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十七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成果述评]

    时间:2020-03-25 07:36: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重要概念之后,国内学术界掀起了研究和探讨的热潮,创作的理论文章,不胜枚举,充分凸显了这个理论体系研究的重要价值和意义。笔者对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现状和代表成果进行了综合和梳理,分析、探讨了各种观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希望能够抛砖引玉,进一步推动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向前发展。�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分歧与探讨�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63(2011)0400670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重要思想概念。它创造性地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成了一个全新的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学术界非常重视对它的研究,发表了大量的理论文章,并对一系列重要问题展开了深入的探讨。笔者对十七大以来学术界研究的代表成果进行了分析和梳理,以期从新的角度进一步解读和认识这个理论体系。�
      一、研究现状和代表成果�
      学术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上取得了一系列丰硕的成果,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方方面面。学术界主要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时代意义、研究主题、理论基础、组成架构、形成过程、与毛泽东思想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分析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党的十七大掀起的热烈研究和探讨的热潮反映出了这个理论体系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学术价值。国内学者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产生了许多有价值的新理论、新思想和新成果。代表性的著作主要有顾海良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秦刚主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8年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唐家柱的专著《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人民出版社2008年4月版)、罗文东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新论》(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教育部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述评》(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年版)。�
      代表性的论文主要有: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年第12卷)、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载《中共党史研究》(2008年第一期)、严书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几个问题》,载《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9年第13卷)、包心鉴《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载《山东大学学报》(2009年第一期)、赵曜《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红旗文稿》(2008年第4期)、秦宣《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理论前沿》(2007年第22期)。�
      此外,由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没有把毛泽东思想包含在内。因此,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关系就成为这个理论体系延伸出来的、争论非常大的一个话题。石仲泉教授在《毛泽东哲学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载《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和《再论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载《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第3卷)两篇论文中系统地论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理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并列而非包含的关系,二者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观点,目前已经逐步获得学术界的认同和接受。�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和重要意义�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高度评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就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1]党的十七大报告把改革开放以来一切成就和进步的取得归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仅对这个理论体系的历史贡献作出了高度评价,也揭示了这个理论体系所具有的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学术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定位和重要意义上取得了一致和共识,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李君如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一新范畴作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总概括,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题之下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二次创新,实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大整合。”[2]石仲泉教授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是对当代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表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的高度概括。秦宣教授也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新时期,经过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的智慧结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提出是时代的呼唤,历史的必然。正是积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探索和实践的经验,中国共产党才探索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世界经济的奇迹。事物的发展都是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不断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思想,最终完成了质变的飞跃,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主题”是一个理论体系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其特定的研究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不能例外。对于这个体系研究的主题,目前学术界存在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说。这是目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李君如、秦宣、包心鉴等教授都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研究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观点认为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是围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和中心的。正是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才产生了这个理论体系。二是“三大问题”说。严书翰和齐卫平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是围绕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三大问题而展开的。严书翰教授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紧围绕探索和回答三大基本问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3]三是“发展说”。持这一观点代表人物是何毅亭等学者。他认为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都是紧紧围绕发展这个主题展开的。第四种观点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持这一观点的学者认为,虽然邓小平同志首先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最基本、最首要的问题,但是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发展社会主义的认识并没有结束,江泽民同志和胡锦涛同志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的论述,并且不断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第五种观点是把“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主要代表人物是叶庆丰教授。叶教授认为,“经济文化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要研究和回答的主要问题。”[4]他指出,苏联和中国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变了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国家首先应该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先取得胜利的论断,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经济和生产力的相对落后,因此,如何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如何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出来,是中国面临的一个巨大的挑战和考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的主题。�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观点的多样性并不影响对这个理论体系的主题研究的意义,相反,热烈的争论却更加凸现出了这个“主题”研究的重要学术价值。笔者认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争论,主要是因为各位专家和学者研究的立足点和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才产生了不同的观点和看法。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长,时间跨度大,包含的理论和成果众多,所以大家在研究的时候往往会选择不同的角度切入,这就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观点。如果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看待和考量对于这个“主题”的争论,或许是一种新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总和,是深深根植于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土壤里的,所以必然深深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对于深入理解这个体系的本质与内涵,切实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脉络与主线,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学术界的论断差不多都大同小异。总的说来包括发展性、开放性、科学性、实践性、民族性、系统性等说法。包心鉴研究员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他从时代的发展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要求和理论自身的不断创新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个体系的特征。严书翰教授则认为,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特征是其开放性,应该从开放性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征。他认为,从横向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会不断吸收和借鉴人类一切文明成果;从纵向上看这个理论体系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具有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继承和发展的关系。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同时包括“开放性”和“发展性”。笔者认为,“开放性”和“发展性”这两个特点的内涵是一样的,只是表述的言辞不同。不论是认为这个理论体系的特征是“发展性”也好,还是“开放性”也罢,强调的都是这个理论体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并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特点,因次,我们大可将“发展性”与“开放性”看成是同一个特征。还有学者认为,“系统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但是任何一个理论体系都有组成它理论的严密逻辑系统,因此把“系统性”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特点之说显得有点牵强。也有学者认为“民族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具有的特征。但既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理所当然地应该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和中国特色,所以“民族性”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本身所固有属性,而非特征。我们研究和论述这个理论体系的特征,还是应该着眼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独有的,能反映和体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特征。�
      五、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这三大最主要的思想所整合而成的,但是经过整合之后,如何理解这三大思想在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间的地位和关系,三者之间如何架构?是三者之间简单的叠加和组合?还是有所侧重,有主有次?对这一问题,学术界也是众说纷纭,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
      目前学术界主要从具体的“点”和宏观的“面”两个层次来认识这个体系的架构。一是撇开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成果”,从具体的“点”的内容和框架来构建这个体系。如有学者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理论主题、基本问题、核心内容、条件和手段、发展目的这五个点的内容所构成的结构完整的系统;还有学者认为这个理论体系的框架结构不是三大理论成果的简单叠加,而是由这一理论体系的精髓、主题、核心和逻辑线索这些点有机组合而成。第二种观点则是从宏观的“面”的层次上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即从三大成果之间的关系上来分析和论述它的架构。如包心鉴研究员提出的“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基础性的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5]严书翰教授也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提供了最初的框架和最基本的内容。也有学者认为毛泽东思想是这个理论体系的基石。这种观点认为毛泽东思想虽然没有被包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但是建国后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探索和经验,却为这个理论体系的产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础。石仲泉教授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渊源性和本源性两个方面分析了这个理论体系的结构,他认为:“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源理论,毛泽东思想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渊源理论,而不是本源理论。”[6]�
      对于构成这个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学术界普遍认为三者之间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李君如教授特别强调:“我们一定不能孤立地谈论这三大理论成果,更不能割裂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我们既要注意到前者对后者的指导,也要充分认识到后者在坚持和继承前者的基础上又对前者作出了重大发展”。[7]�
      笔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久积淀之果。这个理论体系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经过中国共产党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是建立在毛泽东同志对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成功经验和错误教训之上的,因而有其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实践基础。所以我们既要从历史的纵向关系上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性与发展性的特点,也要从横向的思维上联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包含的众多理论成果,包括军事、国防、外交、文化、思想、社会建设等其他众多领域的理论成果,这样才能完整的、准确的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的结构特点。�
      六、一家之言:基于对学术界研究现状的思考和见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党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理论成果的总和,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目前学术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既达成了一致的认同与共鸣,又存在着不小的分歧和争论,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虽然学者们不能完全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是只要能自圆其说,为自己的观点找到合理的立足点和根据,都是有其各自的学术价值和重要意义的。�
      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和“架构”的研究,依然是目前学术界分歧和争论最大的地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和“架构”都涉及到一个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阶段性和时代性的特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三大理论成果――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都形成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和时代背景,有着各自不同的内涵和特点,因此很难用一个“主题”来概括三大理论成果所要解决的首要的、基本的问题。同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架构上,由于学者们研究和观察的角度不同,有的从宏观的“面”的层次上去理解,有的从具体的“点”的结构上去分析,所以也很难达成统一的意见和架构的标准。�
      恩格斯说过:“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8]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更不是一蹴而就,而是在深刻继承和总结前人对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经验和理论基础之上而逐步形成的。正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历史和实践的产物,所以只有建立在对各个不同时代特点和时代主题之上的研究,才能正确地理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脉络,准确地把握这个理论体系的本质、内涵和特点。分析和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须结合各个不同的时代主题和背景,否则,离开了具体的时代环境和这个理论体系的阶段性特点,空泛地去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结果只能是沙中建塔,空中楼阁,根基不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我们党和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作为一个科学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必然将会不断吸收和继承世界上一切文明的优秀成果,使其内涵和外延得到不断的丰富和拓展。希望专家和学者们能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继续作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观点,不断推动这个理论体系的研究深入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卷(1):13.�
      [3] 严书翰.怎样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9,11(1):6.�
      [4] 叶庆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J].科学社会主义,2008,(2):8.�
      [5] 包心鉴.改革开放新时期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科学内涵和本质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2009,(1):5-6.�
      [6] 石仲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的最新概括[J].中共党史研究,2008,(1):20.�
      [7] 李君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若干问题研究[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12卷(1):15.�
      [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84.�
      编辑:王芳

    推荐访问:述评 研究成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十七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成果述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