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的辩证思考] 通才与专才辩论赛

    时间:2019-01-15 03:23: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专才教育与通才教育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在我国教育系统中,目前比较盛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的提法,这应当引起我们的认真思考。从实践经验上看,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模式各有长短,过分强调通才教育容易导致肤浅;从我国现实来说,社会需要的也不全是通才,目前大学生就业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由于专业化程度不高造成的;从学习者的个体差异来说,宽分类和高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窄分类和低模糊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接受专才教育;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要因人而异。
      关键词:专才教育;通才教育;辩证
      人才分为两种:专才和通才。专才,也称“纵向型人才”,指的是专业方向比较集中,只在某一个领域或某一个领域中的几个方面具有专门知识、技能和技巧的人才。通才,也称“横向型人才”,指的是发展比较全面,知识面比较广,活动领域比较宽的人才。简单说来,主张培养能才的教育就是通才教育,主张培养专才的教育就是专才教育,这是两种基本的教育模式。
      通才与专才的争辩古来有之,一直没有定论。这个问题理应引我们的重视。因为从世界范围看,高等教育应坚持“通才教育”还是“专才教育”还一直是存在争议、尚无定论的话题,现在举国上下群情激昂地说“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这未必是什么好事;两种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势,本文试就对它们的关系作一些梳理,以求对我国教育的健康发展有所裨益。
      
      一、遁才教育
      
      通才教育的思想古来有之,我国商周时期的“六艺”,就是一种比较古老的通才教育。现代意义上的通才教育起端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等西方国家,它们的具体做法是学生进入大学后,在完成基础课的学习后可自由转系、转院甚至转校,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通才教育强调以人为本,以人的自我实现为根本目标,要求自由、平等个人性解放,十分着重普适化、综合化、基础化、自由化和人文化。它具有以下明显特征:知识的基础性和经典性;内容的综合性和广泛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过分通博,学科的深入发展受影响。
      在现今社会,新科学技术的生长点,理论上的重大突破,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学科之间的空白地区,因此通才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更利于适应现代科技综合化的发展。另外,通才教育中的学生基础知识广博,视野开阔,这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智力开发、人格完善和创造力的充分发挥,而且在实际工作中更有继续发展的空间,更适合于在瞬息万变,迅猛发展中的社会生存。
      但是通才教育也有着明显的缺陷;例如:美国是实施通才教育的代表,可在实施过程中,该国从19世纪30年代到现在,常会就通才教育问题进行大辩论,原因之一与通才教育最适合农业经济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占主导地位、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尚不发达的社会背景有关。当今社会日新月异的变化使这种体制的局限性日益突显出来,现代知识的急剧增长使一个人实现“通”的难度不断增大。试想,从小学直到大学毕业,谁还能通晓各个领域的知识和学问而成为通才?因此,许多学者认为通才只能是个体一生追求的目标,而绝不可能是大学四年就能得到的结果,甚至一二十年的在校学习也无法使人变成通才,这更多的还需要依靠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
      过度强调通才教育只能导致肤浅。一般来说,通才教育容易造成“辞海”式的教育,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不系统、不扎实,有可能造成学生在刚就业的时候难以“上手快”,在刚就业时需要一至二年时间的适应和深入过程,效果不能立竿见影,不能马上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什么都懂的‘万事通’在当今知识爆炸的时代很可能意味着什么都不懂”。圆过去那种百科全书式的全才,在当今科学技术不斯分化与综合的时代已很难实现,正如马克思所说,“留恋那种原始的丰富是可笑的”。
      
      二、专才教育
      
      与通才教育一样,专才教育的思想也由来已久,清朝曾文正就说:“求业之精,别无它法。日专而巳矣。谚曰:‘艺多不养生。’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现代意义上的专才教育主要是强调专业性课程,目标是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为学生毕业后直接从事某一职业而做准备。建国后,我国教育界一直秉承的也是专才教育。
      专才教育具有以下明显优势:主要通过分科进行,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和生活紧密联系,偏重应用,比较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培养的人才短期内具有不可替代性,毕业后能较快适应社会的需要。这在历史上迎合了社会生产急需的专业人才的需要,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其历史作用不容抹杀。
      但是,专才教育也有着明显的缺陷:淡化教育的教化功能,对学生实行过早、过度的专门教育,破坏了教育内部的功利和非功利之间的平衡,忽视和削弱了教育陶冶人格的教化功能,甚至发展成为不惜牺牲全面价值和长远利益的急功近利,陷于功利主义的泥淖,导致了人的异化和工具化以及应变能力的降低,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专才教育发展到极端,容易出现“重专业,轻基础”、“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分门别类的纵向深入越来越窄的专门化教育发展到了极端,学生成了没有根的人,过早进入专业学习而造成知识面狭窄,不利于他们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教育界通过对过去高度专门化的大学专业教育模式存在的缺陷进行反思,发现:在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着“过重的功利主义倾向”;在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过弱的人文陶冶”;在通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问题上存在着“将普通目标淡化”等等。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我国教育界“从专才教育转向通才教育”提法有一定的道理,但有道理并非意味着完全正确,可取的办法应当是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辩证的思考。
      
      三 辩证思考
      
      1.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各有一定的局限性
      两种教育模式都有各自的优劣势,专而不通,导致知识专业化和思维片面化,不能在科学高度综合的时代取胜;通而不专,解决不了社会问题,也不能在科学高度分化的时代立足。科学技术的高度分化和综合化的问题显露出来,给现代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至少具备一门以上精湛的专业技能,又需要对其它领域的知识相当精通。因此,最近20年以来,高等教育出现了从重视专才教育向提倡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相融合的重大转变。
      
      2.通才与专才是相对而言的,绝对的通才与专才是不存在的
      专才和通才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专中有通,通中有专,任何绝对化、片面性,非此即彼,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思维方式都是与辩证法格格不入的。严格地说,恐怕投有绝对的专才,也没有纯粹的通才。古今中外,从未有过通晓一切、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人才,即使像孔子、亚里士多德、伽俐略、达・芬奇、卢梭、爱迪生这些举世公认的巨匠大师级的通才,也只是在某一些学科或学科群中卓有建树,而非精通二切学科、一切领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域。同样,也没有只知某一单科知识而对其他学科知识一无所知的专才。
      
      3、社会既需要通才,也需要专才
      由于当代科学技术加速发展和学科交合的趋势。它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性全方位的,即不仅需要高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而且需要中、低等各层次的通才与专才,这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多规格、多类型的人才,他们既需要具备某类专门知识,也需要具备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只有如此,才能更适应21世纪世界科学技术和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是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相整合的道路。
      我们认为,社会需要的还是兢兢业业的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某一特长的专才,随着专业分工的越来越细,当今社会杰出的成功人士往往都是那些专业有所长、术业有专攻者,因此,专才教育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那么,我们是不是该审视一下许多教育工作者提出的通才教育中究竟有多少合理的成分,值不值得我们过分热情地追求和遥望。
      现在许多高校认为学生韵就业率不高是因为学生不通太专了,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十分客观。我们认为:大学生工作不好找不是因为他们太专长了,而恰恰是因为他们太不专了,所学的专业不合乎社会的需求,教育的内容老套陈旧,更新不够及时,教育的方式过于单一。其实中国还是需要专才的社会,只要有一技之长,出类拨萃,就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这个问题只要看看汀、英语现今是何等的吃香就能明白。而现今许多大学生,在公共课、外语、基础课的压缩下,大学四年里真正用于学习专业的时间很有限,并没有掌握多少专的东西。据调查,对于大学生而言,最重要的是英语,其二才是专业课,用在英语上的时间是专业课的六倍以上。现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难主要原因是在专才教育的“教什么”和“如何教”上出了问题,前者是专的内容,后者是专的方法,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大学生的就业率就能大大提高。
      我们要具体分析专才教育的两面性:既有消极的一面,还有当前我国特殊历史条件下积极的一面。唯一的正确选择乃是用其利而减其害,高校还是以培养基础较为扎实的专才为主,只宜适当增加通才教育的成份。
      
      四、因人而异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来,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各有利弊得失和适用范围,方法无好无坏,关键在于: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就学习者个人来说,并非所有的人都适合接受通才教育。因此,通才教育和专才教育的匹配和失配、以及比例问题都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来确定。就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而盲,比较重要的个性差异就是个体归类的宽窄和模糊容忍性的大小。人们将感知到的信息归人长时记忆时会进行分类,按照分类标准的宽窄可以将人分为窄归类者和宽分类者。窄归类者倾向于运用精确的标准识别新的信息,并使信息归人它应属的合适类别,喜欢在一类中覆盖比较少的事物,专注于自己有所专才的领域,接触自己不熟悉领域内陌生、新鲜、不容易精确归类的信息会让他们觉得不舒服;而宽分类者则相反,喜欢运用模糊的标准,将信息归入外延宽泛的类别中,只有把许多不同的事物归到一类后才觉得舒服,由于能够容忍宽泛和不精确性,所以他们更善于接纳其它领域的新知识。在通才教育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熟悉的知识,通才教育是他们的匹配策略;而窄分类者则喜欢在某一领域内进行研究,他们擅长鉴定不完整信息,专才教育是他们的匹配策略。
      模糊容忍性指的是一个人遇到模糊情景或模糊观念时自觉调整和适应的意愿。有容忍性的个体可以比较好地处理大量新颖的、复杂的、矛盾的或者缺少结构的学习情境,能很好地接纳不熟悉领域的新知识。在通才教育中,学生可能会遇到很多不熟悉的知识,所以我们认为,有容忍性的学生更适合于接受通才教育,而缺乏模糊容忍性的学生在遇到模糊任务时更倾向于尽快放弃,所以他们适合于接受没有多少陌生知识的专才教育。
      对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专才教育和通才教育影响力量的地位和作用在不断变化。总的趋势是通才教育的影响随着学生接受教育的年龄阶段的提高而逐渐变弱,而专才教育的影响却逐渐增大,而且这两个过程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不可截然分开。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通才 专才 教育 思考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