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孙少安孙少平形象比较【冉阿让与孙少平形象比较】

    时间:2018-12-30 03:36: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一      《悲惨世界》是法国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雨果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它描写了法国大革命前夕社会各阶层人民的不同命运,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重矛盾,歌颂了人性的善良与纯真,鞭挞了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相互倾轧的丑恶现象。在这样一个黑暗不公的社会里,却有一个始终与丑恶势力对抗的人――冉阿让。他的博爱、宽容及高尚的灵魂,重新唤回了人们内心深处的良知。而他又是怎样的一个人物呢?他在25岁时,仅仅因为打破一块玻璃、偷拿了一个面包而被判19年的苦役。当他经历长期牢狱之苦,终于获得自由时,却由于他曾经是个苦役犯而无法被社会所接受。但他却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他――一个苦役犯的伟大。《悲惨世界》是一部史诗性的著作,所反映的是法国一个时代的悲剧,在这种时代前提下,主人公一生的苦难都得到更大的渲染,在雨果笔下显现的是整个社会的一部百科全书。
      与《悲惨世界》一样反映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的人物命运的中国小说《平凡的世界》,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广阔的社会面貌。
      《平凡的世界》是一出生活的悲剧,它所体现的也是一个时代的面貌,由人物生活环境――社会背景而反映社会的一个方面,它所反映的主题没有《悲惨世界》全面,也没有《悲惨世界》那宏大的场面,更倾向一种小桥流水似的抒情,它的突出之处是以情动人,于细微处见真情。《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是一个倾向于上帝的完美人物形象,他贯穿于《悲惨世界》五部故事的始终,是小说的一个主线索,在他身上所折射的是人性的极大升华。小说所描述的是冉阿让的一生,直到他死去,故事才戛然而止。《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则是一个被生活的苦难压得不能喘息的青年形象,这其中家庭的苦难又是他一切苦难的根源,小说也只是叙述他从少年到中年时代的事,两部小说的背景尽管时代不一样,但都是描写的社会转型期,整个社会并没有形成一种安静、秩序的状态,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不断碰撞,不断调整。在《悲惨世界》里,法国社会正在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社会革命和改革;在《平凡的世界》里,中国刚刚走出旧的荒诞,走进新的迷茫,人们的观念、社会的状态就像一个刚刚开始破茧的蛹。当救助孤女的冉阿让、巧妙逃脱追捕的冉阿让、把一切财产划归孤女而自己贫寒度日的冉阿让藐视着黑暗、怒视着悲惨世界、怀揣着仁爱悲悯之心向读者走来,当饿着肚子的孙少平、和晓霞散步归来的孙少平、得知晓霞去世消息的孙少平、怀着复杂心情踏入师傅家门的孙少平挺胸抬头、思考着一切、怀乡着一切向读者走来,我们的心被他们深深感染着,滋润着。
      
      二
      
      冉阿让与孙少平之所以能够打动读者,因为他们都有爱,有大爱。
      有的人只爱自己,爱自己的亲人,爱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而冉阿让的爱却是给世上所有可怜的人、贫穷的人、值得同情的人、值得尊敬的人的。他曾经是一个拥有无数财产的市长,可他却把绝大多数的钱都捐给了慈善机构和穷人们,以至于他往往出门时口袋里装满了钱,回来时又都空了。除此之外,他还经常把面包送给挨饿的人,把衣服送给挨冻的人。对于穷人而言,他就像一顶保护伞,一个正义的化身。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他对芳町与珂赛特母女的关爱。为了实现芳町临死前能见一面自己亲生女儿的愿望,他不惜再一次越狱(而这一次越狱,对他来说则是终身苦役犯的代价)。虽然最后芳町还是没能实现自己的愿望就死去了,可冉阿让却始终坚持不渝地完成他对芳町――一个与他毫不相干的人的诺言――最终他救出了珂赛特,并用毕生的精力把她当作亲生女儿一样细心地照顾着。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对那么多毫无血缘关系的人给予无微不至的关爱呢?因为他已经把这个世上所有贫苦、可怜的人都看作自己的亲生儿女一样,以“父亲”的义务与责任感去照顾每一个“子女”。这种爱才是至高无上的,才是博爱。
      冉阿让的博爱是显而易见的,而孙少平的大爱则表现为一种暗含的集体主义意识。孙少平是一个典型的集体主义者、同时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博爱主义者,譬如他“但我想,就是有吃有穿了,我还会熬煎的”。这种心理独白包含着集体主义根源,当然,也包含对个人理想主义的肯定,这是一种典型的模糊语。“我不是为了扬名天下或挖金子发财。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和身上攒着一种劲,希望自己扛着很重的东西,为一个不为人所知的地方,不断头地走啊走……或者什么地方失火了,没人敢去救,让我冲进去,哪怕当下烧死都可以……”――从中我们看出孙少平又不是一个“时代的典型”,他身上滤去了某些世俗的渣滓,他想通过集体利益的实现来实现自己个人的自我价值。
      
      三
      
      虽然冉阿让与孙少平都是灵魂高尚、内心博爱的人,然而冉阿让的形象反映出了西方世界中的赎罪意识,使得人在特别重视生命的同时,又急于摆脱腐朽的躯壳,渴望灵魂的解脱,矛盾是他们精神的特质。而东方世界中,和谐是终极,不需要通过上帝的点拨,每一个人的自身就能达到灵魂与肉体的完美结合,所以,孙少平在坎坷的人生岁月里,在一次又一次人生打击面前,渐渐明白了人生的价值与目的,“只能永远把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希望,也心平气静地继续耕种”。从一个稚气未脱的少年到一个成熟,沉稳的青壮年,孙少平心中的理想、向往不断生成,不断毁灭,走过苦闷彷徨,走过苦涩青春,人生旅程时刻处于“零距离”,不要妄想生活会给你一个充足的时间去喘息,你只能不停地走,不要回头。在他身上我们始终能感受到一种向上的不屈动力,这种动力压不弯、打不折,他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当作学习的材料,酸甜苦辣不过是文章中的标点符号。在他看来,过程才是人生的价值所在。如果说冉阿让是在地狱中摸索那把善的钥匙,那么孙少平就是在人生的苦难与幸福中锻造一把自救的钥匙。小说中没有多少细致的心理描写,这一点在人物塑造上是东西方根本的区别,恰如油画与水墨画的对比,写意与写实的对比,但是形式上的异不代表内容上的异,最终塑造出来的人物还是要面对世界,面对人生,终究还是在迷茫中用生命精炼生存的点滴价值。
      
      四
      
      再看一个人类永远都绕不开的话题,也是作品的骨架之一――爱情。
      对于人而言,也许一生追寻一份完美的爱情不能称为实现人生的价值,在这个社会,爱情不过是价值的影子,永远不是人类的终极追求,却一直如影随形,有时似乎是世界的全部,有时又像一张发黄的老照片。但是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的确可以看透一个人的灵魂。
      《悲惨世界》中的爱情是一种奢侈,几乎出现在世界的尽头,但却是最夺目的光芒,不同于米里哀和冉阿让柔和绵长的善之光,爱情的光芒代表希望和新生。马吕斯才华横溢,他虽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中并没有马上找到航向,曾经犹疑过,痛苦过,坚定过,失败过,但是他的内心对人生的执着没有因此改变,对爱情的向往也没有变化,他还未实现或者真正抓住人生,他还年轻,上帝不能苛求,而我们也会毫不怀疑,“他是一个好小伙”。珂赛特在冉阿让的真空罩般的保护之下,内心纯真善良,性格活泼可爱。他们两个人的完美爱情再一次体现了雨果的浪漫,象征着生的希望,而在这个时刻,爱情在人存在于世上的价值意义上凸显了尤其重要的分量。
      在平凡的世界里本该充满着平凡而温馨的爱情,路遥却安排了一段童话爱情的惨烈悲剧。田晓霞的死让人感到了一种深深的悲哀,作者几乎是无法自已地创造了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爱情童话,每一次都不舍得去碰触那份完美,而每一次都将他们向悲剧推进一步,最终完美的田晓霞不得不被现实生生地抹去。如果站在人类的终极性价值上去看,一个煤矿工人可以和一个大学生记者完美结合,但是在现实多样的人生价值面前,那只是一个童话,这种无法弥合的矛盾,可能是整个人类的痛苦。可见爱情的影子对于主人的灵魂透视可能是最真最切却无法言传的。
      在爱情上,我始终无法找到中西方的那些本质上的区别,因为两个世界的人们都渴望真爱,都渴望相伴一生。在爱情产生的过程中,我发现了《悲惨世界》中一个有趣的现象,马吕斯与珂赛特的成长是同时交错进行的,好像一步交叉剪辑的平行蒙太奇影片,而且那个时候两个人互不相识。我的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马吕斯从画面左边进入,珂赛特从画面右边进入,就在那个剪辑点上,两个人的爱情就那样产生了;而《平凡的世界》中,爱情依然是那样的朦胧、含蓄,并且没有任何铺垫,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两个人肯定会相爱的。其实从某种角度看,中国人要比西方人更加浪漫。
      
      五
      
      读《平凡的世界》,我们就好像在和一位温和敦厚的人聊天,始终有一阵鼓点在敲打着你的内心,震颤不已;而《悲惨世界》则让我们不由静下心来,慢慢地去品味这个世界的点滴,静穆而哀伤。看过两个世界的全貌,我们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世界的中心,看看那些芸芸众生相,尝试跟随作者触碰人性中的柔软与坚强,探寻人生存在的价值与意义。两部作品都塑造了许许多多精彩的形象,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平凡的世界中含蓄、温厚之下不息的激情暗涌,以及悲惨世界中逼真、冷酷而又不失活力的坚韧生命。

    推荐访问:让与 形象 孙少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