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的逻辑

    时间:2021-06-28 20:00:14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经济理论界对产权问题的研究可分为两个基本派别: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二是西方产权经济学。马克思有丰富的产权理論,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的逻辑为产权经济学研究确立了正确的路径。
      西方产权经济学的发展路径
      西方产权经济学虽然把对企业的性质与存在原因的分析作为其整个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但西方产权经济学产生和形成的背景却是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亚当·斯密的《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问世以后,西方经济学研究并没有包括产权分析,认为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完全竞争的市场机制就能够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但福利经济学派认为市场机制不是万能的,存在着市场失灵,其根源就在于存在外部性,因此,为了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就应该用一部分政府职能来代替市场机制,而产权经济学派则认为,产权界定不清是产生外部性的根源,模糊的产权关系必然使资源配置效率达不到最优化,这就是产权经济学研究的开始。
      从西方产权经济学产生的背景、历程以及关于产权的定义、特征、功能和内容等方面综合考察,西方产权经济学发展的路径大致可以表述为:提出并界定了交易费用和产权的概念,以交易费用为基础分析工具,研究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财产权利关系以推动市场有效运行,从而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为产权制度确立提供理论依据。
      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就是确定不同市场主体之间财产权利关系以推动市场有效运行。在西方产权经济学家看来,“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在于事实上它能帮助一个人形成他与其他人进行交易的合理预期”。
      西方产权经济学家认为,交易费用是社会经济制度运行的成本。西方产权经济学研究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条件为背景的,无论是研究企业起源、性质与边界等问题所形成的企业性质理论、从微观视角出发研究产权与资源配置问题所形成的企业产权结构理论,还是用交易费用、产权制度理论解析不同时期各国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等问题所形成的制度变迁理论都是如此。西方产权经济学无论内容怎样、形式如何,其主旨是明确的,那就是在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
      西方产权经济学发展路径产生的问题
      交易费用范畴的提出和界定,拓展了经济学研究的空间,使经济学对社会现实经济问题具有了新的解释能力,是经济学发展历程中的重大突破。但是,西方产权经济学过分夸大了交易费用在产权界定、交易与变迁中所发挥的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无论是早期原始社会存在的协作性生产组织、资本主义企业生产替代小生产,还是20世纪五十年代以来跨国企业的不断出现,都是多种原因促成的,用单一的交易费用范畴来解释企业的存在及规模的大小必定要掩盖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革命推动和市场竞争状况等因素的决定和影响作用。
      西方产权经济学认为,产权作为人与人之间发生的权利交换契约的前提,是由法律规定和实施的排他性的独占权,这些权利不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基础上产生的,而是法律创造了产权,法律形式具有了决定性的意义。可见,在西方的产权理论中,产权即财产权利是一个法权概念,一定的法权关系决定着一定的经济关系。
      西方产权经济学从孤立的个人出发,认为产权不是在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下产生的,而是人类自然本性促成的一种超越历史的自然权利。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秩序被认为是人类社会永恒不变的规律,与此相联系的自由契约、等价交换、交易费用、市场价格等资本主义经济范畴是解释资本主义以及一切生产方式下产权等经济现象的源泉。
      与私有制和这种自然权利观相适应,西方产权经济学采用的是个体主义或个人主义的研究方法。按照这种逻辑,西方学者必然得出产权关系是个人对于财产的一种排他性的占有关系,产权制度的形成与变迁就是在经济人假设与交易成本的约束下,个人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而进行的自发交易的过程。
      马克思产权理论确立了正确的路径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探讨产权的起源、性质、结构以及产权制度的确立、发展与变迁。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的结果使人们在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的占有和支配关系上产生差别,从而形成了所有制。不同社会主体之间的利益差别会产生社会和阶级矛盾,利益冲突导致了国家的出现,所有制反映在国家层面上就形成了所有权,即法律意义上的所有,使产权具有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二重性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分工、所有制与所有权之间相互作用与影响,也促使产权制度的不断发展与变迁,这正是马克思研究产权问题的基本逻辑。这样的逻辑不仅是符合历史的,也被不断发展的社会实践证实是正确的,它为科学的产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是社会分工。马克思认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成了所有制的形成,因而分工对所有制具有决定作用。作为所有制实现形式的产权制度自然也同样受制于社会分工,所以在马克思的产权理论中,分工的地位非常重要。
      二是社会分工与所有制。社会分工的不同方式决定着所有制的具体形式。首先,社会分工决定着生产资料的占有方式。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分工从最初起就包含着劳动条件——劳动工具和材料——的分配,也包含着积累起来的资本在各个所有者之间的劈分,从而也包含着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分裂以及所有制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其次,社会分工决定着产品的分配关系。马克思认为,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在经济上的体现就是分配。在社会分工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所有制具有不同的具体形式,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产品分配方式。再次,社会分工决定着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关系。
      社会分工不仅决定着所有制的具体形式,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社会分工也推动着所有制的嬗变。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所有制的形式是原始的公有制,原始部落共同体成员对土地等生产资料共同占有和支配,人们把从事劳动的客观条件当作是自己所有的财产。对劳动者来说,土地等自然物并不是占有别人劳动的手段,而只是他们生存的必要手段,因而这一时期的所有制从严格意义上讲还不是真正的所有制。真正的所有制应该是始于私有制,而两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与农业分离)的发展是私有制产生的主要原因。社会分工决定着所有制形式的变迁,分工发展的各个不同阶段,同时也就是所有制的各种不同形式。
      社会分工决定着所有制,所有制也会反作用于社会分工。一方面,所有制作为体现利益分配的根本规则,会对不同阶级的社会经济行为产生影响,具有激励和约束的功能,这必然会影响到社会分工的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的所有制结构是与一定阶级的利益密切相联的,而一定阶级又与特定的社会分工相联系。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处于统治地位的某种所有制结构的既得利益阶级必然会凭借自己的统治地位来巩固这一所有制形式及相应的社会分工方式,从而促进符合本阶级利益的社会分工方式的进一步发展。当然,当出现与统治阶级利益不一致的新的社会分工方式时,统治阶级就会阻碍新的社会分工方式的发展。
      三是所有制与所有权。所有制和所有权是产权的两种形态,二者关系是所有制决定所有权,所有权对所有制具有反作用。作为产权的经济形态,所有制是社会生产的特定阶段和特定分工结构制约下社会成员的利益分配格局,其核心是生产资料的所有制,所有制的性质和变化决定着所有权的性质和变化。作为产权的法律形态,所有权是所有制在国家法律制度中的反映,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意志和利益,所有权对所有制的反作用主要体现在统治阶级通过所有权来维护所有制或阻碍所有制变革。
      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就是在社会生产力不断进步的基础上,社会分工、所有制与所有权三者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过程。建立在社会生产力与社会分工发展基础之上的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发展变化过程就是制度嬗变的过程。马克思产权理论在研究视角、研究层次及研究广度等方面都是建立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前提的西方产权经济学所无法比拟的,它为真正科学的产权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马克思的巨大理论贡献,也是马克思产权理论当代价值的体现。
      (作者单位分别为:孙飞,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齐珊,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责任编辑:沈 聪

    推荐访问:马克思 逻辑 产权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