意识
      
      正如人们常说:“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学生之间是存在较大差异的。新课程教科书充分认识到并尊重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每课的课后都安排了“活动与探究”,分别有2―3个不同的活动组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任选其中的活动完成。历史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充分理解并实施了这一教育理念,通过多样化与开放性的教学方式让学生感到自己与他人是不同的,在整个班级或小组内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应积极参与并发挥出积极独特的作用。
      在使用新教科书的过程中,历史教师充分利用“活动与探究”里的各种活动,培养学生的个性与参与意识。例如菏泽市三中的张老师(男)在讲完“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的课文后,安排学生完成课后的“活动与探究”的三个活动:“这节课的‘活动与探究’有三个小活动组成,分别是看图分析、小实验和小组故事会。你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任意选择其中的一个来完成,可以是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是分小组完成。”课后跟踪调查中,笔者发现,同学们都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了不同的活动来完成:擅长绘画的学生选择了“看图分析”;喜欢动手的学生选择了“小实验”;喜欢讲故事的学生选择了“小组故事会”。每个同学都参与到了“活动与探究”中。这反映了教师对学生个性和参与意识培养的重视,及自身教学方式的多样化与开放性。
      
      四、改进不足之处,提高教学质量
      
      对照新课程标准的教学实施建议我们发现,这几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课堂师生互动过程中回答问题的人次很多,但面却不是很广,有一部分同学回答很积极,表现活跃,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却显得比较沉默,很少发言,很少参与教学活动,好像旁观者一样,只是在看、在听其他同学的活动。对此,在访谈中教师也谈到“用这套教科书有它的好处,但也有弊病,好的学生在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上会有很大发展,但是若不积极引导差的学生会更差”,“容易出现两极分化”,“人太多,照顾不过来”。另外,据笔者观察学生在讨论时,有些学生之间真正沟通的较少,有的大声嚷嚷很少有倾听他人意见,有的则代替整个小组思考发言。
      这些问题应由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来解决。在上每堂课之前教师应对一整堂的历史教学进行全面系统的统筹安排。
      首先,课前要精心备课。不仅备教材,还要备学生。教材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学学生学习的依据。要使用好教科书还要了解每位学生的历史学习情况、学习兴趣、学习困难等。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尽可能多的选择多种教学方式和方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其能参与到教学中来,克服因教科书带来的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
      其次,在课堂教学的进行中,发挥好主导作用。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不但能预见一些课堂教学混乱情况的出现,还能机智灵敏的解决这些问题。特别是讨论等活动教学中,学生进行讨论时教师不能越俎代庖但也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做好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教会学生讨论、沟通,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新变化 历史教科书 带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