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管理

    时间:2021-05-29 12:03:2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管理思想和谋略,其中的“民本”、“和谐”、“无为”、“谋略”等管理思想对现代企业管理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研究传统文化与现代企业的关系,古为今用,学习运用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及时总结提高我们当代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理论做出不懈的努力。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本 和谐 无为 谋略 现代企业管理
      在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管理与文化日益渗透并融合为一体,从某种意义来说,管理是文化的产物。中国传统文化是最古老的,但其中所蕴含的深层智慧却有着永恒的魅力和价值。充分发掘传统文化中的管理思想和谋略,用来指导现代企业管理,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全面发展。
      
      一、古代“民本”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从管理学的角度考查, 中国传统文化高度重视人的因素。其中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作为管理主体的人的重视,古代思想家强调管理者的“修己、正身”,仁、勇、信等各种德才标准,反复探讨“为君之道”、“为将之道”、“爱民之道”等;二是对作为管理客体人的重视,在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相对关系上,特别强调“民本”、“民心”、“民意”,把“民”看作成败得失的根本,高度重视黎民百姓的需求愿望,所谓君主的“奉天承命”,就是要尊重民意,接受人民的考验。《尚书·五子之歌》中提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的命题。在数千年的典籍中,古人对此进行了反复的论述。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因此,管理者要勤政爱民,忧国忧民,即所谓“敬事而言,借用而爱人”(《论语·学而》)。传统文化对人特别是对作为管理客体的人的高度重视,直接体现为后来民主管理的思想萌芽。
      古代“民本”思想同现代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基本一致的,一方面把人视为企业一切资源中最重要、最有潜力的战略资源,着力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另一方面,强调企业管理的首要任务是培育共同的价值观,增强员工的责任感,使命感,从而挖掘其潜力,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可见,现代企业只有树立起“得人心者的天下,失人心这失天下”的民本观念,以人为中心,把面向人、尊重人、关心人放在首位,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和智慧,企业才能不断发展。
      
      二、古代和谐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道有天道、人道之分,天,人统一为道,这个道就是天人和一之道。天人合一的基本精神是追求人和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它不仅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学说,而且也是一种关于人生理想,人生价值的学说,关于管理的规律,老子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经》),这里的道就是人类社会运行的规律,“人→地→天→自然”的循序渐进的公式,就是说人们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以自然为法,而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界。从管理的角度讲,就是要求管理者必须遵循企业管理的客观规律,一切从规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实现组织的自然和谐与个人自由的协调发展。
      企业不但生存于自然环境之中,而且也生存于社会环境之中。企业所处的社会环境,是上有国家的大环境,下有其他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的小环境。国家,民之归宿,国家利益是重要的;企业,国民经济之基础,企业利益也绝不是无足轻重的;顾客,企业之上帝,他们的利益更是不容忽视的。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很重要的。当前,市场经济取代计划经济,国家实行的是宏观调控,企业在这种体制下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创造最大企业效益,但这应是建立在不损害国家利益的基础之上,只有国家的利益得到保证了,才能使企业有一个稳定的社会大环境。而其他企业的存在,也是一种“负阴抱阳”的关系。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和谐关系。任何一个企业的产品的最终服务对象是消费者,消费者对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是否满意,对企业的兴衰成败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无论是生产厂家或是商家,都必须十分重视协调好消费者的工作,否则企业的长远利益是无法实现的。
      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古人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礼记·中庸》说:“和者,天下之达道也”。这里所说的“和”是指“和而不同”,是建立在对立统一基础上的和谐。把“和谐”的思想运用到企业管理之中,就要使企业内部员工之间,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和谐,做到互相谅解,同心同德,避免内耗;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形成合力,高效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共同为企业的使命而努力奋斗。
      和谐管理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和的管理,一个是谐的管理,和的管理主要指的是配合,相互融洽。这里有许多程序,和衷共济、和睦、和蔼、和平等等,应该说和是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精华。
      和谐的管理应该说是刚性的管理,是指企业的组成、机制、规章、制度等在配置上科学合理、比例恰当,符合比率。就像一个管弦乐队,不管是你是干什么的,必须服从指挥,必须服从乐谱给你定下来的,否则就没有办法演奏出很美妙的音乐,所以从谐管理来讲是一种刚性管理。
      和谐管理就是把和管理与谐管理相结合,刚柔并济,所以和谐有协调、聚合、融合、继承、一体化的意思。
      
      三、古代“无为”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有效的管理,不仅需要正确的价值激励和理论导向,而且直接决定于管理者的管理行为。换言之,卓越的管理者应具备把意识、理论付与实践的特殊技巧,具备创造性思维的利能力,运用理论知识,认识,辨析,处理问题和解决问题。
      中国古代强调管理的最高目标是“无为而治”。“无为”是道家的哲学思想,即顺应自然的变化之意。要按照“道”即客观规律办事,而“道常无为”(《老子·三十七章》),所以,管理者就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老子·二章》)。“无”字的原意是“实有似无”,是一种不为人注意却在实际中发挥作用的行为方式。“无为而治”的管理方式,具体来说,就是通过最少的、必要的、有效的规章制度把社会干涉行为减少到最低限度,从而实现组织与个人的协调发展。“无为而治”是指管理者具有极高的领导艺术,按照自然规律,把他管理的组织管理得井然有序、兴旺发达。重视“臣道有为”,充分强调和发挥下属的积极性、创造性,无需事必躬亲,面面俱到。
      但是,管理者能够“无为”而治必须有一个前提,即管理客体和下属能够实现“自我管理”。倘若一个企业所有的部门、机构和员工都能“自觉按照企业目标来管好自己”,做好自己应做的事情,企业高层者当然也就“无为”而“无所不为”了。企业管理者只有从日常经营管理事务中摆脱出来,专门考虑与策划企业的战略与未来等大事,才能“无所不为”。
      
      四、古代“谋略”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
      
      不管是迈克尔·波特还是杰克·特劳特所说的战略思想,最终的关键是建立企业在短期或者长期的竞争优势,即企业的战略高度在于如何建立比较竞争优势,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定位,还应包括支撑“定位”的一系列经营活动。如果没有一系列的经营活动,战略只不过是空中楼阁,因此,战略首先应该是一个系统,是现代企业建立短期或长期比较竞争优势的系列方案,以及为实施方案的一系列经营活动。现实中汗牛充栋的信息让人头晕目眩,到处是动态性复杂关联的问题,如不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的战略性规划,就有可能迷失在复杂变化的局面中。

    推荐访问:中国传统 文化与 现代企业管理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