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浅析《庄子齐物论》的主旨]齐物论的主旨

    时间:2019-01-21 03:32: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在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时代背景下,庄子作《齐物论》,他所表达的主旨不是对万物、物我齐同为一的认识,而是站在道的高度,以道观之、用超然的态度抛弃物我、彼此、是非、大小等各种判断标准,实现“吾丧我”和“逍遥”的自由精神境界。如今谈及《齐物论》的主旨思想对现代社会的人们仍有着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庄子;齐物论;主旨;意义
      中图分类号:B22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4(C)-0145-02
      
      《齐物论》是《庄子》中最重要的篇目,理解其思想是真正把握庄子思想的前提。目前,已有许多学者对《齐物论》的主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朱贻庭认为:“在哲学上,庄子把老子的辩证法引向了相对主义,又把老子的‘道’演化为‘未始有封’的无差别的绝对的‘一’,建立了一个以相对主义为认识论基础的唯心主义的庞大体系。”[1]把庄子思想单纯评价为唯物或唯心是欠深思的,只有与圣人直接对话、体悟他的精神真谛,才能真正抵达庄子。体会《齐物论》丰富内涵及真正主旨,首先要了解庄子作《齐物论》的现实背景。
      一、《齐物论》的现实背景
      战国时期,百家议论纷纷,思想复杂混乱,庄子认为万事万物包括人的感情和思想看起来千差万别,但根本上都出于自身、是齐一的。以道观之,万物一体,不断的发展变化。庄子批判那些执着于分别是非对错、好胜好强的心态。他认为“道”本身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自然而然的,那么追求真理,寻求“道”的人也应具有逍遥自在的、没有任何束缚的、怡然自得的心境。
      战国时代的说客们,每一个都是好强雄辩、彼此执著于自己的观点。从而勾心斗角、彼此伤害,而不是真正体会“道”的情怀,更别说淡然明志、自得其乐了。所以他们从生活态度上就已与“道”背离而驰了,庄子对他们予以了辛辣的讽刺:“喜怒哀乐,虑叹变�,姚佚启态,乐出虑、蒸成菌。日夜相抵乎前而莫知其所萌。”作为说课的知识分子们高兴、愤怒、悲哀、欢乐,他们忧虑感叹不断、反复恐惧焦躁不安,就像音乐从虚空的东西里发出来的一样,菌类被地气蒸发而出。这种种情绪和心态日夜在自身面前循环更替变化着,却不知道是如何萌生出来的。可见,这是多么悲哀,人们以此追求真理,又口口声声地不断认同、追寻,却是不知不觉地在远离真理而已。庄子发出了感慨:“已乎,已乎!旦暮得此,其所由以生乎!”庄子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试图寻求一条解开心灵枷锁、破除执著、达到自由自在的心灵世界之路。
      二、对《齐物论》主旨的认识
      古往今来已经有很多学者对《庄子•齐物论》的主旨作了注解和阐释,影响广远的一种观点认为,《齐物论》阐述了万物齐一或既齐物又其论的思想,说庄子抹煞了万物之间的区别,万事万物的大小、是非、好坏、生死、贵贱混同为一、毫无差别。近来,高正等学者提出了新观点:“《齐物论》实旨在‘以明’,即阐明事物之本质”,“故《齐物论》应释为‘论相通而等齐之万物’。”[2]强调万物存在意义上的齐一性,而不排斥实在意义上的个别差异。朱峰认为:“庄子《齐物论》的主旨不在齐而在名”,“知道道的本真状态,通过知识和偏执而被遮蔽起来……而明却是要使这种本真状态从被遮蔽的状态,从知的偏执中解放出来,使得本真状态得之以呈现。”[3]这些论述从浅显的万物混同为一思想,逐渐有了新的发展和认识,却仍没抓住《齐物论》内容所要表达的真正实质。真正的主旨应是庄子从发展变化角度来说明事物价值并不是僵化唯一的,万事万物判断标准也不是统一不变的。
      庄子《齐物论》主旨是通过以下几个层次来阐释的。一开始庄子就表达了整篇文章的主旨,接着从主体和客体两个大方面进行论述。从主体方面来说,庄子认为:“物无非彼,物无非是。自彼则不见,自知则知之。故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人们称事物为“彼”或“此”是相对而言的,只是站在不同的角度而已,站在此的角度自称就是“此”,称彼为“彼”,站在彼的角度情况相反。“彼”和“此”是相对于对方而言的,所以说任何事物没有不是“彼”的或是“此”的,此也就是彼、彼也是此。人们站在不同角度对事物判断也是不同的,证明人们任何判断都不足以作为定论。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特性,而人们在判断事物时,不同的人喜好不同,对事物是非认识不同,谁的判断也不是固定标准。庄子证明了主体不同、认识不同,任何判断事物的固定标准都不存在。
      从客体方面来说,就是万事万物自身和外在环境,庄子指出:“且吾尝试问乎女:民湿覆则腰疾偏死,鳅然乎哉?木处则惴�恂惧,��狙然乎哉?三者孰知正处?民食刍豢,麋鹿食荐,螂蛆甘带,鸱鸭嗜鼠,四者孰知正味?��狙以为雌,麋与鹿交,鳅与鱼游。毛嫱丽姬,人之所美也;鱼见之深入,鸟见之高飞,麋鹿见之决骤。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自我观之,仁义之端,是非之涂,樊然淆乱,吾恶能知其辩?”人、鳅、�猴的居住环境,三者谁的可以作为正确的居住标准;人、麋鹿、蜈蚣和猫头鹰的食物,谁的可以成为美味的标准;人、鱼、鸟和麋鹿的认识,谁的可以作为美丑的标准。万事万物是否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来统一的认识居住环境、食物味道、美丑等判断标准。他万物都有各自的特性、喜好和能力,不可能用一个统一、固定不变的标准去判断。庄子还通过丽姬被俘后态度的变化,说明人的认识会随着外在环境变化而不断地改变。万事万物从生到死都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充满偶然与必然的过程,其认识自然也随之提高或僵化不前,应顺着自然的变化而变化、忘记任何的限制和束缚,达到精神的自由。庄子在文章的结尾用了庄周梦蝶的隐喻,言尽而意无穷阐释了《齐物论》的真正主旨。“不知周之梦为胡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庄周化为蝴蝶,蝴蝶化为庄周,万物化而为一。不知道庄周与蝴蝶那一个是现实中真实的此在,根本无法确认,人类自己无法弄清自己是谁,更别说去认识无穷的宇宙和人世社会了。但庄周与蝴蝶必有分别,我们应顺于自然、应物而变,这就是物化。在有限的经验世界体验无限,在不自由的社会中怀有自由的心境。
      三、探求《齐物论》主旨的现实意义
      庄子寻求精神自由的勇气和淡然态度,给予生活在现实生活中的人们以精神启迪和心灵再次撞击。让以自我为中心的人类重新认识自己、正视他人、从容面对未来。庄子说:“今者吾丧我,汝知之乎?女闻人籁而未闻地籁,女闻地籁而未闻天籁夫。”子游由于受到以前固有知识限制和影响,感受不到自然的无声之声――天籁,更无法理解“吾丧我”自由自主的真境界。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思想认识确立价值标准,但这些认识是世俗社会强制灌输给他们的,坚持毫无意义,统一的标准也不存在。现实世界是分立的,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质和特点,而纷繁复杂的具体物是人为匡定的。以“道”观之,它们只是道衍生的一种方式而已,万物的本体道是一体性的、生生性的、自由的,这是万物最根本的状态。所以没有一个固定化的、永恒不变的事物或标准,人类对万物加以重新规定,把经验对象固定化,从而生活在这个经验常识建构的世界中,往往会受到僵化和固有经验知识的束缚。面对有限的、不自由的经验世界,用生命加以体证物我的关系,打开万物固定化的精神枷锁,摆脱主客二分的认识方式。就能找到生命的力度,开显万物生存的无限可能性。任何判断标准都是不同的,只是根据人类设定的一个视角而已,不同的判定标准,得到的结论也会不同。庄子认为,根本就没有一个一劳永逸的固定化标准,看不到这一点,就将会被认为正确无误的真理制约一生。庄子教给我们在有限的经验世界以生存的智慧,一方面要坚守经验,因为人类是有限的,离开经验无法生存。另一方面站在“道”的高度,以非经验的、非科学的方式看待万物。打开思维、破除恒定的是非彼我观念,破除教条化的思想,多种角度看问题,在不自由与自由中体验生存的智慧。
      
      
      作者简介:刘丽丽,河北大学08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伦理;霍瑞娟,河北大学09级伦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伦理学原理。
      参考文献:
      [1]朱贻庭.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9页.
      [2]高正.庄子・齐物论管窥[J].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3).
      [3]朱峰.莫若以明――对“齐物”的质疑[A].国际庄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
      [4]孙海通译.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7年版.

    推荐访问:主旨 浅析 庄子 齐物论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