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解读粤港配对小学生网上研习:跨文化教育的视角】

    时间:2019-01-14 03:36: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文章通过分析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在我国香港和广东的重要意义,重点探悉粤港配对小学生网上研习中对于跨文化教育的支持,从而总结跨文化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旨在为今后的跨文化教育实施给出建议。
      【关键词】跨文化教育;网上研习;粤港;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B【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3―0077―04
      
      引言
      
      作为一种维系世界和平友好、共同繁荣的国际教育思潮,跨文化教育在人类历史上久而有之。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大力正式倡导开展跨文化教育以来,轰轰烈烈的跨文化教育的热潮迅速传遍世界各地,不少国家纷纷建立跨文化组织机构、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等。然而,热潮背后的反思亦很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实施跨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以及在我国香港和广东的重要意义,借助项目的实施,探索粤港配对小学生网上研习中对于跨文化教育的支持,从而总结跨文化教育实施的成功经验应包括:政府、社会研究机构、学校等的支持,成功的跨文化活动环境的构建,更多的对话交流和一线教师与众多研究者的努力,以及应在日常学校教育中加强跨文化教育。
      
      
      一 跨文化教育的涵义、要求
      
      《现代汉语词典》对“文化”进行界定,广义上的“文化”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狭义上是指“一种生活方式,是我们生存、思维、感觉和别人发生关系的环境,是联结人们的黏合剂”,“包括如何生活,如何组织社会及人们在不同场合的表现,风俗习惯,亦即吃什么,如何吃法,各种禁忌等”[1]。严格地说,与强调消极的被动性共存的“多元文化教育(multi-cultural)”不同,“跨文化教育(Inter-cultural)”更注重主动性与互动性,它常被研究者们同教育平等、教育民主等联系在一起。跨文化教育的核心思想是接受并欣赏文化差异,其目的是要在多元社会中通过教育,了解各种文化的差异,关注各种文化的相互关系,相互理解、尊重和对话,以发展和维持一种能够平等共处的生活方式。跨文化教育不仅包括国际间的跨文化教育,还包括跨种族教育、跨民族教育,以及属于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不同群体的文化教育[2]。
      
      跨文化教育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如今已成为一种国际教育思潮[3],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为其发展和推广做出了很大贡献。1982年在世界文化政策大会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墨西哥城文化政策宣言》中指出教育对于文化发展的重要作用,并随后开展促进跨文化教育的“世界文化十年”活动;1992年,在日内瓦召开的第43届国际教育大会(主题为“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上,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了对开展跨文化教育最重要和最直接的提议――《教育对文化发展的贡献》;1996年,又发布了《国际理解教育:一个富有根基的理念》专题报告,指出,可以在学校教育、课程与教学过程中进行跨文化教育。对于跨文化教育的具体指导是在2006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发布的《跨文化教育指南》,关于跨文化教育的具体目标、实施的主要原则和措施等问题均在此指南中得以说明。在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大力倡导下,许多跨文化组织机构纷纷建立,如欧洲跨文化教育培训与研究协会,美国国际跨文化教育协会等。跨文化教育得到各国政府和学校的重视,并得到普遍推广。这样做的目的在于鼓励各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流,促进理解与沟通,减少冲突,促进和平友好共处。
      
      跨文化教育的目标[4]如下表,应包括认知、技能和情感三个方面:
      
      二 跨文化教育对我国香港和广东的重要意义
      
       当前,跨文化教育对我国这样一个拥有着多个少数民族和地区的国家的教育发展来说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是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我们不得不郑重思考如何处理好多民族文化、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冲突、区域文化差异等问题,以及如何通过教育的手段从年轻一代、孩童入手,构建相互了解、尊重与和谐共处的美好环境和氛围。
       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与广东省(简称粤港)的文化差异,主要来自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施行的不同政治经济制度,所造成的在社会价值观念上的偏差。但是,值得注意的是,香港人口大部分由来自深圳和珠江三角洲等地的移民或后代组成,虽然在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使得曾处于不同主权国家管辖,但并不影响两地相近的习俗和语言沟通,可以说实属同源文化。而现在面临着同样的发展挑战,两地政府正在加大合作进度,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更多的沟通和相互包容,尤其是充分利用教育的手段谋求未来两地之间社会观念的趋同,以求将来在科技、卫生、经济、环境等各方面的合作更上一个新台阶。
      三 粤港配对网上研习简介
      由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和香港中文大学李芳乐教授主持,于2008年9月至2009年2月期间进行了由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和南山教育局协办的《粤港配对学校网上游戏专题研习》,通过香港和广东(深圳和广州)两地学生使用一套融合电脑协作学习讨论平台和网上游戏的虚拟学习社区(学习村庄Learning Villages)进行对学生在跨文化环境下协作知识建构的探究,属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SCL)促进知识建构研究》的子课题,参与此次研习试验的学生为广州2所、香港12所小学和深圳11所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的学生,学校配对原则为配对后的每一个小组必须由广东和香港的小学生组成。即,或深圳的几个学生或广州的几个学生的学生,加上香港小学的几个学生组成一个队,具体分组方法为,以班为配对基础,分别将香港和广东参与学校的同学进行分组,每组约3-4人,一组广东学生组和一组香港同学组合在一起,组成一支跨校协作队,即,每队人数为6-8名同学组成。每一支跨校协作队就一个专题研习主题在同一个“村庄”里面进行跨地讨论,共有3个专题可供选择,在研习结束阶段,每一跨校协作队共同商定、制作、提交一份研习成品。
      跨校协作队的建立如下图1:
      研习的过程中,一线教师的任务包括“面对面引导和点评”和“网上引导和监察”,以期对学生们的专题讨论在必要的时刻提供及时的帮助和引导,以提升学习效能。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包括对学生专题研习相关知识建构的引导,以及鼓励和促进同学们彼此的分享和协作。注重交流是本次跨校研习中一直重视的环节,参与研习的学生和教师除了在互联网上沟通(包括专题讨论中“互相认识屋”、“我的感受屋”等以人际交流为主要目的的讨论屋和“白色污染是什么”、“空气污染的源头是什么”等以知识建构为目的的讨论屋)之外,还进行了4次面对面的交流会议,如下表2:
      
      四 对粤港配对网上研习项目的反思
      
      项目结束后,从跨文化教育的视角,考察学生的变化,我们发现:
      1 认知方面,学生并不能很准确把握彼此的文化差异的相关知识,需在教师的解答下才得以明白。例如广东小学生在讨论香港的“旧屋是否需要清拆”时的困惑。这可能与小学生自身年龄幼小、受教育程度较低有关,但同时也可能与日常学校教育在跨文化教育这方面强调力度不够有关;
      2 技能方面,小学生们都能主动与他人交流接触。尤其是很多“村庄”里还有学生们建立的 “相互认识屋”和“反思屋”等,积极地同教师、小伙伴们打招呼,问好;在讨论过程中,即使遇到完全相逆的观点,也会礼貌的解释自我的观点,虚心接纳他人的意见,逐步增长集体的智慧;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准备送给配对学校同学象征友谊的小礼物,这主要与教师和研究者的鼓励和要求有关。
      3 在情感方面,小学生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方式所持的包容、尊重和开放心态可以从他们的讨论记录和交流心得中表现出来,学生们很渴望去彼此的学校和所在地的博物馆等有纪念意义的地方参观,对彼此的文化表现出欣赏和尊重的态度,同时,学生们都渴望再次参加这样的活动,认为收获不少,“我觉得好开心和认识了新朋友,学到团队精神……”
      本次研习可以说,得到了圆满成功,基本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参与研习的学生一致认为收获颇多,包括对研讨知识、和他人交流的技能,都盼望能够参加下一次如此的研习,教师们也在研习过程中,使自身得到了发展,能力得到了提高,不少教师对于协作学习、小组学习、知识建构的认识更加深入,并以论文、教育叙事、教案等形式作出反思。对于研究者来说,研习为进一步分析和调查积累了宝贵的数据。所有的研究成果和研习作品在最后研习结束阶段都以报告等形式展示出来,以供交流和借鉴。
      
      五 本次粤港配对学校网上研习带给跨文化教育的启示
      
       1 在宏观上,开展跨文化教育需要政府、社会研究机构、学校等的支持。只有在政府、社会研究机构和学校的大力支持下,这样的跨地区的项目才能顺利进行。本次研习就是在得到深圳南山政府、华南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的鼎立帮助,才使得项目整体以及每一次会议和交流都很成功。
       2 注重跨文化活动环境的构建。本次研习中平台本身对跨文化教育的支持功不可没。本次粤港配对学校网上研习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交互特性,依托“学习村庄”这样一个功能较完善和成熟的虚拟学习社区,为分别来自香港、深圳和广州三地学生搭建了一个平等、互助、协作的交流和学习的空间。由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开发的基于虚拟社区的学习村庄(Learning Villages)。它曾多次被用于研习(2006年10月28日,由香港十五所本地中学、五所内地中学、两所来自美国的中学参与以推动三地的学术及文化交流为目的的“学习村庄”跨地专题研习,并取得了圆满成功),其在技术和配套教学法上经多次改进,力求完善。LV将游戏和学习集于一身,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社会交往、游戏和学习。LV中不仅有轻松愉快的休闲时光,也有严肃的学习活动,来自不同地区的学生都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在社区中,根据学习网络社区中的生存规则,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启动之初,每一个学生都是学习村庄里的一员,拥有学习、娱乐,建造房屋(观点)、道路(观点的联系)和村庄(讨论话题)的权利,每个学生所拥有的初始财富值都是两万“多郎”,对于每一位村民来说,在村庄中的地位都是平等的,可以参加任何一个主题的讨论,并可以回复或者发起讨论话题。任何一个小组的成员都由两部分学生组成,一部分为香港的小朋友,一部分为广东的小朋友,或深圳,或广州。因而,任何一个问题的解决,话题的发展,知识点的成功建构,以及之后项目结束时的成品制作,都离不开彼此的互相帮助,积极配合。
       3 跨文化教育需要更多的对话和交流。这包括通过互联网的交流和实时的面对面的交流。项目实施中所进行的四次督导会议很重要,其中三次面对面交流会议使得粤港三地的学生和教师有机会进行对话和协商,很多亟待解决问题都是在这样的会议上得到解决。从最初的深圳教师发给香港教师的邮件被香港服务器误断为垃圾邮件得不到回复,到教师们需要在一起协商以得到家长支持孩子参与“学习村庄”的活动,到香港教师与广州深圳的教师习惯使用的聊天工具不同,没办法进行实验后的实时在线商讨,到三地教师都发现孩子们在“学习村庄”里的讨论缺乏逻辑性需要某些发帖模板,如“建议句式”的支持,这些问题的解决,都是在4次面对面交流中得以解决的,因为每一次交流都要求教师们做成功经验分享和困难的求助,会议的内容也被整理为文本或电子文档,并为教师们共享。
       4 不能忽视一线教师和众多研究者的努力。教师在引领小学生参与交流学习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教师往往作为学生们的行为示范者,他们对于异域文化的看法和态度,会直接影响学生的看法和态度。本次研习的教师们对待每一次交流的认真和细心,使得孩子们也成长了不少,去香港访问的深圳和广州的小朋友们都小心翼翼地带着自己或亲手制作或精心挑选的礼物,在访问的时候赠给平时在网上交谈的香港小朋友,小朋友们都相信这份正在萌芽的友谊将万古长青。深圳教师时刻教导孩子们要用礼貌用语和香港孩子交流,严厉批评使用粗鲁语句的行为。当香港小学生对深圳“K形馒头”表示不解时,香港教师又很耐心地向同学们解说。项目结束时,由教师们总结的交流、体会都以教育叙事、论文、研究报告等形式展现出来,他们的努力的确不能忽视。深圳教师带领来访的香港小朋友参观博物馆,让香港孩子了解我们祖国大陆的青铜器和动物标本,感受彼此的文化底蕴。但是,如果条件允许,最理想的是,教师们在进行跨文化教育活动之前,就已经准备好了展示给孩子们的关于异域文化的相关知识的材料和资源。
      
      参考文献
      [1] 刘春玲.高校外语教学与跨文化教育[J].英语教学,2009(4).
      [2] 黄志成,魏晓明.跨文化教育――国际教育新思潮[J].全球教育展望,2007(11).
      [3] 冯邦彦,段晋苑. ”深港创新圈”:理论基础、运行机制与合作优势[J].特区经济,2008(5).
      [4] 周玉霞,李芳乐,尚俊杰.玩还是学:学习村庄中学生的知、情、意、行[J].中国远程教育,2008(1).
      [5] 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以配合”学习村庄”进行专题讨论的教学法[Z].中国香港,2008.10.
      
      An Interpretation on Online Learning of Matching betwee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YU Ming-mei LI Wen-guang
      ( Depart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in Education,Normal College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
      Abstract: The core idea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is to accept and appreciate cultural differen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pecific requirements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its Significance to Hong Kong and Guangdong in China. While focusing on the support for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of an online learning project of matching between Guangdong and Hong Ko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our aim is to sum up the succes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and the inadequacies of experience to the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for the futur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commendations given.
      Keywords: Intercultural Education; Online Learning; Hong Kong and Guangdong in China;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编辑:沐西

    推荐访问:粤港 研习 配对 视角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