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伟大雕塑家的缺失】 外国著名雕塑家

    时间:2020-03-13 07:34:0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梁思成先生在《中国雕塑史》开篇中讲到“艺术之始.雕塑为先”。我国雕塑艺术源远流长,有着极为丰富的遗存。栽入史册的伟大书画家比比皆是,但是史籍记载中伟大的雕塑家却难觅踪迹。本文尝试从政治、文化、社会情境等角度分析中国古代伟大雕塑家缺失的原因。
      关键词:中国古代;雕塑家;境遇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数量惊人的作品,如商周时期的青铜雕塑、秦汉的陶俑、唐代的三彩以及历朝历代不断开凿的著名的四大石窟等等。可是,梁思成先生在著作中提到“此最古老而最重要的雕塑艺术,向为国人所忽略。考之古籍,鲜有提及,画谱画录中偶或述其事而未得其详。”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也仅戴逵、杨惠之数人而已,没有详尽的生平,代表作品和艺术风格,为什么与书画艺术同样绚丽多姿的雕塑艺术却没有产生类似于书画家一样伟大的雕塑家呢?翻开中国美术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即使是同样创作宗教题材的作品,张僧繇、曹仲达、吴道子、周�这些响亮的名字一个个滑过眼帘,却不见一个雕塑家拥有相似的礼遇。
      到底有没有伟大的雕塑家?正如我们所知,虽然有众多的雕塑艺术珍品和艺术能力非凡的雕塑家,不管我们如何的希望,但令人遗憾的是:中国古代确实没有相当于顾恺之、吴道子或王羲之、颜真卿一样的伟大雕塑家。实际上也确实如此,雕塑艺术同其他艺术领域一样,产生了伟大的雕塑作品,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却没有产生伟大的雕塑家。这有点不可思议,但问题却不在雕塑和雕塑家本身,这才是真正开始思考关于“为什么中国古代缺失伟大雕塑家”的时候,这个问题只是表面的现象,其真正原因是一个庞然的复杂体。
      一、古代中国政治制度对雕塑家的影响
      (一)任何形式的艺术最初是出自人类的自觉,但艺术进入中国古代大规模发展时期时,总是有一个力量巨大的背后推手,也就是艺术的主要赞助人,即奴隶制或封建集权统治的政治需要,特别是规模和体量巨大的雕塑艺术这一因素更为突出。统治阶级出于巩固政权、教化民众的政治需要,借助于雕塑尤其是宗教雕塑这一艺术形式,以利用其维护和强化神权来推崇皇权,体现和传达统治阶级的威仪、力量和意志,说到底,这是一种功利。“如武梁石室一石刻像,就是为维持封建阶级利益而造出监视人民的天神,以及天神派下君临天下的天子。”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借助于这些契机取得了辉煌成就,但是这种功利限制了雕塑家才能的全面发挥,使得雕塑家创作的主体性受到很大的束缚,往往屈从于统治者设定的雕塑题材、艺术手法和细节表现,难以形成明显的个人风格以及风格的延续。
      (二)古代雕塑创作,由于体量和数量比较庞大,需耗费巨大的财力、物力,所耗时也很长,绝非个人之力能够完成,因此基本上都是大规模、群体性作业,即便有一些主要创作人或者是指挥者,也很难将某个雕塑冠以个人之名,它毕竟不像一副字画那样纯粹地属于个人产物。而且雕塑艺术的“赞助人”付出了大量的金钱,他们想要得到的是他们自己认为满意的成果,需要的是伟大的雕塑,并不需要什么伟人的雕塑家。可见雕塑家的利益是不可能凌驾于君主王权利益之上的,署名的雕塑至今难得一见也就可以理解了。我们的雕塑家就这样被剥夺了留名青史的权利,中国古代雕塑失去了它的创造者,没有哪种艺术形式能比雕塑更能深刻地体会其中的辛酸。
      (三)我们知道,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一直处于朝代更迭的状态,社会动荡对于文化设施特别是雕塑的破坏甚为严重。因为材料、尺寸以及重量的关系,雕塑不如字画那样相对便于携带和存放,大多数情况下只能遭到无奈的遗弃,大量的雕塑作品因此而毁坏或者毁灭。而且,雕塑艺术本身所固有的脆弱性又使它不得不依赖于统治者的提倡与否。历史上军事占领者和统治者在对待文化艺术的态度上因其喜好的不同而有着天壤之别,这就决定了雕塑艺术永远无法真正主宰自己的命运。“唐武宗于会昌五年惑于刘玄靖等之说,敕毁天下佛寺,只留少数。以天下废寺铜像钟磬铸钱,铁像铸农具。金银�石像则销付度支。”这从另一个侧面可以解释从目前现存的中国古代雕塑作品来看,没有一件是有雕塑家署名的。
      正因如此种种原因,后世对于雕塑的发掘考证以及传播推广乃至雕塑家个人的留传便无法进行。于是,古代雕塑家们的劳动被完全的掩盖了。
      二、中国古代文化传统对雕塑家艺术发展的限制
      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坚是文人士大夫,他们是有较高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是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知识的主要创造者,是政治生活的主要参与者,更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主要遵循者、发展者、传播者和实践者。孟子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这句话被后世的文人士大夫们坚决地实践着,这种文化观念自身具有的局限性所带来的偏见和不公正导致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未能从繁荣的艺术状态下脱颖而出反而走上了匠作化的道路。
      (一)如我们所知,雕塑家创作雕塑作品时要付出相当的体力劳动,在石块飞溅、尘土飞扬的环境下工作,以至于衣冠不整、蓬头垢面而形象全无。在这种状态下,文人士大夫绝少投身于雕塑艺术的创作中,“盖历来社会一般观念,均以雕刻作为雕虫小技,士大夫不道也”。。伟大的雕塑作品只能出自所谓的“匠人”之手。而“匠人”是没有高尚的社会地位和历史地位的,我们的史书典籍便很少出现与“匠人”有关的文字,纵然出现,他们通常具有这样的特点:或多或少地与书画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如杨惠之,除了自身高超的雕塑技艺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与吴道子都是张僧繇的学生。
      (二)文人士大夫们耻于从事雕塑的创作。真正从事雕塑创作的雕塑家大多是所谓的“匠人”,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得不到教育与培养的机会,致使他们缺乏为自己写书立传的文化素养,导致了中国雕塑史学的薄弱和创作理论的滞后。我们知道,绘画艺术或是书法艺术得以继承并且蓬勃发展得益于艺术家的理论自觉,现存的书论画论不计其数。从南齐谢赫的《画品》到粱庾肩吾的《书品》,亦或是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 《法书要录》等等,这些书画理论的问世很大程度推动了书画艺术的发展进程。让我们得以直面前人的成就。以《历代名画记》来说,它详细记载了自远古至晚唐以来370位画家的传记史料,论述了他们的画风的异同和艺术贡献、详尽记录了大量的名家画迹并且保存了许多迄今已失传的古代文献,如此便于后世的继承和发展,也让我们能熟知这些艺术家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这样的土壤环境似乎是雕塑艺术所不具备的,雕塑家理论能力相对较差,其继承仅依靠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缺乏有相当文化修养之人的继承,致使雕塑艺术在很大程度上就真的堕落到了匠作的行列,雕塑理论和雕塑传记一直处于空白的状态,缺少相应的理论总结和自我推广。相应地也使得雕塑艺术逐渐处于弱势的位置。偶有杨惠之的《塑诀》问世,但是缺乏后世的重视和继承整理,早已失传。
      三、社会情境对雕塑家的影响
      似乎生在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们远远没有生在西方的雕塑家们那么幸运。所应得到的荣耀与尊崇是中国古代的雕塑家们所不敢想象的。实际上,在古代中国社会似乎还没有人把一个搞雕塑的称之为艺术家来对待。充其量也就是“手艺人”或者“匠人”而已。自然而然,雕塑作品除了体现统治者的意志,作为标榜其文治武功的工具外,从未被登堂入室,进入到艺术品的行列。
      由于士大夫的审美倾向决定着整个社会的审美倾向,所以雕塑缺少稳固的社会基础,市井百姓将佛像雕塑当作神灵的化身以作供奉之用,绝少作为艺术品来欣赏,因此,雕塑作为艺术品存在缺乏广泛有力的影响。加之宋代以后,大型石窟雕塑建造不再,雕塑在规模和数量上都逐渐式微,慢慢走上世俗化的道路,从此开始彻底地沦为民间技艺,与艺术渐行渐远。“故殷周铜器,其市价每以字之多寡而定;其有字者,价每数十倍于无字者,其形式之美丑,购者多忽略之”。“乾隆为清代收藏最富之帝皇,然其所致亦多书画及铜器,未尝有真正之雕塑物也。至于普通玩碑帖者,多注意碑文字体,鲜有注意及碑之其他部分者;虽碑板收藏极博之人,若询以碑之其他部分,鲜能以对”。由此可见,雕塑艺术并未得到社会普遍的重视,那么作为雕塑的创造者们,自然难以获得与之付出相吻合的待遇,“伟大”这项荣耀的帽子是不可能按在他们的头上。
      四、结语
      我们试图重新寻找古代的雕塑家,挖掘其艺术生涯,或者证明雕塑家比书画家有着在想象中同样广泛深远的影响和历史地位。然而事实上我们找不到有力的证据来证实,因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情境等原因使得雕塑家们没有取得他们应得的伟大。我们面对的历史是忽略雕塑家存在的历史,于是整个中国古代历史上成功的雕塑家显得太少,这是不可反驳的。
      中国古代雕塑艺术悲壮地走过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它给我们留下的遗憾令今人惋惜。但我们没有必要去苛求历史,我们所能做到的只能是对消失在雕塑背后的古代雕塑家们以应有的崇高敬意。回顾历史,目的是警示当下。因此,重点在于,现如今的雕塑家要面对历史和现实的状况,既不要辩解,也不要吹嘘平庸,劣势是一个理由,但不是明智的态度,作为艺术王国中的弱势一方,我们应当善于思考与总结,通过自身以百倍的努力与勤奋,参与一个新的艺术格局的创立。我想,这才是我们的任务和使命。

    推荐访问:雕塑家 缺失 伟大雕塑家的缺失 著名雕塑家罗丹说过 法国雕塑家罗丹的格言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