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和谐政治文化的思想渊源及建构

    时间:2021-07-05 20:01:2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想渊源主要由三部分构成: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以及西方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把握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基本结构、思想渊源是我们理解、建构社会主义和谐政治文化的一把钥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健康发展依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政治文化领域的指导地位、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良传统、建构法治型的中国政治文化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才能起到引领、导航作用。
      关键词:政治文化;思想渊源;建构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08)01-0005-04
      
      政治文化属于政治社会的精神范畴,它是某一社会政治主体关于政治体系和政治问题的态度、信念、情绪和价值的总体倾向。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由于社会经济结构、文化背景、生活方式和民族心理不同,其政治文化存在着比较显著的差异。正是由于政治文化与政治体系及政治生活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对政治文化的分析往往成为人们审视政治体系与评估政治生活的一个独特视角。
      
      一、和谐政治文化的思想渊源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究竟如何发展,如何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同时构建和谐政治文化,这是当代中国人必须回答的问题。本文试着从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思想渊源入手来考察,所谓当代主要是指1949年以来的中国社会,中国当代政治文化的主体由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以及西方的自由主义政治文化三大部分构成:
      首先,中国传统的政治文化。这部分政治文化主要以儒家、道家思想为主导的传统观念和从汉代以来进入中国的佛教观念融合而成,至今在民间,特别是农村仍然拥有广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国家”崇拜观念。这种国家崇拜观念来源于对国家概念的两种理解。
      一是中国近代以前的“国家”有其特定的含义。中国古代典籍把不同的统治范围称为国与家。诸侯统治的领地称为邦国,卿大夫统治的地域(采邑)称为家室,这和近代的国家的概念是不同的。中国古代和国家相近的概念是“王朝”。这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特征:“中国以父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制和宗法组织,国与家是相通的,君权与父权是相互为用的。”[1]“国家崇拜”观念反映了中国以血缘宗法关系为纽带的封建专制社会的基本特征。
      二是近代意义上的国家概念引进后仍受到传统的影响,其基本特征:第一,集权主义对分权原则的否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最基本的特征是属于集权型的政治文化。中国国家崇拜概念的深层含义是皇权主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君主是全社会的最高主宰,神圣不可侵犯,人人都要服从君主。而且把国家看成是君主的私有物,“国者,君之车也。”[2]秦汉以后实现中央集权制,把皇帝统治的范围,通称为国家,有时也把皇帝直接称为国家。这是传统政治文化的核心。第二,伦理关系对个性自由的否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是处于宗法血缘关系包围中的人,是失去主体意识的人,受各种各样的关系所左右。孔丘强调统治秩序,在家庭关系上力主长幼有序,孝悌忠信。在君臣关系上,主张“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3]在国家政治体制上要求“礼乐征伐自天子出”,[4]而不能自诸侯、陪臣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注意人与人的关系”,“更多地考虑社会问题,非常重视现实的人生”。强调把“人”放在一定的关系中去理解,要求每个人在他所处的社会关系中发挥作用,由此演化为注重集团意识,集体行为。第三,道德至上倾向对依法治国原则的否定。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从孔子的“为政以德”[5]到孟子的以德服人,无不表现出对伦理道德的关注。中国政治文化强调国家崇拜和皇权本位,势必导致对国家和君主的绝对服从。从家庭本位的个人对家长的隶属到皇权本位的个人对君主的隶属,使皇权观念深入人心,对个人强调反躬自省的道德修养成了社会个人的最高价值标准。特别需要指出的是:这种重道德的倾向导致了对法治的否定。政治与道德合一。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6]荀子云:“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7]即使是历史上的法家,如韩非等人,也没有跳出“凡治天下,必因人情”[8]的思想范式。
      其次、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这部分政治文化主要是指十月革命通过苏联、日本等渠道传播进来的马克思主义观念,以物质本体论作为政治思想的基础,认为社会政治上层的任何变动,都应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即从社会经济基础中去寻找根源。国家的产生是基于统治阶级的意志,国家政权始终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国家权力始终是用来为统治阶级利益服务的。国家就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坚决反对把国家的本质看作一个社会共同体的认识。认为国家的实质就是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国家即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占统治地位的无产阶级专政国家。对广大人民是民主,对少数敌人是专政。是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有机统一。新型民主是指:是确立在实现社会解放基础之上的、多数人的、最终得以实现的民主;新型专政是指:是大多数劳动群众对少数剥削者的专政、在打碎旧的国家机器的基础上确立、国家权力为大多数人掌握的专政。这种新型民主与新型专政的统一,是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的本质要求。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具有中国特色,实质上是指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应该说1949年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政治文化中具有主导的话语权,是支配性的政治文化思想。
      再次、西方的自由主义思想的政治文化。这部分政治文化是指西方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潮,主要是自由主义思潮。从西方古典自由主义的发展脉络来看,洛克的自然权利理论与法治和分权思想和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和“公意”理论是代表。洛克认为生命、自由、财产是自然法为人类规定的基本权利、是不可让与、不可剥夺的自然权利;认为国家是人们为了克服自然状态的欠缺,更好地保护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便相互订立契约,自愿放弃自己惩罚他人的权利,把他们交给他们指定的人,按照社会全体成员或他们所授权的代表所一致同意的规定来行使,国家就成立了;[9]认为政府必须依法行政;提出了三权分立的思想,这种思想是自由思想的始祖。[10]
      卢梭认为:“国家是一个具有意志力的道德主体,其意志经常倾向于保存整体福利;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意志,总是最公正的,而人民的呼声就是上帝的声音,”[11]“国家全体成员的经常意志就是公意。”[12]古典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的影响很大,早在19世纪末的时候,康有为、梁启超就借用卢梭的思想,宣传人民自由平等和革命权利的原则。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新自由主义思潮对中国知识分子,尤其是青年知识分子有一定影响,把法西斯主义和苏联的斯大林主义或共产主义混同起来,统称为极权主义,并对其进行批判,[13]运用对“乌托邦主义”的批判进行意识形态斗争;利用对“民主”的重新解释,提出“多元化民主理论”;[14]提出分配正义的问题;不再强调政府干预是实现经济繁荣的重要手段,但仍认为是增进平等、保障自由的重要工具;在民主问题上认为多元民主存在局限,主张扩张民主到经济领域和工厂、车间去。这些主张对青年一代尤其是沿海城市的知识分子影响比较大。
      以上三种政治文化构成了中国自1949年以来的政治文化的主体,当然也有其他的政治文化,但影响没有这三种政治文化的影响深刻。这样的政治文化结构并不是以偶然的方式形成的,而是在近现代中国世界性的历史遭遇中逐步产生的,其中既有客观形势的逼迫,也有知识分子的自觉选择。在所有的历史中,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普世主义价值观的传入和五四运动后中国知识分子对马克思主义的接受,对近现代中国社会的发展,特别是政治文化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这三部分文化之间的互动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演化的轨迹。其中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结构中始终是支配性的力量。但是在民间,特别是在农村,传统的政治文化观念依然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在沿海城市的青年知识分子中间,西方自由主义所包含的普世价值,尤其是自由主义和宪政主义理念的影响相当的大。

    推荐访问:建构 渊源 和谐 思想 政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