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两则提示语的转喻性礼貌分析与研究 转喻语篇构建

    时间:2018-12-27 03:23: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礼貌原则是在说话双方互动关系中建立起来的言语交际原则,最终是为语言交际服务的。莱可夫的礼貌原则和布朗、列文森的“面子理论”对提示语有很大的解释性和启发性,礼貌原则只有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起作用,这些原则对提示语使用的解释的角度也不相同。本文用以上几种礼貌原则及莱可夫的转喻分析两则提示语,目的在于深入地理解礼貌原则的本质和它在语言研究中所起的积极作用并深入探讨它们背后的意识形态。
      关键词: 礼貌原则 转喻 面子 提示语
      
      引言
      
      从社会学说,礼貌是社会积极倡导及人们努力效仿的一种社会伦理规范,在我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更是如此。在中国古代人心目中,恭敬有礼是礼貌的核心内容。现代礼貌的社会功能中保持了古代“恭敬有礼”的内容,强调在社会交往中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礼尚往来”、“相敬如宾”等用语已经成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孔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论语・子路》)可见,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就强调了“正名”与言语及实践的关系,说明语言在现实交际中的重要作用。事实上,礼貌的行为规范在人际交往中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人们的语言交际实现的。语言交际就是用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交际双方要讲究语言交际的礼貌性问题。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人们才开始注意对礼貌问题进行研究,并将礼貌作为一种语用现象来看待。现代西方学者提出了诸多语言的礼貌原则,如莱可夫的三种礼貌原则、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面子观、利奇的六种礼貌原则等。于是,礼貌原则被作为语用研究的基本理论,为众多的语言学家所关注。提示语作为一种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中的语言,礼貌原则能够帮助人们正确地理解提示语及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本文试图运用礼貌原则对两则貌似相似的提示语进行分析。
      
      1.礼貌原则
      
      美国哲学家Grice于1967年提出了会话的合作原则,指出言语交际双方为了使交际能顺利进行,在交际中会遵循合作原则。如果说话人故意违反了合作原则,听话人应该根据当时的语境推出说话人的隐含意义,即会话含义。但是为什么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一定要遵守合作原则?既然要遵守合作原则,为什么又要故意违反它,而让别人去推断会话含义呢?Grice的合作原则并没有解释。为此,Robin Lakoff在他的“The logic of politeness of minding your P’s and Q’s”中,认为整合礼貌与格莱斯的合作原则必须遵守两条语用能力的准则(rules of pragmatic competence),那就是清楚和礼貌,把话说清楚(be clear)符合格氏的原则,而礼貌可分为三条准则,如下:(Jaszczolt,2002:313)
      (1)Be clear(Grice ’s Maxims of Conversation)
      (2)Be polite:①Don’t impose;
      ②Give options;
      ③Make the addressee feel good――be friendly.
      当清晰与礼貌相背离时,大多数情况之下,会选择遵守礼貌原则。礼貌与否直接影响人际关系,而言语交际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创建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因而,一般情况下,礼貌原则要高于清晰原则。但是也有些特殊情况,发生情况紧急时,例如:当司机发现车里有炸弹时,司机对乘客大喊:“Get out of here,quick!”(pragmatics :An Introduction)p75。又如:社交关系很密切的场合下,如:一对夫妻,wife:“take me home.”而不会说“Could you possibly take me home?”像这种当清晰原则与礼貌原则相冲突时,遵守清晰原则忽略礼貌原则的情况还有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①Don’t impose适合于交际双方权势和地位不平等的场合,比如学生和老师之间、工人和厂领导之间、老板和员工之间等。强迫于人就意味着违背对方行事的意愿,反之就尊重了对方的意愿。说话人遵守这一原则一般采取征求对方意见或表示道歉的形式等,从而避免强加于人。例如:
      (1)Close the door.
      (2)Close the door,please!
      (3)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4)I’m sorry,but could you please close the door?
      在上面的例子中,句(1)是祈使句,有命令的成分,一般不礼貌。而句(2)、句(3)和句(4)都表示出不同程度的礼貌。句(2)增加了please,句(2)比句(1)礼貌。而句(3)使用了疑问句征求对方的意见给听话人选择的空间,因而句(3)比句(2)礼貌。句(4)在疑问句征求对方意见的基础上还先道歉了,使句(4)比句(3)礼貌。
      ②Give options适合于交际双方权利和地位平等,但社交关系不很密切的场合。给对方留有余地意味着说话人所提出的意见或请求,可能会被对方拒绝。例如:
      (5)I wonder if it would help to get haircut.
      而不说
      (6)You should get a haircut.
      ③Make the adressee feel good――be friendly,该规则是为了增进交际双方的友情或友谊。它适用于好友之间、亲密的朋友之间、甚至恋人之间。
      布朗和列文森(Brown & Levinson)于1987年出版的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中也系统地阐述了他们的礼貌原则理论。在他们的礼貌理论中主要涉及三个概念:面子(face)、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简称FTA)及礼貌策略。他们把面子分为积极面子和消极面子。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消极面子指的是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预。有些言语交际行为本身必然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这时说话人就需要分析在多大程度上去执行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说话人必须考虑双方的亲密程度、权势关系,以及考虑该行为在多大程度上会强求对方。在此基础上,说话人才能决定采用何种礼貌策略削弱面子威胁力度。布朗和列文森提出的礼貌策略包括:
      A.直接性策略(bald on record strategy)。即说话人不采取任何补救措施、赤裸裸地公开威胁对方面子的行为;
      B.积极面子策略(positive politeness strategy)。它会使听话人产生好的感觉或使对方感觉到自己的价值观得到了对方的认同等;
      C.消极面子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比如对方说话含糊其辞、道歉、给听话人留有余地或明确表示不希望影响对方行动的自由等;
      D.间接性策略(inplicating/off record strategy)。在严重威胁对方面子的情况下,说话人会采取隐含的手段,给对方留有余地;
      E.放弃事实威胁面子的行为(refrainning from the act)。如果FTA足以威胁对方的面子,说话人可能会放弃执行该行为。
      
      2.莱可夫的礼貌原则与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面子观对提示语的解释
      
      对于Lakoff的礼貌原则,我们可以这么解释:首先对于规则一,不要强加于人。首先两句都是希望口红不要把衣物弄脏了。但是从语气上看,A句是一个提告的句子,而B句是提醒①。所以受众对于A句的可选择性较小,而受众对于B句的可选择度较大。例如:命令句比祈使句的选择度少。从这个角度上看,A句不如B句礼貌。再看规则二,给对方留有余地。从上面可以知道,既然受众对于A句的可选择性较小,而受众对于B句的可选择度较大,那么A句给受众的心理空间明显小于B句,因而B句比A句更礼貌。规则三,增进相互间的友情,不适合本文讨论的两则提示语的分析,在此不予讨论。
      布朗和列文森的礼貌原则对这两则提示语的解释如下:他们把礼貌原则分为积极礼貌和消极礼貌。积极面子指希望获得他人的肯定、喜爱或赞许,以及被视为同一群体的成员。消极面子指人们有自主的权利、有行动的自由,行为不受他人的强制或干预。然而,这两则提示语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醒女顾客在换衣服的时候,别让口红把衣服弄脏了。因而他们都威胁了女顾客的消极面子。根据布朗和列文森的观点,当说话人注意到自己的言语可能会威胁到对方的面子时,会采取一系列的行为尽量降低对对方面子的威胁,这就是他们所说的礼貌策略。既然A、B两则提示语都威胁了受众的消极面子,我们再看他们都采取了什么礼貌策略进行补救。A句“小心口红污染衣物”属于直接性策略,说话人没有采取任何措施进行补救,直接赤裸裸地威胁受众的消极面子。而B句“小心衣物弄脏您的口红”,属于间接性策略。说话人意识到自己的话一定会威胁到受众的消极面子,对对方的称呼用了敬语,而且换成了被动语态,从而凸显了受事者,隐含了施事者。于是事故的承担者转移到受事者身上即商家,保护了事故的施事者即女顾客的利益和面子。“小心口红污染衣物”。“污染”表示使沾上脏物或有害物质。a“污染”b本身就预设了a是不洁的、有害的物体,而b是干净的、无辜的物体。在A则提示语中,A句就预设了口红是不洁的、有害的物体,而衣物是干净的、无辜的受害者。首先我们要清楚,这两则提示语的说话人是商场,目标听话人是女顾客。双方的权利和地位平等,但是交际关系不密切。“污染”比“弄脏”更正式,更严肃,FTA的力度更大,因而更加不礼貌。“您”属于敬语,是礼貌策略的一种,从而降低了威胁面子行为。这两则提示语的目的都是为了提醒女顾客在换衣服的时候,别让口红把衣服弄脏了。从它的目的看,无论如何它都要威胁听话人的面子。不同的是,威胁听话人的面子的程度有所不同。
      
      3.转喻与面子
      
      认知语言学把转喻和隐喻看成是两种基本的认知机制,隐喻是在两个不同的认知域之间的概念映射,转喻则是在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之下的认知主域和次域之间的突显或代表关系,如部分代整体。转喻曾一度被认为从属于隐喻,不及隐喻重要。Lakoff & Johnson在他们合作的《我们赖以生成的隐喻》一书(1980)中首次提到转喻。转喻被用于间接指称,如:Shakspeare借代the work of Shakspeare,换言之,转喻所表示的是一个实体与另一个实体之间的“代表”。因此,转喻话语中的源域充当一个认知参照点,使听话人对目标域发生可及,转喻可以被认为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下一个成分被另一个成分所激活的过程。Gunter Radden & Zoltan kovecses(1999:21)提出了一个广为接受的转喻概念特征:转喻是在同一个认知模式里,一个概念实体(源域)提供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的心理可及。他们坚持一种最宽泛的转喻观,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过程,其中一个概念实体即转喻提供了到达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中的另一个实体即本体的心理途径。例如:The piano is in bad mood.名词the piano用来指代演奏钢琴的人,钢琴和演奏钢琴的人之间是一种临时性的意义指称关系,没有概念上的必然性。The piano的转喻解释如下:钢琴的意义提供了对钢琴演奏家的心理可及。
      在这两则提示语中,显然在商场这个语境下,衣物具体转指商家。因为衣物为衣物的所有者提供心理可及。“口红”是女士凸显的部分,“凸显的部分代替全部”,口红转指口红的使用者女士,而在商场语境下,口红转指的是女顾客。从施事―受事的角度看,如下:
      
      提示语A句的施事者是口红,受事者是衣物,将责任归咎于由口红转喻的女顾客,而保护了衣物所转指的商家。而在提示语B句,施事者是衣物,受事者是口红,承担责任方是施事者――衣物即其转指的商家,保护了口红所转指的女顾客的利益。
      
      4.意识形态
      
      经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清楚A句与B句的礼貌程度。从这两则提示语的背后同样也能揭示隐藏的意识形态问题。两则提示语都是由商家张贴,因此它们体现的都是商家的观念。从A句可以看出,商家采取直接威胁面子行为策略,礼貌程度很低,严重威胁顾客的消极面子。而B句,因为商家必须提醒顾客不要把从衣服弄脏,所以它不可避免地要威胁到顾客的消极面子。但是为了尽量减轻威胁面子的程度,商家采取使用间接威胁面子行为,反映出商家将顾客放在第一位的经营理念。因而A句到B句的发展不仅是礼貌的进步,而且是商家经营理念的进步,更体现商家与顾客权利关系的变化。布尔迪厄提出的礼貌观与布朗和莱文森的观点大相径庭,他认为,“礼貌的让步永远是政治的让步”。他的解释如下:对所谓的礼貌法则的实际把握,特别是对所谓把每个可利用的准则调整到适合不同阶层的可能听者的艺术的把握,是以对一套反对意见的潜在把握为前提的,也是以对反对意见的认识为前提的,这些反对意见构成了一个确定的政治秩序的固有公理体系。也就是说,特定的礼貌习俗体现了它们的使用,也含蓄地认可了特定的社会权力关系(Kress&Hodge,1979)。很明显,A句体现出权力掌握在商家手中,B句则比较复杂。从表面上看权力似乎是在顾客手中,表示商家将权力让渡于顾客,只有商家出让权力,顾客才能掌握权力。因此,权力其实还是掌握在商家手中。
      
      5.结语
      
      礼貌作为交际中一种遵循的原则可以对交际起到调节作用,是人们进行交际的前提,否则交际目标就无法实现。因而礼貌原则是交际中必须遵循的原则。礼貌原则的研究领域很广,涉及到会话含义、广告、委婉语等。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有意识无意识地使用礼貌原则,从而促进语言对人际交往的作用。生活中还有很多像A句和B句这样的提示语如:不要践踏小草;小草微微笑,请你旁边绕,等等,都反映出礼貌程度的变化。
      
      注释:
      ①A:小心口红污染衣物。 B:小心衣物弄脏您的口红
      
      参考文献:
      [1]Brown,P&Levinson,S.Politeness: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7.
      [2]Lakoff,Rt.Talking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4.
      [3]Leech,Geoffrey.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New York:Longman,1983.
      [4]Bourodieu,P: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trans.R.Nic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ry Press,1977.
      [5]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礼貌 两则 提示 分析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