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探讨_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

    时间:2019-01-15 03:41: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计算机技术飞速的发展,对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带来了很大冲击,加速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进程。本文剖析了目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分级教学、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及考试方式等具体措施,并在实践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改革;分级教学模式
      
      引言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接受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入门课程,也是公共基础必修课程。该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大学生计算机文化意识,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能够把计算机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应用到各自的专业中。近年来,随着我校的发展,招生规模及招生范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受到了很大冲击,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新的情况和新问题。此外,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该课程的教学也提出了新要求和新内容。因此,在新形势下探索适合我校校情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的思路与方法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意义的。
      
      一、课程的现状及问题
      
      (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
      我校自1991年升格为湛江师范学院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学校的招生从最初的面向广东省发展为面向全国招生,生源来自全国各地,这造成了学生之间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较大。相当部分的城市及经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已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且计算机的普及率也很高,使得来自经济发达地区及城市的学生在入学前就具备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而来自农村和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入学前基本上没有接触过计算机。因此,造成了学生间的计算机基础存在很大差异,而学生基础的不一致使得教师要尽可能兼顾各层次学生的需求,这给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实际教学中往往存在两种情况: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学生感觉课堂内容重复、枯燥,没有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感觉上课听不懂、跟不上,知识难以消化。
      (二)教学内容陈旧
      目前高等院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已基本定型,内容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等。我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内容与上述内容差别不大,虽然课程教学内容比较实用,为提高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和普及计算机知识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中小学信息技术的普及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这种从“零起点”开始的教学内容,造成了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不了解,限制了学生对计算机新知识的需求和渴望,教学严重滞后于计算机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
      (三)教学方式单一
      近年来,随着我校教学环境的改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大多在多媒体课室进行,教学中采用计算机+投影屏幕的教学模式。该模式使教学内容表达直观,增大了课堂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但该模式还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学习地位,课堂上满堂灌的现象比较严重,所不同的是将黑板换成了投影屏幕,采取的是“电灌”。该模式下,学生过分依赖教师,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谈不上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和工具性很强的课程,但教学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兴趣,这说明学校现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和主动性的发挥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四)教学目标一体化
      目前我校的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往往是统一教材,统一教学进度,期末是全校统一考试。这对以达标为教学目标的教学是很有好处的,可以实施统一教学内容,统一考试,确保大学生的计算机均达到某一水平。但随着我校的发展,现行我校招生专业已发展到包括师范类和非师范类专业50多个,涵盖了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九个学科门类。在这种背景下,再采用一体化的教学目标则远不能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利于个性化教学。这种一体化教学定位忽视了两点差异:①各个专业对信息技术知识的需求是不同的。②每个学生对信息技术的需求是不同的。这种一体化教学目标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影响了学生兴趣的发挥,更谈不上培养社会的急需人才。
      (五)扩招后遗症
      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校现有全日制普通在校生两万多人。学生人数不断扩大,给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带了师资力量的不足和上机实习不足等问题。在师资和教学资源不变的情况,上大课及压缩上机时间成了应付扩招和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解决方法。一方面,上大课教学效果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上机时间少,安排不合理,造成了理论课与上机课不协调,甚至出现上机课安排在理论课之前的现象。教学资源的短缺严重影响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质量与效果,不利于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
      (五)考核形式单一
      当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是以理论知识笔试为主,对于开卷笔试、实践操作考试、演示考试及面试等考试形式很少采用。总评成绩主要以平时成绩和笔试成绩相结合进行考核,且理论成绩比例过重。这就造成了成绩的高低反映不出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强弱,甚至会出现“高分低能”现象。这就违背课程的培养目标。目前的考试形式无形中使得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更加单一,更不利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二、教学改革的思路与方法
      
      (一)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针对新入校学生的计算机知识与能力参差不齐的现状,在教学组织上采用分级教学模式,即根据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基础水平的差异分不同的教学班进行教学。如可在新生入学时采取学校统一组织考试和学生自愿报名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学生参加不同级别的考试,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进行分级。一般可分三层次A,B,C:A层次学生已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这部分学生可免修,但为了便于对学生的管理,促进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进一步提高,学校应安排教师布置几个大作业,并给学生提供一定的上机练习时间。学生在期末考试前把作业交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给出相应的分数,作为学生的该门课程的期末成绩。B层次学生对计算机知识有了解,操作不很熟练,对于该层次学生,教师应制订周密的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如可快速把计算机基础知识讲授一遍,重点放在学生掌握的比较薄弱的网络操作、数据库知识等方面,这样既能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又能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学,使学生觉得很充实。对于C层次的学生,应该从零开始,详细讲述计算机的知识,增加学生上机练习机会,使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快速提升,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和以后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二)丰富教学内容
      目前我校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存在内容相对陈旧、过分强调某些具体软件的用法、信息技术新知识的介绍缺乏等问题。我觉得大学应该在学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及其流行软件的基础上完成知识的系统化。大学生毕竟不是普通的计算机操作者,教学内容的选择,以培养学生掌握某一种应用技术为目的,而不是像短训班只掌握某种软件的操作。在学习一种应用技术时,当然要以一种具体产品为背景进行学习,但不能局限于某种具体的产品。比如在学习Windows操作系统时,介绍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使学习知道除了Windows操作系统外还有其他的如Linux,Unix等操作系统;学习文字处理系统,就要求学生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学习了Word文字处理系统,应该能基本掌握WPS等其他的文字处理软件的用法,至少能独立完成一个综合的作业。在学习数据库知识时,不仅要知道Access,还应该知道SQLServer,Oracle,DB2等相关的数据库系统。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作为大学生仅仅只会上网和收发电子邮件,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网络部分的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网络的最新知识,鼓励学生能够使用不同的平台和工具。同时,加强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新技术新知识的介绍。通过丰富计算机文化基础的教学内容,增强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扩大了学生学习的知识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三)采取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在我校基本上实行了多媒体教学,但教学方法还是传统的“满堂灌”,严重地影响了课程的教学效果。对此,一方面可以通过采用“任务驱动”、“演示”、“设疑”等教学方法,加强课堂的师生交流,活跃课堂气氛。另一方面,基于校园网,构建网上教学平台。这样我们就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个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增加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全部数字化,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个性化。目前,我校网络硬件环境完善,在此基础上设计开发网络辅助教学系统,包括课堂演示、课程自学、答疑讨论、自测考试等功能,形成《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网上自主学习环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程度和学习进度,自主选择学习。
      在改变教学方法的同时,还应改变传统的上机方式,除安排正常教学实习外,平时多给学生提供灵活的上机时间,学生遇到问题时,能及时上机解决。另外鼓励学生自带电脑,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自由学习,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
      (四)强化实践教学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实验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实验环节实施的好坏直接影响着该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实验教学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环节。首先,精心设计实验内容,掌握好题目的难度与深度。可设计基于Web的实验教学系统,用于学生网上练习及自我检测。系统提供一定数量的实验题目,对应于每个实验题目,应明确指出实验目的、实验内容、参考步骤等内容,并应有操作演示、模拟实验等,并设置常见问题解答、讨论组等栏目。通过系统的交互功能,增强学生的上机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第二,充分利用学校的实验资源,增加学习上机时数。要提高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单靠计划内的实验课时是远远不够的,学校应将机房全天候向学生开放,让学生根据条件自己安排课外上机时间。第三,鼓励学生自带电脑。学校提供相应的环境,比如每个学生宿舍具有上网条件,为每个学生提供电脑桌等。通过各种手段,增加学生上机的时间,强化计算机文化基础实践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五)因“专”施教
      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目的并不是研究计算机本身,而是将计算机作为工具,因此计算机教学一定要和本专业特色、需求相结合。首先,在教学实例演示或实践内容的选择上应加强与专业的联系,选取一些专业应用性强的实例和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工具在本专业中的应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计算机文化基础除了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外,还应该进行和专业知识结合的计算机应用教学,或为某些难度高的专业计算机教学作技术铺垫。同时,在教材建设上我们应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编写对应的教材。比如,我们的教材可实现模块化,按知识点Windows操作系统、Word文字处理系统、Excel电子表格、Powerpoint演示文稿、Internet基础知识、Access数据库、计算机应用新知识、网络新知识、专业计算机应用等独立编写成册,这样我们可以针对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学生在选取教材时可进行灵活组合。另外,亦可编写专业针对性强的实验指导手册,培养学生应用学习的计算机知识解决专业相关的问题。
      (六)考试形式多样化
      应试教育的根深蒂固使得考试已变成目的、已成为学生学习的风向标,相当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是为了取得良好成绩。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施单一的理论考核形式,相当不合适。只有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方式,才能公正合理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主要目标,因此应该逐步淡化理论考试,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检验。可以以大型综合实验或者平时实践课的实践报告作为重要考核手段。例如,借鉴国外教育评价正在探索的“文件夹”式的评价模式,在一台专用的服务器上为每个学生建立一个文件夹,本学期课程学习期间所做的所有操作试验和作品,都存放入个人文件夹中,在学期末,教师根据学生成果的水平对学生进行评价。这种评价方式是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的综合评价,同时它还是个性化的评价方式,对不同能力和特长的学生给予了自由创作的空间,是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计算机文化基础是大学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要使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上水平、上台阶,首先应落实分层次教学,紧跟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学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义[Z].2004,5.
      [2]朱伟忠,邬建平.计算机信息技术基础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6.
      [3]刘志鹏等.教学与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推荐访问:教学改革 大学计算机 探讨 基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