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高等艺术教育中的文化素质诉求] 艺术素质测评

    时间:2019-01-15 03:26: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高等艺术教育也应积极推进素质教育。和其他学科专业的素质教育内容相比,高等艺术教育应强化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教育,在提高艺术素养、专业素质的同时,提升文化素质。时下,许多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不同程度重“技”轻“文”的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不仅有违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也不利于提升受教育者艺术素质的提高。鉴于人文精神、文化素质与艺术专业素质、素养之间的关系,在高等艺术教育中推进文化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艺术教育;文化素质;素质教育
      收稿日期:2006―06―19
      作者简介:张宝生(1962―),男,山东莱阳人,深圳艺术学校副教授,主要从事:艺术教育研究。
      
      一、高等艺术教育以文化素质教育应对艺术教育
      
      文化对于艺术、文化素质与艺术修养的重要性已有许多讨论。我们所要强调的是,高等艺术教育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文化素质不应被人为漠视,应成为高等艺术教育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无疑,在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重“技”轻“文”的现象普遍存在。其最直接的后果是影响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所培养的人才只是身怀某项技能的高级“艺术工匠”,或者是文化修养匮乏、没有创造力的表演、艺术模仿者。犹如“工匠”成为“工程师”的难度一样,让这些文化素养低下的“艺术工匠”成为艺术家同样是困难的。也许,我们不能期盼高等艺术院校培养的艺术人才都能成为艺术家,但具备艺术家的文化素质和文化潜能的要求并不为过。实现这一目标,只能要求高等艺术院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主动渗透文化素质教育,突出文化素质教育的地位,彻底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重“技”轻“文”现象,使“文”与“技”的关系达到一种优化的结合。伴随素质教育的全面深入,我们有理由认为,开展高等艺术教育的同时,必须强化文化素质教育;对“技”和“文”应制定同样严格的标准。通过提升文化素质达到提升艺术技能的目的,对于高等艺术教育是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一项关涉长期目标的问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既包括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也主要指的是人文综合素质。从表面上看,人文素质与各种艺术技能、技巧关系不大,但实际上人文素质对艺术的支持、支撑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离开了充满人文精神的艺术,不能称其为艺术。“在艺术教育中的人文性是隐性的,然而又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艺术教育远离人文,必然导致品味的降低,更会成为无源之水。”①由这一论述可知,艺术的进步绝非简单的某项技能、技术、技艺的创新,更是注入了艺术家的思想――深邃的人文精神。一个非常简单的事例是,贝多芬的交响曲之所以震撼人们的心灵,主要原因在于艺术家将对生活的各种感悟注入到音乐中,其艺术感染力、感召力,必然是艺术家思想升华的表现,而绝不仅仅是技术、技巧所能够替代的。
      高等艺术教育的重“技”轻“文”,从表象上看似乎是教育过程中的“偏科”、“瘸腿”现象,而从素质教育角度分析,则不难发现,重“技”轻“文”背离了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使受教育者专业技能和人文素质、文化基础严重脱节,“技”与“文”难成比例。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倡导的人生理想,是现代社会对人的本质要求和重要内容,是高等教育必须突出的教育理念。全面发展是一个内容丰富的概念,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解读。针对目前中国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这里所说的全面发展主要指专业课程以外的、能够提升受教育者人文素养的各种教育、教学内容,至少不应是单一的、人文内容匮乏的课程。
      
      二、艺术教育活动中文化教育应占的比重
      
      有人曾倡议艺术家“德艺双馨”。而名副其实的技艺高超的艺术家,无一不具备高深的人文素养和文化素养。也正是高深的人文与文化素养,使技艺在艺术家那里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艺术家们在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既映衬着艺术家对艺术的独特见解,也折射着他们丰厚的文化底蕴,以及对生活、生命、社会、世界的高层次理解;他们高超的技艺,是他们文化修养的结果;他们的精神世界和他们的艺术表现同样丰富多彩。实践已经证明,艺术家的成长绝非简单地依赖某一领域内艺术技能的训练,而仰仗于他们对文化的把握、理解和积累。和许多专业学科一样,艺术更需要理解和表现。这种理解和表现最终并不取决于某项技能、技巧的高低,终极制约因素肯定是文化素质。艺术追求对灵魂的表现,对某种精神的塑造,而这一目的的达到,则肯定取决于文化素养。关于这一点,看一下当代中国名目繁多的、瞬间即逝的各种“星”与著名艺术家之间的差别,便不难理解技艺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了。理论界早已有人批评艺术领域某些人浮夸与浮躁,抨击功利主义对艺术的侵蚀,指责某些人缺乏艺术操守等。其实,这也是在以事实告诉人们,文化积累的浅薄、人文精神的淡漠,必然导致对艺术理解的偏差或缺乏持之以恒。有人曾论述艺术的德育功能。但艺术德育功能的发挥与实现,必须建构在文化基础之上。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技”的高超,“文”的高超既属于充分条件,也属于必要条件。
      任何一门学科、科学都离不开创新和创造能力,而艺术追求创新与创造,正是艺术之树常青的根本所在。我们认为,高等艺术教育所说能力实际上包含两个大内容:一是艺术上的能力――主要表现在技术、技能、技巧层面;二是文化上的能力――属于深层次动力之源。当然,文化与艺术层面的能力都存在创新的要求,但无数事实证明,艺术层面的创新源泉来自文化和人文精神。否则,创新无从谈起。“现代教育理念认为,艺术课程的综合应该是立足于人的整体发展,关注学生艺术能力和人文素养的整合发展,而且它的目的并不是培养精通某一门艺术技法的学生,而是遵照人的艺术能力形成规律,培养未来社会所需要的具有综合艺术修养和能力的人。”②
      艺术和人文知识、艺术素养和人文素养、艺术素质与人文素质之间的关系,在学科属性上看是一致的:“艺术就其在人类知识谱系意义上的归属而论,属于人文科学的范畴;而艺术教育则应该主要属于一种人文素质教育。当然,这里必须明白,高等艺术教育与那种师徒传习的单纯技艺培养是有着根本性区别的。”③此外,艺术素养的高低与文化素养高低之间的关系,还是艺术及其艺术教育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艺术是文化的精品,教育是文化传承的根本途径……。”④艺术的归属、艺术的文化属性、教育的重要性,均在告诫教育者,高等艺术教育须臾不可离开文化素质教育。
      
      三、正确认识理解人的全面发展
      
      有鉴于时下高等艺术院校普遍存在的重“技”轻“文”,以及课程设置过于单一等问题,有人提出改革课程设置结构,以“综合化”为主体,开设、增设跨专业课程等等;也有人提出,高等艺术教育专业门类划分过细,培养途径过于狭窄,也是导致重“技”轻“文”的客观原因之一。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总的说来,如何提高高等艺术教育水平,强调艺术水平诚然没有不妥,但更应该对受教育者的文化素养、人文知识水平提出相应的要求。我们比较倾向于高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综合化的观点。我们认为,所谓“综合化”,首先应改变目前重“技”轻“文”的专业课程设置;其次,我们所说的“综合化”并非“大杂烩”,而是有针对性、有明确目标性的“综合化”。为接受高等艺术教育的学生开设非艺术专业课程,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话题。在德国,一些艺术高等院校开设的课程包括:美学、艺术史、艺术批评、文学、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而美国,一些艺术院校开设的选修课程有:数学、几何、物理、化学、生物学、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环境学、材料学、心理学、天文学、经济学、社会学、宗教学等等,差不多包罗万象。国外成功的经验无疑是“他山之石”,会给我们提供有意义的借鉴。
      根据中国的国情,我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文史应为核心内容。众所周知,今天的高等艺术教育属于“舶来品”,但并不意味着中国传统文化对艺术教育毫无干系。恰恰相反,深厚博大的中华传统文化对于研习艺术的帮助很难“一言以蔽之”。正如前面提到的,没有必要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结合中国国情,有的放矢地增加文史类课程,是值得探讨的课题。同时,对任何一种外来文化的解读、诠释、理解、消化,假如不能建立在自己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这种文化又有何现实价值呢?特别是全球化背景下的今天,以“英语文化”为代表的文化霸权对中国传统的销蚀作用不可低估。此外,实践已经证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词歌赋,典籍乐章等对艺术家的旨趣熏陶、性情陶冶的作用,是其他任何文化所不能替代的。通过扩充文史知识容量,提升、改善高等艺术教育受教育者的文化构成,进而达到提升受教育者文化素养、人文素质的目的,既有可行性,也存在必要性。
      
      注释:
      ①何晓威.艺术教育人文性之我见.中国成人教育.2005,(4).
      ②芦苇.解读艺术教育的“综合性”〔J〕.上海教育科研,2003,(5).
      ③宋生贵.关于高等艺术教育问题的分析、思考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1).
      ④聂振斌.礼乐文化与儒学艺术精神〔J〕.江海学刊,2005,(3).

    推荐访问:诉求 文化素质 艺术 教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