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历史视角下的中国政治经济学转型

    时间:2021-07-06 00:01:4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中国社会“富国”思想的历史演变过程,探求中国社会由“富国”转向“民富”的原因,阐述政治经济学的“中国化”,揭示现代中国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转型过程和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富国”; “民富”; “以人为本”; 政治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36X(2010)07-0001-05]
      
      Transi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Under Historical Perspectives
       Liu Fangjian
      (School of Economics,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Chengdu, Sichuan 610074)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historical process of the thoughts of "Wealthy State" in Chinese society, explores the reasons of China to change from "Wealthy State" to "People"s Wealthy", introduces the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then rivals the transi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economics and its future.
      Key words: wealthy state; people"s wealthy; human-oriented; political economics
      
      纵观经济学说史的发展演变,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是通过调整社会经济制度来增进人类福利和提高生活质量。当调整社会经济制度的主张或方案集中于某一特定主题时,就会产生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随着这种经济思想和经济政策的不断发展,它们基于特定的观念和理论范畴,演变为具有内在逻辑性的完整体系,这就构成了理论经济学的产生根源。
      在农耕文明条件下的中国社会,农业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要求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提供制度保障,由此衍生的“富国强兵”思想始终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主流观念;直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富国强兵”更成为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国现实经济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自从1978年中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的重点逐渐由“富国”转向“民富”;特别是2003年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社会公众的全面需求和全面发展逐渐成为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价值取向,这就使得“富民”思想具有更为深刻的内涵。伴随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在“中国化”的进程中,悄然进行着相应的转型过程。
      
      一、中国传统社会的“富国”思想根源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富国”思想具有根深蒂固的渊源,主要表现在两方面。
      
      1.在漫长的封建王朝时期,传统农耕经济时代的生产力特点与社会公众生存需求之间的矛盾,从而强调社会个体对群体的依赖性。事实上,中国传统社会的核心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组织,当氏族部落和部落联盟演化为国家之后,整体利益超越个体利益的集体意识也逐渐演化为“以国为本”的意识形态,进而构成中国传统社会的思想“内核”。
      随着国家意识的不断强化,“富国”思想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价值观念。围绕着“富国”的基本命题,中国传统文化衍生出一系列问题:(1)富国的意义;(2)富国、富家、富民的关系;(3)富国的途径;(4)国家富裕和社会分工;(5)货币、赋役、人口等因素在富国过程中的作用;(6)国家富裕和国家政权的关系;(7)理想的社会制度模式;等等。值得强调的是,在“富国”思想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中国传统社会对社会个体的物质利益诉求持漠视态度,习惯于从国家利益的宏观角度来考察社会经济制度体系。
      
      2.在中国封建王朝时代的末期,1840年以后的民族危机使“富国”策略成为关系到民族兴衰存亡的关键问题。中国民众不断追问:中国社会是否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社会持续发展的动力和实现途径是什么?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背景和历史前提是什么?随着这些问题的相继提出,国家工业化、土地制度、货币金融制度、人口和对外开放等方面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推动着中国近代社会逐渐形成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发展之学。①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早期阶段与“富国”思潮
      
      国家意识强调以集体行动力量提供社会个体需要的安全和保障,但它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社会公众不得不牺牲私人权利、自由和利益,这种意识形态也限制着社会个体的进取精神与个人潜能的释放。因此,当西方世界的“民主、科学、自由、平等”观念传入中国时,部分学者一度将之视为引领社会公众摆脱封建专制主义束缚的思想武器。遗憾的是,日益严重的民族危机使中国社会迅速“回归”到“富国”的发展路径。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近代中国“富国”路径的亲和性
      近代中国社会始终面临着民族危机,与之相对,俄国“十月革命”却形成强烈的示范效应,这就构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中国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动因。
      1.中国儒学传统中的功利思想部分,强调“经世致用”,重视根据社会经济条件(食货)来研究政治兴衰和社会演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唯物史观强调经济基础和社会上层建筑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来解释各种观念体系、意识形态和风俗民情。后者比中国传统的“天道观”和“道德本体论”具有更加强大的理性说服力。②
      2.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唯物史观,人类社会具有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进步的五种社会形态,这就构成社会历史分析的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演绎为阶级斗争学说,构成推动社会历史进步的思想动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通过列宁等职业革命家的实践行动,逐渐形成“到民间去发动群众,通过武装斗争建立独立、自主的国家政权”的“富国”策略。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富国”路径探索
      1.以李大钊为代表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把伦理、人道、精神改造与阶级斗争、社会改造相提并论,主张“人道主义经济学”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相结合,强调阶级斗争与劳动互助相结合。③他们信奉列宁为经济落后国家指出的道路:“在先进国家的无产阶级帮助下,落后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而过渡到苏维埃制度,然后经过一定的发展阶段又过渡到共产主义”。④
      2.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革命战略理论,寻找到一条推动中国社会发展的“富国”之路。即在农村发动群众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割据;再以农村包围城市,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统治,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3.早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实践和理论成果。(1)实践成果方面。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一是通过武装革命没收官僚资本来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二是通过允许资本主义的存在和适当发展,形成国家资本主义经济;三是通过土地革命实现“平均地权”;四是通过合作经济引导城乡个体经济逐步走上社会主义道路。(2)理论成果方面。在革命统一战线的策略引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基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新民主主义的社会基础和发展前景进行大量分析。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李达的《经济学大纲》、沈志远的《新经济学大纲》、王亚南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形态研究》和许涤新的《广义政治经济学》等著作,都试图详尽研究中国社会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历史与现状。这个过程实质上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早期阶段。

    推荐访问:政治经济学 中国 视角 转型 历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