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音译词汇有哪些 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不妨音译

    时间:2018-12-30 03:21: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从《广州日报》上刊登的一篇关于“路”字的翻译引起网民争议的报道入手,探讨了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关键词: 民族特色 争议 音译问题 建议
      
      一、关于“LU”的争议
      
      《广州日报》(2009年3月27日星期五A17版)刊登了一篇名为《路名是符号,易辨认就好》的报道,引起了笔者的兴趣,广州政府通过行政命令的方式强行规范公共标志英文译法,结束了之前公共标志英文译法的混乱局面。最明显的就是把“路”的译法从“ROAD”,或“AVENUE”等英文意译统一翻译为普通话音译“LU”。
      报道另附有大洋网的调查,有部分网友不支持用汉语拼音翻译路名,认为“不方便外国人辨认”,仅有少数赞成者认为用汉语拼音来翻译具有中国特色。受访的外国人则表示不妨多用本地化的路名。在广州作岭南文化研究的斯特先生(美国麦考理高级翻译学院汉语系的博士)认为“广州的路名其实是文化的沉淀”,如“诗书路”、“光孝路”等。在广州,其实很多外国人都知道“问路”这个中文词语。对于外国游客来说,“LU”只是一个符号,因此,只要符号容易记忆辨认,就不会给外国朋友造成不便。这个调查结果至少反映了这样一个现状:部分国人对自己民族文化尚欠足够的自信,外国人反而对中国文化表现出理解与尊重。
      
      二、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由于历史原因,我们在经济上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一百多年来的积贫积弱,使得我们把西方的文明一度视为民族振兴的曙光。在我们积极学习外来文化的过程中,对自己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不够重视,甚至存在某些抛弃的现象。但这是大的文化课题,不是这篇小文所能承载的命题。具体而微,笔者尝试探讨的,只是英语翻译中涉及民族特色词汇的音译问题。
      长期以来,在翻译上,为便于和外国人交流,有些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词汇和反映中国文化的用语都过多地迁就了外国人的语言习惯。如果只是把鲜活的民族词汇洋化,把一些活泼的汉语硬性意译,生搬硬套地使用现有的英文词汇,这样翻译出来的东西只能是“貌合神离”,甚至闹出笑话和误会。
      比如:众所周知,“龙”是我中华民族的吉祥物,代表着喜庆吉祥,中国被称为“东方的巨龙”,而中国人则自称“龙的传人”。这样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又岂是一个“DRAGON”所能传达出意义来。更何况,“DRAGON”在西方人眼里象征着凶猛残暴的怪兽,其中还含有邪恶的意思。如此翻译,严重丑化了中华民族的形象。
      还有老百姓喜爱的“京剧”,它是用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最大限度地冲突了舞台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从而达到“以形传神,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京剧在表演上要求精致细腻,处处入戏;唱腔上要求悠扬委婉,声情并茂。京剧是中国的国粹,但“京剧”却被翻译为“BEIJINGOPERA”,只等同于普通的西洋歌剧,显然无法承载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法传达其独具魅力的东方神韵。
      其实,正如“路”音译为“LU”,翻译上涉及有民族特色的词汇不妨采用音译。上述的“龙”和“京剧”就可以音译为:“LOONG”,“JINGJU”,而不必担心外国人接受不了,也不必担心文化交流有障碍。在文化交流中,我们一提到“SUSHI”,自然就想到日本和风美食的回转寿司;提到“TIRAMISU”,自然就联想到法国让人垂诞的点心;提到“KOALA”,自然就想起澳大利亚可爱的胖敦敦的树熊。那么,当外国人谈起“DUMPING”的时候,为什么就不能联想到中国的“饺子”呢?“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换而言之,没有民族性就难以立足世界文化之林。
      笔者并不反对合理借用外来事物、外来文化或外来词汇,只是强烈呼吁保护汉语语言的纯洁性,而不是处处直接拿来英文单词,还美其名曰:“双语时尚”。诸如“PIZZA”,“E-MAIL”,“CARTOON”,等等,这些所谓具有西方特色的新鲜事物早已进入我们的社会,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直接使用这些外来事物的外语名称,而不会想到汉语里其实有对应的词语,如:“薄饼”、“电邮”、“动画片”,等等。因此,如果要说“给我发一封邮件”,就讲“把东西‘MAIL’给我”,如此“华洋夹杂”,但显不伦不类,是对汉语纯洁性的挑战。
      中华民族从来都是海纳百川的,历史上许多外来的词语几经演变成为我们有特色的词汇就是明证。语言的变革,不应阻断传统文化及精神思维的自然延续。我们在包容外来文化的同时,应再提高对自身文化的自信,应更好地传播自己的文化,应让西方的文化也接受、包容中国文化。
      在中国持续改革开放、经济平稳发展的新形势下,外国人渐渐地了解了中国文化,从感兴趣到被吸引,从好奇到景仰,逐渐接受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积淀的古老而又独特的灿烂文明,且兴起了“中国热”、“华夏风”。有报道说英国教育考虑推行学习儒家,美国人信奉“Feng shui(风水)”,世界经济大师罗杰斯的女儿已经在学习中文,且以美国“好莱坞”中国题材的动画大片“KUNGFU PANDA/功夫熊猫”也糅合多种中国元素。最让人印象深刻的是“师傅”不叫“MASTER”、“乌龟”不叫“TURTLE”,而是直接用汉语的音译:“SHIFU”、“WUGUI”。
      对此,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一种满满的自信,应当清楚地意识到在当今世界,话语权的掌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广州政府对公共标志英文译法的规范,应该大加赞赏,因为“路”音译为“LU”,正折射出中国民族文化的自信心正在增强。
      
      三、建议
      
      要发挥足够的文化影响力,发出更强音,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大力导向,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国民的素质教育。
      首先,加强母语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只有热爱祖国,热爱自己的文化,才会从心底发出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骄傲之情,才能产生抵御外来不良文化侵袭的抗体,才会有文化上的自觉意识。
      其次,明确学习英语的目的。世界的文化是多元的、缤纷的,我们要了解世界,与世界交流沟通,就必须学习外来优秀文化,掌握先进科技,因此,学习外语很有必要。但千万不能因为学习英语而忽略了自己的语言,这样无疑是本末倒置。“邯郸学步”的典故大家都懂,失去自己的文化根源,外语再怎么流利,都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
      最后,政府应出台类似广州政府的音译规范,扭转译法方面的混乱局面。不仅要在公共标志方面,更要扩大到涉及民族文化特色的所有领域,包括中餐菜名(“月饼”、“点心”、“馄饨”等)、传统节日(“端午”、“清明”)、文娱体育(“象棋”、“京剧”、“气功”等)、文化历史遗产(“龙”、“四合院”、“胡同”等)、吉庆语言(“恭喜发财”)等都要作出明确规范。

    推荐访问:音译 词汇 民族特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