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和谐教育: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选择】

    时间:2019-01-15 03:27: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流方向,而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和谐社会的形成以及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重新审视反思我国目前的教育现状,确立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和谐教育价值取向,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形成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关键词:和谐教育;和谐社会;全面发展;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社会主义
      
      收稿日期:2006―06―20
      作者简介:米晓东(1956-),男,陕西志丹县人,陕西宝鸡文理学院党委副书记,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和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以人为本,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四代领导集体,在全面客观准确科学地分析当代世界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和新形势下我国社会发展实际状况提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科学命题,是对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完善和发展。其精髓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一、和谐教育是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艺术等方面,其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全面进步,形成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人文生态环境,为此,实施和谐教育,提升学生的精神素养和公共道德意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我们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全面进步,实现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和谐教育:实现人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早在200多年前,马克思从哲学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的不同领域对人的发展问题作了广泛深入地研究,提出了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总和的著名论断,并根据机器化大生产造成人的片面畸形发展,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分工必将在一个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存在,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使人适应不同的劳动需求,把不同的社会职能当作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发展人的体力和智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必须根除旧式分工,建立一个适应人和谐发展的新型劳动关系和劳动分工,促进人的自由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又认为,人的全面发展与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是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个人的重要途径。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人的重要手段。而和谐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我们把它理解为一种思想或一种教育形式都可归结到全面发展教育之中,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建立在实施和谐教育的基础之上的。和谐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思想或教育形式,最早起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在亚里士多德看来,人是理性和非理性的统一体,教育产生理智方面的美德,习惯促进道德美德的养成,人类一切善的行为就在于理智和道德的和谐发展,这是人生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最高的目的。此后的许多人文主义教育家都注重和谐教育的实施,主张人的发展不仅包括知识的习得和掌握,更要养成理想的人格,包括人的性格、思维和想像、热情等,在具体的教育形式上,注重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多种形式的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体、道德和精神的协调发展。
      和谐是人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和谐教育是实现全面发展教育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人的全面发展包括知识、体力、道德、能力等诸多方面,在每一个发展要素中存在着和谐平衡,在各要素之间同样也存在协调和谐,只有达到要素中和要素之间的和谐才是一个和谐、全面发展的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具体而言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影响人发展的多要素的统一,对学生而言是知识、体力、道德、能力等不同要素的协顺平衡,也就是讲掌握知识、增强体质、完善道德,提高能力,形成理想人格是相互连接,互为一体的,不能厚此薄彼,而应协和发展。二是要素关系的平衡,在已知人全面发展的诸要素中,必须讲究要素比例的搭配,比如讲知识要素和体质要素,要针对人的不同的发展阶段,该多则多,该少则少,且要互融互补,合理释放教育功能,发挥最优教育效果,最重要的是各要素要有同一的指向,即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向心力,建立一种动态的协同运动系统,通过各自的教育形式并在向心力的规导下作用于人的发展。三是要素之间教育力量的平衡,形成相对稳定的能够充分发挥教育作用的教育要素系统,充分注意要素之间的离散力和结合力,弱化离散力,强化结合力,当前知识教育的离散力量很大,道德教育以及社会责任感等被严重弱化,形成不了教育核心力量。所以,当前,我们进行和谐教育,就要密切关注和谐教育各要素之间的张力和均衡,实施基于发展、协调、平衡基础上的和谐教育,才能有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和谐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选择。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进化的进程,也是社会系统资源被优化整合的过程,同时也是各种力量不断平衡的过程,人类社会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经济社会、知识社会的发展历程其实就是不断追求社会要素彼此契合和谐的过程,和谐大同就是人们普通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因此,和谐社会就是社会发展阶段的内在要求,而和谐教育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形成。和谐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一个和谐社会必然有一个共同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是和谐社会全体成员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并在意识形态的规范下促进社会发展,进行科学研究、伦理道德等活动。而和谐社会意识形态的形成必须依赖于进行和谐教育,在此和谐教育是广泛意义上的教育,而不仅指学校教育,通过实施和谐教育,使全社会成员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社会规范,有利社会结构的相对稳定和持久。中国古代的儒家思想追求的就是“致中和”和“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其实就是和谐社会的真实写照。和谐教育有助于和谐社会力量的均衡。社会功能理论认为,社会是由许多不同的部分构成的相对稳定、持久的结构,社会结构中的每一个部分在社会系统中均占有一定的空间和资源,都对社会整体生存发挥着各自的功能,在社会统一体中,某一部分的变化可能影响到整个结构,尤其是力量分布的不均衡和外力的冲击,会导致社会系统的振荡或瓦解,进行和谐教育就是教育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有序的生活状态,合理安排社会要素所占的空间,有效配置社会资源,形成强大的合作精神和高度的团结性,科学调控社会要素的张力和合力,使社会系统始终处于稳定和谐的平稳运行状态。
      3.和谐教育:实现人、社会、自然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全部,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状况如何,直接影响到和谐社会的形成,作为主体人而言,是自然界的产物,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不是超乎于自然界之外的存在物,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一切资源和条件,它赋予人以内在德性和神圣的使命,人不能成为以控制征服自然为目的的知识主体,所谓“天人合一”就是讲人和自然是两个不可分割的世界,人与自然是统一的。同样,人是社会中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人和社会是融为一体的,人能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社会能给人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和资源,人发展的历史和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质上是统一的。故而,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有利于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当前,人与社会、自然和谐共处的局面屡屡被打破,人类社会为了满足不断膨胀的物质欲望,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物种灭绝等现象时有发生,人与自然存在着严重的冲突和对立。另一方面,人与社会的冲突也随处可见,人的主体精神的失落,价值观的异化,物欲的极度膨胀,道德水准的下降,导致了人逐渐丧失人的生命本真,酿成了诸多社会问题,当前困扰着全球共同面临的主要问题如社会局部的动荡不安,种族歧视,恐怖主义盛行,吸毒贩毒,暴力侵害事件,色情犯罪等像毒害社会健康发展的幽灵一种到处闪现,人类应该反思自身对社会和自然的关系。进行和谐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树立正确的社会观和自然观,把人类自身作为社会和自然的有机组成部分,妥善处理人与社会、自然的关系,而不能把人类自身看作社会和自然的对立面。进行和谐教育就是要让人们正确把握社会运行和利用自然的度,树立正确的社会伦理和生态伦理意识,重新确立人的社会和自然的地位及其权利和义务,通过教育,反思文化传统,吸取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资源,进一步确立人文主义教育价值观,追求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使人形成完美的人性,获得美好的精神生活,并以此体恤人类社会和自然界的整体利益,促使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发展,这才是和谐社会形成和发展的重中之重。
      
      二、教育的失谐,对当前教育价值取向的重新审视
      
      当前,我国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工具主义教育观仍是教育价值取向的主体,造成了教育忽视个体人的存在的局面,教育是制器而非育人,使学生主体意识低下,创造能力弱化。工具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是为了社会的发展,要满足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需要,要促进社会整体的生存、发展和完善,其主要内容是:教育是政治斗争的工具,教育是经济发展的工具,教育是文化传承的工具。工具主义教育观在新中国成立后直到改革开放前发展到极致,造成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只有集体而无个人,只有社会而无人类,只有斗争而无发展,即就是改革开放以后直到现在我们仍然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学生成了被塑造的器物,成了一个模式,忽视了作为人的独立个性的存在,从而抑制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使学生看不到自身具有无限存在的潜力,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丧失了丰富的想像力和思维力,学生的创造力严重弱化。诚然,从教育的起源看,教育产生于人类经验传递和人际间相互协调的需要,它本身就是作为一种工具而存在的,教育也在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当我们无限制的高扬教育作为工具性价值的时候,必然张扬共性,忽略个性,致使培养出来的人千人一面,缺乏活力和生命力,反而阻碍了人的发展和创造力的发挥,同样,当我们高扬社会整体利益,而忽视人在社会的位序的时候,社会的发展呈现出高度统一的单向度特征,人在社会中可有可无,显然,这不是一个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一个和谐的社会既有着社会的整体协顺,又注重社会成员的价值,使两者处于共同和谐发展的状况,才是和谐社会孜孜不倦追求的终极目标。
      2.教育目的功利化倾向十分严重,教育成了谋生的手段或职业准备,使教育失去了本来的意义,这不利于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培养优质的高素质人才。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需要一大批德才兼备的优质高素质人才,这些人才既要有高深的专业知识,同时又要具有良好的品德和完善的人格,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在注重社会利益的同时,更加侧重人的发展和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完善,要以人的发展为最高目标,围绕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人的发展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前,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内,教育成了升学的准备,学生成了知识的容器,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使学生顺利进入更高一级学校,除了知识、智力之外,学生谈不上品德的发展,人格的完善,精神素质的提升,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自私自利,社会责任感不强,公德意识差,盲目崇拜,信仰危机等现象,有识之士呼吁我们的教育到底怎么啦,难道除了掌握知识,升学之外,我们的教育别无其他作用了吗?在高等学校,学生的人文精神普遍欠缺,道德观念薄弱,法治意识较差,缺乏诚信度,麻木不仁,漠视生命存在,心理不健康等现象充斥校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心只谈专业,两耳不闻外事,不关心民族、国家的未来,热衷于上网聊天,谈情说爱,租房同居,只顾职前准备,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这都与我们教育的主导思想和教育教学过程紧密相连,尽快扭转并根除这种不良现象,培养合格、健全、和谐发展的人才,才能为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重塑教育观念,奠定构建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当前教育领域中出现的种种不和谐现象,归根到底就是教育理念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重新审视的基础上,重塑教育理想,构建良好的教育发展模式,以社会为基础,以学生发展为本,努力培养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进一步确立人文化的教育观,以社会的需求和人的和谐发展为主线,以顺情达理,人格至上,追求生命本真为核心,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发展的主体。人生于世,人之为人,不仅是因为人追求个体生命的存活,而且还在于追求有价值有意义的生存。人离不开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同时人也可以追求丰富多样的生活方式,但是,人类对精神世界的升华,对人生价值的实现,对精神家园的重建都有着强烈的渴望,是一种无限与永恒的追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社会的到来,在功利性日益充斥社会的背景下,作为教育,一个本应遵守道德品行和理想与使命的育人活动反而丧失了其特立独行的精神气质,人们关心的是教育活动可以感知的外在形象,过分地关注“分数”、“就业率”、“升学率”等外在的表现形式,漠视或淡化对精神世界的影响力,教育成了谋取生存的代名词,成了追名逐利的工具或手段,人们逐渐地把教育这门很难的艺术化解为可以具体操作的程序,教育的世俗化,功利化和实用化必然使其抛弃对年青一代自由心灵的呵护,从而迫使人们丧失了对人生意识的探寻,荒芜了人类的精神家园。我们反思教育的诸多不良表现,目的就是要建构一种人文化的教育理念及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确立人文化的教育观就是树立生命教育的价值和意义。我们知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过程不仅仅是单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陶冶人培育人心灵的过程,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不仅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更应完善其道德品质,提升精神素养,珍爱生命,关怀人类。当前,现实教育中生命异化折射出我们教育的严重缺失,价值观的异化, 精神家园的坍塌,道德的沦落,对鲜活生命的漠视,致使我们的教育走向其对立面,所以,珍爱生命,关怀人类,丰富精神,完善道德就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确立人文化的教育观就是要确立教育的个性化理念。国际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调查报告《学会生存》指出,教育者的任务在于培养一个人的个性并为他进入现实世界开辟道路。人类社会已进入信息社会,它的特点是个性化和多样化,并由此衍生出新的生产方式或生活方式,这就要求年轻一代要具有创造性、个性及广泛的适应性。就个体而言,人的发展既有共性也有个性,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就应该充分地实施基于个性化的教育,克服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僵化的、整齐划一的,封闭的弊病,树立发展个性,培育特长,尊重个体,培植自我意识,增强责任感的思想观念。确立人文化的教育观就是要实施和谐教育,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学生的发展包括了多方面的发展,主要有体力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在心理的发展方向又有智力、情感、意志、态度、道德等的发展,实施和谐教育就是要全面关注学生体力和心理的和谐以及智力、情感、意志等的和谐,当前,弥漫在教育领域内的侧重智力发展,忽视情感、意志、态度的发展,严重地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了单向度的“智力人”。事实上,除了智力以外,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等是影响学生成才的重要因素,和谐教育实质上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我们抛开个人的发展需要和谐之外,21世纪人类社会也需要和谐,二元共存的多元化世界呼吁和谐,世界的全球化促进和谐,现代化、市场化社会中的人类渴望和谐,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和谐,人类的理性必将使世界走向和谐。可见人和人类社会都需要和谐,实施和谐教育,促进社会和谐和人的和谐是历史发展的最终选择。
      总之,社会是一个有机的统一体,社会是由诸多政治、经济、教育等许多亚系统组成,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和谐及其有效运转,与这些亚系统的和谐发展密不可分,而每一个亚系统内部的和谐与否影响着这个亚系统及社会这个大系统的正常运行。当前,我们要实现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然就要着力强调教育这个社会亚系统的和谐与平稳,所以,重新审视反思当前的教育现状,建构并实施和谐教育,这对于科学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24-38.
      〔2〕刘济良.生命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09.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和谐 选择 科学社会主义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