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采用生活案例激活思想品德课堂

    时间:2021-07-16 00:05:0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学思想品德课程是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新课程倡导的“德育回归生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运用生活中的案例将理论知识通俗化、具体化,以解决中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
      一、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开启教学之旅
      有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进而就会取得什么样的教育效果。现实中有很多学生不重视思想品德课,究其原因,除了教师的教学内容空洞、教学情感缺乏外,还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激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没有把抽象的理论具体化、通俗化、生动化,而是一味地“讲道理”,忽视了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道德认知,忽视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和实践的价值。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逐步认识到,要让思想品德教学走出困境,还是应该从新课程所倡导的“德育回归生活”“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及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教学理念入手。
      为此,教师要树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不断挖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素材,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引导学生参与并体验社会生活,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的课堂,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让他们在体悟中升华情感、落实行动;才能让师生一起开启发现生活、体味生活、领悟生活、践行生活的教学之旅。
      二、借助生活案例,盘活教学资源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思想品德课程将正确的价值引导蕴含在鲜活的生活主题之中。可见,只有借助生活资源,盘活教学资源,将思想品德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引入生活的“活水”,再现生活情境,发现生活之美
      教育家布鲁姆指出:“学习最大的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要激趣于学生,通过激发情感共鸣,提升学生学习动力和参与课堂的兴趣,要善于发现生活富有美的教材素材,让学生在感受中提升自我。”事实也证明,缺乏鲜活事例支撑而表述抽象的道理、为了说服而以生活事例简单论证的道理对学生都缺乏吸引力,难以激起学生关注生活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为此,在教授新教材的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切合学生实际生活的情景导入新课,既体现了新教材运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进入新课学习的特点,又巧妙地贴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自然引入主题。如《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一框的“让友谊之树常青”,笔者在设计导入材料时就借助贴近学生生活的照片引入话题。首先,笔者给学生“卖个关子”:“今天我有一份礼物送给大家,大家想不想知道这是个什么礼物?”这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使他们的兴趣高涨。然后,笔者给学生播放了一段“我们一起走过……”的生活视频。视频展示了学生在校内、校外的集体活动照片,伴随着《友谊地久天长》的音乐,一张张熟悉的面孔以及集体生活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营造了一种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最后,笔者顺势引导:“从我送给大家的礼物中,你们知道今天我们要一起探讨什么主题吗?”“集体、爱、友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激发,异口同声地回答。这样,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就很自然地过渡到本课的主题,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可见,教学设计生活化是课堂教学取得实效的前提与保障。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以“情”引導学生入“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2.启迪思维的“活水”,分析生活疑问,激起思维之光
      根据生活情境设计问题是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而教学重难点的突破往往是通过学生分析、讨论和总结教学设问实现的。如在九年级“承担关爱集体的责任”的教学试讲中,有一位教师围绕教学内容巧妙地引用当时学生们关注的一部电影《破风》的视频片段,设计了以下问题:在自行车团队比赛中,“破风手”和“冲线手”哪个更重要?要在自行车团队比赛中胜出,还需要哪些人付出努力?教师通过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科学设置教学问题,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并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巧妙地突破了知识的重难点;学生通过对生活情境的体验和探究,由表及里地探索知识,从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探索者”;通过互助合作,学生思维的火花不断迸发,使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
      3.借助实践的“活水”,探索生活实践,体验自我成长
      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指出,思想品德课注重与社会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可见,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因此,教师不能仅仅拘泥于书本和课堂,而应放眼于更广阔的社会,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社会参与能力。如在新教材《道德与法治》第一课第二框里的“少年有梦”公开课中,授课教师为了让学生能够理解“有了梦想和目标还需要不懈努力”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达到学以致用,落实行动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时,在最后环节设计了“梦想照亮现实”的课外活动,组织学生填写“逐梦卡”(见图1)。
      学生通过自我反思,认真填写逐梦卡,把自己的行为一一落实在文字上,然后把逐梦卡贴在自己的书桌旁,时刻提醒自己要用行动去努力追逐梦想。正是“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学科特点,才使教师在教学中大胆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锻炼学生动脑、动心、动手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参与能力。
      三、结束语
      总之,思想品德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实实在在、丰富多彩的学生生活。《道德与法治》新教材更加凸显学生的生活体验,每一框题的结构设计都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开始,以学生的生活实践结束,突出“基于生活—反思生活—回归生活”的认知建构途径。这些新变化更要求教师自觉树立和落实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借助生活的“活水”激起学生思维的“涟漪”,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能力的提升。
      (责任编辑 张慧籽)

    推荐访问:思想品德 激活 课堂 采用 案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