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中的非政治化效果 直接叙述句改为转述句

    时间:2019-01-04 03:21: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绝对中立的语篇并不存在,每个语篇都体现着说话人的态度、观念,以及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这就是语篇的政治化。人们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减少冲突,会采取各种手段将政治化掩饰起来,达到非政治化的效果。在对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在语篇中能起到非政治化效果。本文主要对转述时转述者利用选择不同的转述动词,所达到的非政治化效果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言语行为 叙述性转述 非政治化
      
      一、引言
      转述引语大量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用语和书面用语中,当说话人所传达的信息的直接来源不是他自身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他是在转述。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是转述的主要形式之一。由于在叙述性转述他人所实施的言语行为时,转述者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对转述动词或者对所转述的信息在质和量上进行选择,因而能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或淡化权力关系,消除或减轻来自受话人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语篇的非政治化效果。通过对语篇中非政治化手段及其运作机制的研究分析,语言学习者能够提高语篇理解和语言运用的能力。
      二、语篇中的非政治化
      (一)语篇中的政治化
      兴起于上世纪80年代的批评语言学及后来的批评性语篇分析接受了语言是非中立的这一观点,并致力于分析和探讨语篇中语言与意识形态和权力的关系。福柯(Foucault)指出,哪里有话语,哪里就有权力,权力是话语运作的无所不在的支配力量(转引自辛斌,2005:20)。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言语行为,现代社会学研究更是发现叙述是一种社会行为,其产生和接受具有非自律性,体现出政治纬度或指向性,因为它本质上反映着人际―权力关系(熊沐清,2000)。Pêcheux认为话语一点也不安宁,它们从彼此的冲撞中发展而来,因而书面和口语中的短语和词语的每一次使用都带有政治纬度(转引自Macdonell,1986:43)。权力和权力斗争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例如下达命令、批评或劝告他人等都是权力斗争的表现。而语言在这些斗争中起着主要作用,无形中成为了传达权力意识的工具和媒介,这就体现为语篇中的政治化。
      (二)语篇中的非政治化手段
      权力的支配和控制容易引起听话人的不满情绪和相互之间的对抗,这就需要采取合适的手段使权力的控制和控制所产生的副作用之间达到平衡,以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Ng & Bradac认为交际者向对方施加影响的同时尽量消除这种影响所带来的副作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把影响对方的企图伪装起来,使之感到这种影响容易接受,这叫做语篇的非政治化(Ng & Bradac,1993:6-7)。并把英语中各种话语非政治化的手段按照使用目的和效果分为三类:用于缓和语气(mitigaion)、用于误导听众(misleading)、用于掩盖真相(masking)。
      根据言语行为理论,缓和语气是指传达一个不受欢迎的言语行为时,对言外之的的力度的削减,是一种减轻言语行为所带有的敌意或粗鲁的尝试(Ng & Bradac,1993:92)。各种缓和语气的手段有两大主要特征,一是间接性:如:Shut the window!→Can you shut the window?→It’s cold here.这三个句子依次的间接性增强,有效地掩盖了权力意识,从而使说话人的命令语气减弱,使受话人消除了直接命令可能引起的抵触情绪。说话人采取这种方式既可以让听话人完成自己想达到的目的,又可以让交际顺利进行。二是试探性。如教师在批评学生时采用的“Some of the mistakes are unnecessary,aren’t they?”一句话中的“aren’t they”就以征求意见的方式指出了学生所犯的错误,缓和了语气,使批评更容易接受。
      误导听众指将听话人的思想引向错误的方向,这里“错误”指偏离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感觉,让听话人产生特定的推论而不承担责任(Ng & Bradac,1993:118)。例(1):
      A:Were you convicted of driving under the influence of alcohol last year?
      B:I still have my driver’s license.
      这里被提问者既不肯定又不否认这个问题,而只是陈述一个事实“我仍然持有我的驾驶执照”,那么他到底有没有被指控过酒后驾驶,就看提问者的推论了,而他对推论的结果到底是肯定还是否定并不负有责任。这样受话人既保护了自己,又回答了问题,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尴尬和对抗。
      掩盖真相指说话人利用文字上的掩饰,提供不完整的或非公正的伪造信息。文字修饰通过呈现或凸显事实的某些方面来掩饰事实的另一些特殊的方面(Ng & Bradac,1993:145)。例(2):
      Rioting blacks shot dead./Rioting blacks shot dead by police.
      前一个句子成功地掩饰了“开枪打死”的执行者是谁这一事实,给受话人提供的不完整信息,消除了他们可能会产生的抵触情绪。
      无论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目的还是保障交际的顺利进行,人们都会下意识地使用各种非政治化手段。虽然人们会根据情况的不同来选择自己认为最佳的手段,但是事实上已经有很多表达已经石化了,例如“Can you shut the window?”这种以疑问句的形式来传达祈使语气的用法就是一例。
      三、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在语篇中的非政治化效果
      (一)NRSA在语篇中所达效果
      关于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Narrative Report of Speech Acts,NRSA),辛斌(2005:115)在书中表述为:“只转述他人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转述者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内容更不承诺忠实于原文的形式,因而这种转述形式要比间接引语更为间接。”例如:
      (3)“I know those tricks of yours!”,she said.→She spoke of his trickery.
      (4)He said,“I’ll be here tomorrow”.→He told her when he’d back.
      Leech和Short[5]对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也有着相似的论述,他们列举的例子是:
      (5)He said,“I’ll come back here to see you again tomorrow.”
      →He promised to return.
      He promised to visit her again.
      从上面的例子,特别是例(4)和例(5)可以看出,当转述人只转述言语行为时,可以减弱原话的力度,可以或多或少地、选择性地省略细节,还可以按自己的理解或“希望的”理解来转述给受话者,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隐藏或淡化了权力关系,消除或减轻了来自受话人的抵触情绪,从而达到了语篇的非政治化效果。例(6):
      Son:How was the meeting going on?
      Father:Mr.Hunks entertained us with all your lovely mischief.
      这一对话的场景父亲并没有直接教训儿子,而是用另一种方式转述了班主任Mr.Hunks对儿子不好的评价。在这里他用了转述动词“entertain”而不是实际上的“criticize,blame”之类的转述动词,以间接的方式批评了儿子,达到了掩饰权力的效果。
      (二)NRSA作为非政治化手段的独特之处
      在日常生活中,语言作为人们最主要的交流工具,除了能帮助人们传达信息和增进感情外,还可以被用来做成一件事情,这就是Austin提出的语言的行事功能。Austin在系列演讲集“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中对语言的行事功能作出大概的论述和分类(Austin,1962)。此后,Searle(1969/1979)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系统论述,可以说形成了较完备的言语行为理论,这一理论后来被运用到教学、语言批评等学术领域,并有不同程度的修正和发展。语言的运用者能成功地运用语言行事,需要满足相关的条件,即言语行为的“合适条件”(Searle,1969:67-68)。Searle以此为依据,将行事行为归为五类:断言行为(assertives)、指令行为(directives)、承诺行为(commitives)、表情行为(expressives)和宣告行为(declaratives)(Searle,1979:1-29)。从Searle对施事行为的分类来看,言语行为的言外之力(illocutionary force)指的是说话者的说话用意,而言外之的(illocutionary point)指的是一类言外行为所具有的共同目的,如请求和命令的言外之的都是要受话者做某事。
      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只转述他人话语所实施的言语行为,所以转述动词的选用对言语所达效果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在转述引语例(4)、(5)和(6)中,动词分别由“will be”、“will be”和“criticize/blame”转换为转述动词“tell”、“promise”和“entertain”。根据行事行为的分类标准来看,例(5)中的一对动词的行事行为类型没有发生变化,分别都是断言行为和承诺行为;而例(4)和(6)中的两对动词的行事行为类型发生了改变,分别从承诺行为和表情行为变为了断言行为和指令行为。可以看出转述动词的变化,即通过使言外之力发生改变,对达到说话者想要的非政治化效果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言外之的来看,具有相同言外之的的言语行为会有不同程度的强度或力度(Searle,1979:5;何兆熊,2000:104)。因此例(6)中,虽然两种言语行为的言外之的都是为了批评儿子,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但是由于转述时动词发生了变化,转述引语的批评力度明显要比被转述句,即班主任的原话的批评力度要小得多,从而达到了语篇的非政治化效果。
      四、结语
      绝对中立的语篇并不存在,每个语篇都体现着政治维度,体现着说话人的态度、观念,以及对听话人产生的影响,因此,每个语篇中都存在着政治化。而人们为了使交际顺利进行,减少冲突,会采取各种手段将政治化掩饰起来,达到非政治化的效果。在对语料的分析中,我们发现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在语篇中能通过对转述动词进行特意的选择,以达到非政治化效果。而言语行为的叙述性转述与其他非政治化手段相比,只有在不同语境中哪种更适合的问题,而不是哪一种最好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辛斌.批评语言语:理论与应用[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2]熊沐清,陈意得.观念视点与叙述语篇理解[J].外语也外语教学,2000,(6):15-18.
      [3]Macdonell,D.Theories of Discourse:An Introduction[M].Oxford:Oxford Publishing Services,1986.
      [4]Ng,Sik Hung.& Bradac,J.J.Power in Language[M].California:Sage Publications,1993.
      [5]Leech,G.N.& Short,M.H.Style in Fiction.A Linguistic Introduction to English Fiction[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81/2000.
      [6]Ausitn,J.L.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M].Cambridge 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5.
      [7]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the Philosophy of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69/2001.
      [8]Searle,J.R.Expression and Meaning:Studies in the Theory of Speech Act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1979/2001.
      [9]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推荐访问:转述 言语 效果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