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语文的韵味作文 [浅谈语文教学的“韵味”]

    时间:2019-01-26 03:28:0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其评价的首要标准就是它是否有“韵味”,但是多年来中学语文教学大多走在“韵味”的边缘。那么,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韵味”?其缺失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怎样才能让语文教学中的“韵味”走在归家的路上?对这一系列问题,本文做了一些探讨。
      关键词:韵味 缺失 回归
      
      1、什么是语文教学的“韵味”?语文课欲开学生“胃口”,一定要讲究它的味。即要有“韵味”。“韵味”是语文课堂的灵魂,更是语文教学所应该追求的一种境界。程少堂认为“‘韵味’就是指在语文教学中体现出语文学科作为一门既具有工具性又具有人文性的基础学科的性质来体现出语文学科的个性和执教者、学习者的个性来,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的氛围和人性美丽,使学生对语文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他的这一定义显得比较质朴、率直,通俗而又不俗,但要与学生共享浓浓的“韵味”却非易事。
      2、中学语文教学中“韵味”的缺失。由于中国具体的国情和教育体制本身的不完善等原因,中学的语文教学中的“韵味”一直徜徉在“向左走,向右走”的缺失中。
      2.1 向右走。由于功利主义的大道其行,长期以来处于附庸地位的语文教育,忽视了语文教育自身的特性和功能,失却了语文教育的本色。语文课也因此远离了感性和激情,迷失在凝重的理性和空洞的说教里。
      2.2 向左走。语文教学近几年来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课标实施以来,切实加大了改革的力度,教育思想、观念、教与学的理论等均有所转变,也呈现了不少新气象,但是正如列宁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步,仿佛只是向同一方向迈出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目前的情况正是如此,“韵味”依然走在缺失的道路上。
      3、中学语文教学中“韵味”的回归。语文教学无非是处理三方面的关系:文本、教师、学生。要使语文课堂大放异彩,就得从这三方面入手,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关系,那么“韵味”的大势已得矣。那么到底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提倡“韵味”,首先要净化语文课堂。语文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它可以包容德育、美育、创造教育、思维培育等教育内容,但这些不是它的“特性”或“特点”。语文课应尽可能的把不是语文或不具有“韵味”,甚至是语文但不是重点的东西清除出语文课堂。
      要净化语文课堂,首先必须知道什么是语文?其实,早年叶圣陶先生就明确指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这一解释,是将“语文”定位于口头与书面这两种“语言”范畴的。但是,“语言”本身又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概念。不论是从现代语言科学看,还是从心理科学看,研究语言不能不忽视与“语言”有着密切联系又互相区别的“言语”。所以,净化语文课堂就似乎可以从“语言”和“言语”这两方面入手。但是,根据“语言”和“言语”的理论,语文教学说到底,就是在言语训练中让学生掌握运用语言的规律,从而发展学生言语能力的活动。所以,这么说来,“语文”的内涵就是指“言语”。净化语文课堂主要可以从“言语”上去开刀。
      有“韵味”的课堂应该是这样的课堂:“言语内容”和“言语形式”相统一的课堂。让学生通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形式的妙处,从而提高言语能力。做到“因文解道”、“因道悟文”、“文道统一”。而其他一切与此无关的东西都该清除出语文课堂,实现语文课堂的纯净化。
      3.2 提倡“韵味”,还要提升教师素养。要使课堂焕发出韵味,教师应该自身就有韵味。“腹有诗书气自华”。试想,一个自身语言都贫瘠干涸,安于就事论事、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的教师是无论如何也难把课堂变得有滋有味的。反之,如果一个教师在课堂上往往出口成章、词藻丰富、旁征博引、妙语连珠、收放自如,那么,这样的课堂不管是预设也好,生成也罢,无疑都会是一堂好课。所以,语文教学中“韵味”的要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认为要使语文课堂有韵味,教师可以走以下两条路一一“专业化道路”和“个性化道路”。即具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准:倡导“个性化”的教学。
      3.3 提倡“韵味”,主要是促成情感的共鸣。语文教学之所以具有激动人心的魅力,主要在于它自身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情感。情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教学情感亦一样。教学情感是教师与学生共同的复杂的心理现象伴随着对文本认识所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如果教师不能开启学生的情感之门,使之与教师、与文本、与作者之情产生情感“共鸣”,那么,这教学活动便是干瘪空洞、枯燥无味的躯壳。“情感”是否“共鸣”,是教学情感,乃至教学活动的关键。教师讲课冷冰冰,似三九天之冰雪:象机器人一样虽有声而无情,虽有行而无内涵。这无激情的教学,必然得不到有激情的听课。这样的教学活动,台上台下死水一潭,教学效果必然不尽如人意。只有把教学情感交流、沟通得恰到好处、水乳交融、和谐统一,才能克服枯燥无味的说教,才能防止出现压迫强制式的教学,才能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美的清泉,就不能有学生的全面智力的发展。”语文教育需要激情,需要全身心的投入;语文教育需要诗意,需要洋溢浪漫主义情怀。语文教师必是一个感情丰富并学会“煽情”的人。语文教师还需要能够准确抓住教材的情感点和学生的情感点,了解教材的同时了解学生,并在二者之间架设一座桥梁,使学生在激荡的情感中,受到感染、熏陶和激励;使他们在高昂的情绪中,产生想象和顿悟,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推荐访问:浅谈 韵味 语文教学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