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语文学习 > 正文

    新课程下语文教学的几点反思|语文新课程实施反思

    时间:2018-12-23 19:47:0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以及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目前的语文教学与理念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着脱节,甚至愈来愈大。
      关键词:新课程 语文 教学 反思
      
      前言
      
      现代社会发展的开放性、信息化要求我们的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正确的情感态度和高尚的审美价值观。语文教学应紧紧围绕社会生活的需要,通过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评价方式等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1. 反思之一:混淆了教学双方的角色,过分地精讲细读,易陷入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学校开设语文课的目的有明确界定:“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教育的对象是学生,不是听课的老师。课堂上应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任务,不能把听课老师放在重要位置。可眼下又有几位老师不去关注听课老师的存在呢?怕听课老师批评这批评那,这也是要改的那也是要改的,忘了自己的任务,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以致表演课盛行。
      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精讲细读,依据教学资料一一进行分解讲说,这样所有的知识点是凸现了,也似乎清楚了。这往往又成了一堂教师一人所演的“独角戏”,学生仅仅是被动的看客观众,毫无生气。既然也就没有学习语文的激情与活力。这不得不令我们的教师反思:是谁扼杀了学生本应具有的鲜活个性和丰富的想象力?其实正是我们教师自己压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未为学生打开通向知识宝殿的大门,甚至我们自己进去了,学生还在门外。
      此外,我们还发现另一种现象,老师只让学生读一读、议一议、想一想、写一写,似乎这也是一种创新性的现代化教学,殊不知,此种教育又给学生带来困惑与不解,学生们在课堂上到底学了些什么?这些语文知识对他们的竞争精神、独立思考有帮助吗?我们教师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自由权,但又忽略了自己的主导角色,让学生自己趟水摸石头过河,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但又因缺乏教师的点拨与指导而陷入困惑,难以自救;或受课堂教学时间的限制,只能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
      为此,笔者以为:教师正确把握教学双方角色,以学生为学习主体,教师为教学主导,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思维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主线,师生互动结合,多方位多角度地依据学习目标将听、说、读、写、训练真正地有机融为一体,还学生应有的学习空间和权利。教师应积极主动地走进学生学习的环境中,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和服务。教师越俎代庖过多的精讲细读,只是死记硬背式的教育,培养出来的仅是墨守陈规的平庸之辈。教师一味地退后作观众,学生得到的仅是知识的皮毛,培养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正确的世界观更是无从谈起。
      
      2. 反思之二:授课模式固定化,机械式地按步就班,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和处理事件的应急性。
      
      不管是哪种版本的教材,其选材内容都是丰富多采的,文章形式也是多姿多样的,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师生水平,不同的欣赏角度,对同一篇文章的理解必然不同,在使用上也会有差距,其上课的安排也会因人、因事而不同。像我们有时在教学前,对某课文是作为讲读课做了充分的准备的,严格按讲读课的模式设计的流程,可偏偏被一些意外的“沙尘暴”搅成了作文指导课,而且指导的“老师”竟然是大自然。
      教学既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学问。上每一节语文课,没有准备不行,不进行预设不行。对于每一节语文课的目标、学生水平、可能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教学方法等等都要进行预设,打有准备之仗,才有可能取胜,才能较好地提高课堂效率。即使这样,由于语文课的特殊特点,突发事件也在所难免,这就要求语文老师要加强学习,提高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运用丰富的教学智慧,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
      为此,笔者认为:选择适当的授课方式与教学步骤不能仅仅拘泥于备课笔记,而应依据文本内容与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情况以及现有的教学资源作适当的调整。课前不仅仅是备教材,更重要的是备学生,多花功夫在教前的准备活动中,搜集资料、破解难点,围绕教学的目标与学生学习的需求而授课,将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有机地连接。
      
      3. 反思之三:作文指导空洞,离生活较远,缺乏应有的实践性。
      
      学生的作文问题,也是长期以来老师们比较头疼的老大难问题,感觉是最费力不讨好的事。现在,不论是中考还是高考,都加强了对作文的测试,不言而喻,指导学生写出好作文尤为重要。可每次作文中让老师自己满意的所谓好作文又有多少呢?细想一下原因,学生的生活体验是不是太少了,作文课上老师的“指导”是不是太空洞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我们使用教材的第一课《为你打开一扇门》(苏教版)中有这样一句话:“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这就是“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的确,生活处处皆语文。可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囿于校园,困于教材,学生对生活的感受,对大自然的体验大部分来自文本。如果我们在学习、理解、消化这些课文的同时,有针对性地将语文的学习引向生活,或对生活中的语文资源加以开发,无疑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那么,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无疑会大大提高,对语文的“悟性”也会大大提高。
      对此,笔者以为,让学生写出优秀的文章,首先就应让学生进入生活,体验感受生活,只有学生自己亲身体验过,他们才会不忘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其次,应让学生阅读优秀的文学名著,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理。最后,我们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写,写自己的喜悦,写自己的烦恼,写自己的真情实感等等,只有写了,才会妙笔生花。
      
      4. 结语
      
      新课程下的语文教学,有必要对校内外的有利于学生学习的语文资源进行开发和优化,这样既能丰富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又能把学习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推荐访问:几点 新课程 语文教学 反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