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 产业政策指导目录2017

    时间:2020-03-31 07:25: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日本的产业政策长期以来备受推崇,本文研究了日本产业政策的有效性问题。分析了产业政策与日本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并对发展中国家的产业政策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产业政策;竞争力;企业能力
      
      在20世纪70和80年代,日本被视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的国家。对其成功的研究主要提供了两种解释:一是从宏观的角度,认为日本政府成功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对经济进行了全面的干预;例如,伊藤(Ito,1992)认为,日本经济的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产业政策有效地提升了产业部门的生产率;查默斯・约翰逊(Chalmers Johnson,1982)认为,在60年代和70年代早期的产出和劳动生产率的迅速增长单凭经济、制度和文化是不能解释的,“在某些经济战略产业中,政府的产业政策造成了投资率的差异”;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报告《美国制造:如何从渐次衰落到重振雄风》,更是高度评价了日本产业政策在提高产业竞争力方面做出的突出作用,将日本的产业政策推崇到了极点。二是从微观的角度,认为日本企业倡导实行了与众不同的管理方法。如、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连续改进(Continuous Improvement)和适时制造(JIT,Just In Time)等。
      对于后一种解释,学术界的意见比较一致。而对于前一种产业政策的解释,则存在较大的争议。因为,一方面,日本经济中,确实存在一些具有世界领先竞争力的产业(如50年代的钢铁业、70年代的船舶制造业、80年代的半导体和计算机产业、90年代的视频游戏业等)。另一方面,日本经济也存在大量缺乏竞争力的产业(如民用航空器产业、化学业、证券业、服装产业等)。那么,备受推崇的日本产业政策是否有效?到底应该如何理解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发展中国家应该实行什么样的产业政策?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回答。
      
      一、日本产业政策的回顾
      
      战后,日本政府根据经济发展不同时期的阶段性特点,采取了多种政策手段,先后实施了一系列的产业政策。
      日本产业政策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内容,具体表现在:
      (一)50年代的产业政策。为了恢复受战争创伤的国民经济,发展生产,日本政府实行了如下产业政策:(1)倾斜生产方式政策。主要通过原材料分配、复兴金融公库贷款、价格控制、差价补助金、进口物资的分配等直接控制手段,扶持煤炭和钢铁等重点产业;(2)钢铁、煤炭、海运、电力、合成纤维、化肥等产业的合理化政策。政策手段包括租税特别措施和财政投资贷款等;(3)新兴成长产业的扶植与振兴政策。重点扶植的产业包括合成纤维、石化、机械、电子、塑料、合成橡胶、原子能产业。政策手段既包括政府投资等直接干预,也包括积极利用经济杠杆等多种间接干预形式。
      (二)60年代的产业政策。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日本经济因战争所受的创伤已基本得到医治,经济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物质基础,产业政策在政策体系、目标、手段和功能上都开始朝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方向转化:(1)为适应贸易自由化和资本自由化而建立产业新秩序的政策,核心内容是以塑造新产业体制和进行以规模经济为目标的产业改组,通过鼓励企业合并和组建企业集团,以适应经济自由化所带来的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2)调整设备投资政策,防止产业出现生产能力过剩;(3)扶持个别产业政策,对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计算机和核能发电等产业予以扶持。
      (三)70年代的产业政策。进入70年代,受石油危机的影响,日本经济也进入了一个低速增长期。为推动经济发展,日本政府实行了产业结构高级化政策,推动产业从“重化工业化”向“知识密集化”转化。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高科技、高级组装等产业。为保证产业调整的实现,1976年日本政府明确提出了用降低重化工业的增长速度以求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该时期日本政府主要通过政策指导和经济手段推动产业政策的实施。
      (四)80~90年代的产业政策。80年代,日本赶超型战略已完成历史使命,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方针,决定以高技术、未来产业基础技术和公益等技术为科技发展的重点,通过培养和应用创造性、开拓性技术尖子和基础研究人才来提高基础研究的比重,最终走向自主开发创造性技术的“技术立国”战略。该时期以自主开发尖端技术为中心的“创造性知识密集产业”为主导产业,提高了产品的“创造性科技”含量。90年代后,受“泡沫经济”崩溃的影响,日本的产业政策事实上处于停止状态的时期。
      
      二、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
      
      对于日本产业政策的有效性,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质疑和批评。1993年,比森(Bea-son)和温斯坦(Weinstein)教授详细考察了1955年至1990年日本实施的主要产业政策工具,并对各产业发展的实际水平、竞争力排名状况进行了对比研究。在这里,产业竞争力主要通过产业实际生产率的增长状况来表示。
      资料显示,日本的产业政策对于各主要产业部门生产率和竞争力并没有显著的影响,产业政策与生产率之间甚至呈现出负相关的关系;1955年至1990年,采矿业获得的优惠贷款、实际净补贴以及税收减免在所有行业中名列榜首;纺织业在实际净补贴、关税保护和税收减免方面名列前三,但是,获得最多产业政策扶持的采矿业和纺织业在所有工业部门中发展速度却是最慢的。相反,获得产业政策相对较少的电子机械和通用机械行业则发展迅速,具备了较高的产业竞争优势。
      竹内高宏(2002)在《产业政策论的误解》一书中,对日本在国际上成功的20种产业和失败的7种产业进行了详细比较后,也认为,日本成功的产业大多没有产业政策的支持,而失败的产业恰恰是产业政策管束过多、特别是限制竞争较多的部门。因此,可以看出,产业政策并没有起到提高产业竞争优势,促进产业发展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明了日本产业政策的失效。2002年,美国哈佛商学院的迈克尔・波特教授对日本的产业进行全面研究后,在《日本还有竞争力吗?》一书,指出“在日本大多数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中,包括机械、电子、光学和精密仪器、材料、汽车、视频游戏等,政府的参与非常少,在这些部门几乎没有政府介入,很少有补贴、卡特尔和合作研究;相反,对于化工、民用航空器、软件、服装和金融服务业,虽然实施了广泛深入的产业政策,但是,该领域的竞争优势非常小。”
      因此,可以看出,日本产业政策和企业竞争力之间不存在正相关关系,旨在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竞争力的产业政策在实践中起到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还拖累了整体经济的后腿。(迈克尔・波特,2002)
      
      三、日本产业竞争力的真正来源
      
      产业竞争力是由产业内大量涌现的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来体现的。因此,对产业竞争力的考察,可以通过企业竞争力来表现。关于企业竞争力理论,传统的经济学主要是从企业外部的产业和市场结构环境分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如梅森和贝恩的SCP理论、波特 (Porter,1985)的“五力模型”。企业能力理论则从企业内部寻求影响竞争力的因素。
      企业能力理论从资源、核心能力、动态能力、知识的角度对竞争力的决定因素分别进行了阐释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是通过长期投资获得的不可模仿与交易的资源。彭罗丝(Penrose,1959)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集合体”。沃纳非尔特(Wernerfelt,1984)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中,指出企业是一系列资源和能力组成的资源束,其长期竞争优势来自于企业拥有并控制的以无法复制、难以交易为特征的特殊资源,包括实物资源、人力资源和组织资源。巴尼(Barney,1991)认为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企业的有价值的、稀缺的、不可模仿的和不可替代的资源。Dierickx和Cool(1989)以“资产存量积累”分析框架强调带来竞争优势的资源是不可交易的资产。由于企业拥有的资源多种多样,并非所有的资源能够带来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在企业资源论的基础上逐渐产生了企业核心能力理论。普拉哈拉德和哈默(Prahalad和Hamel,1990)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提出了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并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延展性、用户价值和独特性。Teece(1997)认为,动态能力是公司整合、建立及重新配置内部与外部能力来因应快速变动环境的能力。Eisenhardt&Martin(2000)认为动态能力是企业整合、重组、取得及释放资源的过程,创造与发展新的能力以符合甚至创造市场机会。Subba Narasimha(2001)认为,能力是一种知识属性,当企业把不断获得到的各种知识进行吸收、转换时,动态能力就产生了。Zollo&Winter(2002)认为,动态能力来于学习。Zott(2003)把动态能力视为一组引导资源配置的例规或过程。企业知识理论认为,隐藏在能力背后并决定企业能力的是企业掌握的知识。包括潘罗斯(E.Penrose)的企业增长理论、阿罗(K.Arrow)、哈耶克(F.A.Hayek)及其他学者的知识中心论,演进经济学家纳尔逊(R.Nelson)与温特(S.Winter)的经济演进论。
      在企业能力和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上,赵坚教授(2008)认为,企业竞争优势是由企业能力决定的,企业能力可以通过两个层次的变量进行考察:基础变量和表层变量。基础变量包括企业的目标与定位、企业的价值标准和评价奖惩体系、管理和组织的流程和结构、学习和改进、市场制度环境及企业的应对等五个要素,这些变量难于直接观察,也不能计量,它们是构成企业能力的基本要素。表层变量可以观察、比较和计量,例如企业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技术水平、专利数量、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等指标,这些变量构成了企业的表层竞争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现象形态。
      2008年,日本著名的经济学家藤本隆宏在《能力构筑竞争》一书中写到,“如果一个企业比其他企业拥有较为稳定的竞争力或骄人业绩,一般可以推定该企业背后拥有独特的组织经营管理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或者有约束员工行为的日常规范,也就是说企业内一定存在着组织程序。组织程序的整体系统称为组织能力”显然,这里的“组织能力”实质上就是“企业能力”。藤本以日本的汽车产业为例,说明了日本汽车产业强大的竞争优势主要来自于产业内部长期持续积累的组织能力,尤其是来源于车间现场制造环节的、不为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所了解、学习和把握的各种能力。这些能力打造出了日本汽车产业深层次的竞争力。
      通过上述企业能力理论的分析,可以看出,日本产业的竞争优势,并不如查默斯・约翰逊所言是由日本的产业政策所决定的,而是通过竞争环境中,企业自身不断积累能力、成长、演化的结果。
      
      四、日本产业政策的启示
      
      日本产业政策发展的实践证明,产业政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尤其是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其发挥作用的空间是十分有限的;过分迷信、依赖产业政策,没有一个竞争性的市场环境,缺乏踏踏实实的企业能力积累过程,无论如何都造就不出具有世界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发展中国家在产业政策的选择上,必须实行能力导向的竞争性产业政策(赵坚,2008)。市场竞争过程实质上是企业能力构建的竞争过程和企业不断的生灭过程。产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有效的竞争环境,竞争是推动市场主体进行合理决策的基础,只有竞争才能迫使市场主体对价格信号做出及时反应,促使企业不断根据市场变化,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资源的最佳配置。竞争中,真正具有效率的企业将会获得生存与发展,产业也因此会发展壮大,逐步提升产业竞争力。我国家电产业在竞争中浴血重生的例子说明了这一点。竞争优势属于那些能够更快地提升企业能力的企业。因此,发展中国家的政府应当实施以企业能力构建为导向的竞争型产业政策,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引导和协助企业进行能力建设,制定鼓励自主研发的政策措施,支持那些具有利用我国自主研发比较优势能力的企业就会在竞争过程中快速发展起来。
      
      责任编辑:杨 茜

    推荐访问:产业政策 日本 企业竞争力 日本产业政策与企业竞争力 产业政策指导目录2017 日本汽车产业政策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