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增长极理论与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时间:2021-07-10 04:08:51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传统的增长极理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曾经受到来自各方的质疑。增长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佩鲁式”的回归与充实。基于制度创新的增长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这样的一个尝试。基于制度创新的增长极理论对于转型的中国经济发展起到现实的指导作用,也构成了目前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和发展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增长极理论;制度创新;综合配套改革
      中图分类号:F1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02.0120-05
      
      一、增长极理论的发展与回顾
      
      增长极理论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虽然褒贬不一,但是对于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切实的影响。佩鲁在其《经济空间:理论的应用》和《略论发展极的概念》等著述中,提出以“发展极”为标志并以“不平等动力学”或“支配学”为基础的不平衡增长理论。他将经济空间分为三种类型,即规划的空间、作为力场的空间和同质类聚空间。佩鲁讲的经济空间主要指“作为力场的空间”,“经济空间由那些能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的中心(极或焦点)构成”[1]。佩鲁从抽象的经济空间出发,认为经济空间存在着若干中心、力场或极,产生类似“磁极”作用的各种离心力和向心力,从而产生相互联合的一定范围的“场”,并总是处于非平衡状况的极化过程之中。
      佩鲁的弟子、法国经济学家保德维尔(Boudeville)在《区域经济规划问题》和《国土整治和发展极》等著述中对“经济空间”这一术语作了开拓性(从经济空间拓展到地理空间并从经济理论延伸到经济政策) 的系统阐释。在他看来,经济空间既包括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涵盖经济现象的地域结构或区位关系;发展极既可以是部门的,也可以是区域的,并正式提出“区域发展极”概念。增长极理论的政策化和实用化构成了增长极理论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特征。其代表作有:“威廉姆森(J . Williamson) 的《地区非均衡和国家发展进程》(1965 年),弗里德曼(Friedman) 的《区域政策》(1966 年),胡佛(Hoover) 的《区域经济导论》(1972 年),汉森(Hansen) 主编的《区域开发中的增长极》(1972 年),利奥伊德(Lioyd) 的《空间区位》(1977 年),英蒂盖特(intigator) 的《经济模型技术与应用》(1977 年) ,布朗(Brown) 的《区域——国家经济模型》(1978 年) 等。尤其是艾萨尔德(W. Isard) 总结了诸多国家实施区域经济和发展极政策的经验,并根据亲自参与区域规划和开发工作的实践,相继撰写《区域分析方法》(1960 年) 和《区域科学导论》(1975 年) 等著述,为国家干预区域经济提供了可具操作性的政策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包括增长极理论在内的西方区域经济学的基础。”[2]
      在实践层面上,一些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例如墨西哥、韩国、巴西、印度、新加坡)在20世纪60年代后,纷纷将这一理论付诸于实践。法国政府1960年颁布空间发展计划,并成立国土整治与区域开发机构,选定8大城市地区为“中型发展极”,抑制巴黎中央地区的过度膨胀,通过优惠政策促进法国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政府相继制定区域再开发法(1961年)、阿尔巴拉契区域开发法(1965年)。其中对落后的田纳西河流域地区的开发是卓有成效的。日本政府1962年以来多次制定全国综合开发计划,把日本划分为七大经济区,便于统一规划和分类指导各地区经济的发展。德国颁布关于改善区域经济结构的共同任务法(1969年),联邦政府提供区域经济促进费用的50%。许多发展中国家采取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战略,把开发落后边远地区作为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以诸如减免税收、提供低息贷款等优惠政策,开辟各类新工业区和内地自由贸易区。巴西的中西部和北部是经济落后地区。1960年巴西首都从里约热内卢迁到中部的巴西利亚,以此带动中部的经济发展;并在北部设置马瑙斯自由贸易区,成立亚马逊经济开发计划管理局、东北部开发管理局、东北银行和东北教育基金,从而使整个亚马逊河流域的经济状况大为改善。据统计,50年代至70年代初期,发展中国家运用的增长极政策的成功率占50 %。
      
      二、增长极理论的“佩鲁式”回归与充实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在随后的学者的丰富和发展之下,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但也不难发现其受到越来越多的质疑。增长极理论在区域空间经济发展中的运用导致了一系列的问题。但是,“增长极战略的失败并非佩鲁理论的失败,而是他的弟子们歪曲应用的失败,主要是保德维尔的失败”[1]。保德维尔将佩鲁的抽象的增长极理论拓展到具体的“空间增长极理论”,并进而形成了培育空间增长节点(中心城市等)的区域战略举措。这种将抽象理论直接具体化的做法,导致了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直接削弱了增长极理论对于经济发展的指导作用。增长极理论的生命力在于“佩鲁式”的回归与充实。
      1.增长极理论的“抽象”表达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1955年佩鲁对增长极理论进行系统解释的时候,指出:“如果把发生支配效应的经济空间看作力场,那么,位于这个力场中的推动性单位就可以描述为增长极”。很显然,佩鲁强调的是一种相对抽象的经济空间力场。为了进一步说明,佩鲁认为,自己所说的经济空间是一个全球性的概念,“拉丁美洲的真正增长极仍然在欧洲,从某种程度上讲在美国。增长极经过极化过程后,会产生扩散效应。但在哪些地方能感到这种效应并不一定,当然也不能保证对增长极周围直接接壤的地理空间产生扩散效应,有时甚至在增长极所在的国家也不会感觉到”[1]。佩鲁在谈到增长极理论中的核心——推动性单元时,也体现了其理论的抽象性。佩鲁认为,推动性单位是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单位,他的增长或创新将促使其他经济单位的增长,推动性单位可能是工厂,或是同部门内的一组工厂,或是有共同合约关系的某些工厂的集合。
      很显然,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具有高度抽象的特征,正是这种高度抽象,使得其理论对于现实问题的解释力更强,对问题的包容力更强。增长极是一种抽象的空间场中的优先启动和推动核心,它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影响经济的发展。我们在重新理解增长极理论的时候,一定要注重体会这种抽象,而不可一味地希望将其具体化到空间组织模式上面。
      2.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发展理论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发展理论,它强调的是“增长(发展)如何产生?如何进一步发展的”。佩鲁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在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3]。“一个增长(或发展)极是一个与周围环境结合的增长诱导单位。在这个紧密相联、充满活力的环境中,由于主动单位,即新的企业的建立而产生广泛的各种集聚和互补效应”[1]。在这里,推动性单位是一种处于支配地位的经济单位,它具有规模大、增长较快、与其他工业投入—产出联系广泛而密切、有创新性等特点,它的增长或创新将促使其他经济单位的增长。
      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一种没有经过严格的逻辑证明的发展理论,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不具有操作性,它可以构成制订区域经济政策和区域发展规划时的理论依据,但不可以简单的以其为基础,人为构筑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地域组织模式。佩鲁的增长极理论是一种增长、发展理念,是解释增长不平衡的一种假说,而不是区域空间结构组织方式的理论依据。这也是后来的增长极理论在实践中遇到种种失败的症结所在。

    推荐访问:试验区 配套 理论 增长 改革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