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苏联政治的产物

    时间:2021-07-12 00:03:3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斯大林狠抓关于十月革命
      影片的创作和拍摄
      
      1917年10月25日(公历11月7日),列宁在为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会议所起草的决议中,对十月革命的斗争形式作了准确的说明:“苏维埃特别强调群众在这次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起义中所表现的团结性、组织性、纪律性和同心同德的精神。”在这场最终将导致翻天覆地结果的革命中,仅仅只死了六七个人,这就是列宁所说的“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
      而二十一年后,即1938年,在《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里则作了这样的描述:“临时政府躲藏在冬宫里面,由士官生和突击营保卫着。10月25日深夜,革命的工人、士兵和水兵发起冲锋,攻下了冬宫,逮捕了临时政府成员。”与列宁所不同的是,斯大林在这里强调是“冲锋”与“攻打”。在斯大林看来,没有冲锋和攻打,便不叫革命,更不可能是他所说的并准确表述于《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中的“伟大社会主义革命”了。
      在这个问题上,列宁承认的是客观事实和尊重实际情况,他并不因为十月革命是“罕见的不流血的和异常顺利的”而否定其伟大的意义,而斯大林所张扬的是对事实的拔高和夸张,试图以“冲锋”和“攻打”来强调他自己的一种主张:“新时期是公开的阶级冲突时期,是无产阶级的革命发动时期,是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期,是直接准备力量去推翻帝国主义而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时期。”斯大林所期望的是要公众承认他是十月革命中可与列宁并驾齐驱的人,十月革命的“冲锋”与“攻打”是“改造党的全部工作”的规范和总路线,“列宁和斯大林”是分不开的,他是列宁和十月革命事业的唯一合法继承人,进而为其“冲锋”式的、“攻打”式的、“凯歌行进”式的直接工业化和农业全盘集体化辩护。
      因此,在20至30年代,除了在史学领域中大动干戈,策划出版了《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之外,斯大林还狠抓了关于十月革命的影片,或者说是“列宁和斯大林”影片的创作和拍摄工作。1927年,在十月革命十周年时,有了谢尔盖·爱森斯坦的纪录片式的影片《十月》。1937年,在十月革命二十周年时有了米哈伊尔·罗姆的影片《列宁在十月》。其他,还有一系列表现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领导十月革命的影片和话剧等,如尼古拉·波戈金的话剧《带枪的人》和电影《星星之火》等。在这些影片和话剧中,处于中心位置的是列宁和斯大林,斯大林总是和列宁形影不离,总是在关键时刻和列宁一起决定革命的前途和命运。
      《十月》这部影片,我们中国观众很少有人看过,在苏联时期也几乎被人们忘却。而《列宁在十月》却为我国观众所熟悉,直到“文化大革命”后的一些年里还在电视上被放了又放。甚至,直至今日,电视片、影片中还总要经常引用《列宁在十月》中的那个列宁在电报室的片断。而其结果,我国观众的心中,就不能不认为1917年的那场革命就是《列宁在十月》中的那种“冲锋”和“攻打”式的革命。于是,“攻打冬宫”成了十月革命的符号,无产阶级革命必然的符号,斯大林精心培植的这个概念在我国深深扎下根来。这不能不说是件怪事,或者至少是对这场革命不甚了了、亦步亦趋的憾事。
      
      影片《十月》最终没得到
      斯大林认可
      
      《十月》是苏联著名电影导演爱森斯坦的早期影片之一,是他倡导的以纪实手段来“讲故事”的实验性影片。按照他的愿望,他要尽可能地在银幕上再现十月革命的“原貌”。为了拍好这部片子,爱森斯坦自己编剧、自己导演,创作班底是那个时代最好的,其中包括作曲萧斯塔科维奇。最令爱森斯坦费脑筋的就是挑选演列宁的演员,他最后选中了外形酷似列宁的乌拉尔工人瓦西里·尼康德罗夫。为了验证尼康德罗夫外形的被认可性,他将尼康德罗夫化妆成列宁的形象,并让他到大街上去转悠,结果“列宁还活着”的流言迅速传遍了彼得堡全城。为此影片政府破例拨出了大量的胶片供其使用,列宁夫人克鲁普斯卡娅担当顾问,负责攻打冬宫时的“作战指挥部”的负责人波德沃伊斯基在片中自己演自己。
      但是,在《十月》中,爱森斯坦将美学原则看得高于一切,并使其凌驾于对事件的真实反映之上。也就是说,爱森斯坦所看重的并不是事件本身,而是他为影片选择的内容所具有的含义。因为他是以纪录片的形式来讲故事,因此在影片中所呈现的事件的进程就被观众误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十月革命的真实进程。尤其是,爱森斯坦在《十月》片头所写的一句话给了观众更大的误导:“为十月革命十周年而制作的影片《十月》是以革命的真实证据为基础的再创造,它必将鼓舞十月所锻炼出的无产阶级。”爱森斯坦在《十月》中创造的赤卫队和水兵向冬宫奔跑的镜头,以及他们在皇宫内冲上主要楼梯和宫殿的镜头都是很壮观和具有美学效果的,但是它们却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有位法国资深电影人曾对《十月》作过一针见血的批评:“爱森斯坦将《十月》变成了苏联历史,甚至是整个历史的当代源泉。所以,《十月》的主要追求不是事件的真实,而是对它们含有隐喻的改写。”
      但是,影片《十月》最终因没有得到斯大林的认可而被束之高阁。问题就出在,爱森斯坦太追求“纪录片”效果了,《十月》几乎成了发生过的事件的流水账。影片中的“冲锋”和“攻打”还远不是斯大林所期望的那样的规模和声势,所记述的主人公是十月革命名册上已经被或者将要被钩掉的那些人。一个更为要害的问题是,《十月》更没有去着力塑造“列宁和斯大林在一起”这个概念和形象。这在1927年那个斯大林按照“冲锋”和“攻打”的方式改造全党全军全政府全社会的年代,在发生了“一国社会主义”的激烈争论之后,在《83人声明》中猛烈抨击了斯大林的政策:“不是对苏联无产阶级专政的实际状况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分析,而是把一种不正确的、小资产阶级的、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毫无共同之处的‘一国社会主义理论’塞给了党”;“主要危险在于,向党和工人阶级掩盖了分歧的真正内容。向党提出有争议问题的任何尝试都被宣布为对党的统一的破坏。自上而下地采取机械的办法将错误路线固定下来,形成了表面上的统一和形式上的安定”之时,《十月》的不会捧场遭冷落但没有遭厄运的下场已经是不错的了。
      不过,《十月》却给苏联的历史进程开了个玩笑。几年后,在苏联的电影院中播放了一部新闻纪录短片,说是一位参加过攻打冬宫的水兵“偶然”发现了“攻打”的真实纪录镜头,这消息瞬间传遍全国,报刊发表了这些镜头的照片。而结果弄清楚,这些攻打的镜头原来是《十月》中的镜头。不得不令人深思的是,那张源自影片《十月》的向冬宫冲击的剪辑照片至今仍被许多人认为是攻打冬宫的真实纪录。
      
      拍摄《列宁在十月》时,
      导演罗姆光火了……
      
      《列宁在十月》是苏联年轻导演罗姆1937年的作品。这是苏共中央和斯大林本人的“政治订货”。在苏联有“逢十大庆”的传统,为了庆祝十月革命20周年,也为了对持续了几年的“大清洗”有个交代,斯大林指示拍摄有关十月革命的影片。剧本是由青年剧作家阿列克谢·卡普勒尔写的,原名叫《起义》。给罗姆的指示是,他必须在20周年纪念日前拍完,在20周年纪念日那天在影院上映。为此准予罗姆不受任何限制地使用胶片(那时胶片很缺,每部批准的影片使用胶片都是有限额的),拨给了最好的照明设备、数千套服装、大量的枪支武器和士兵,以供拍摄“攻打冬宫之用”。还特许利用冬宫的广场、大门和里面的皇家小餐厅拍摄攻打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但是,罗姆和卡普勒尔都没有把攻打冬宫和逮捕临时政府成员的场景加以艺术的扩张渲染。

    推荐访问:苏联 产物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