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我那艰苦卓绝的x86时代|艰苦卓绝

    时间:2020-03-11 07:23: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二十年前,当80486DX 50MHz处理器,ATI Mach8显卡这些顶级产品在大洋对岸登台亮相的时候,刚刚进入八五计划的中国在信息化建设方面与国外还有很大的差距。与现在几乎人手一台电脑的大学生相比,那时的天之骄子们如果想使用电脑,就只有一个地方可以去――机房。而且还得忍受上机时间短、设备少等诸多困扰。尽管这样,仍有无数人每天眼巴巴地望着那老旧的黑白显示器以及泛黄的塑料机箱――在当时,坐在电脑前的感觉就是神圣!接下来就请随我们再来体验一下当年的艰苦,听听浙江大学信息与电子工程学系主任章献民老师为我们带来的回忆。
      “机房”这两个字,对于当年那一代前辈们来说,还颇有一种神秘感。章老师告诉笔者,那时的机房里还铺着防静电地板,武装到了进入必须脱鞋的程度。进入之前,还必须去专门的地方购买一定面额的上机卡,像网吧一样计时使用。而在上世纪90年代初,即便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全国一流大学也无力购买在欧美已进入家庭的386电脑,学生们仍主要依靠苹果的AppleⅡ来完成上机工作。
      然而由于机器数量有限,不少学生连使用AppleⅡ的机会都没有,不得不使用大型机进行学习。可能有人会说大型计算机不是性能更强吗?的确,但不可能让一个人单独“霸占”一台大型机,因此在这里必须使用分时操作系统才能避免出现僧多粥少的情况。所以当时的一些机房的组建方法与现在可谓大相径庭,往往是一台大型机拖着七八个小终端的组建模式。“每个人分到的实际性能,最多能和一台286电脑相比。”
      为了能用到机器,那个时候的学生相当艰苦。章老师回忆说:“当时计算机系的那批人很多都搞出了胃病,读穿孔纸带什么的很花时间,他们进了机房就不出来,弄几个面包什么的啃一啃,没日没夜的很辛苦。”
      而非计算机系的学生虽然没有这种辛苦,但却只有六个小时的上机时间,笔者诧异地追问道,“是一周还是一个月平均六个小时?”章老师摇摇头,“一门课程上下来,平均每个人总共六个小时。”
      就是这短短的六个小时,还得掰成两瓣花:第一个三小时,得把程序整个敲进去,编译,然后把程序打印回去仔细看,改好,为第二次上机做准备。而第二次上机时,计算又很花时间,那时候的电脑处理器很慢,运算得算上一个多小时,时间根本不够用,所以,最终没几个人能做出什么结果。20年后的今天,虽然我们可以大谈特谈超级计算机与科学计算,但在20年前,中国的信息电子领域才刚刚起步,贫乏的性能使得现在看来无比简单的电路模拟与仿真,在当时都成为了稀罕事物。
      走入90年代中期之后,顺着Windows 3.0的浪潮,浙大的电脑也终于走上了操作系统界面图形化的道路,也终于开始装备386电脑了。然而386电脑的数量仍然极其有限,仅出现在研究生用机房里,同时根本无法做到人手一台,同学们只能商量着轮流使用。再看看国内另一所顶尖高校清华大学,他们在90年代后也有了386机房,但是每个人分到的上机时间仍然无比宝贵,数据结构课程里每个人每道题只有三次编程机会,三次不通过,账号就会被锁住,条件严苛的背后仍然反映出当时电脑资源的稀缺。
      此外,浙大90年代中期便向中国电信申请了网络接人,但是在那个连个人电脑都贫乏的年代里,现代化的通讯手段在当时看来却是那么的遥不可及。和绝大多数PC用户的起步一样,浙大信电系当时办理的是电话拨号上网,章老师所处的整个实验室仅有一个E-mail账号,以至于他想要和国外大学联系的话都得靠着这仅有的E-mail。“那个时候觉得发一发E-mail都是很了不得的事情。”章老师笑着说。
      面对艰苦的环境,这一批早期的中国IT人并未气馁。1997~1998年,浙江大学校园网建设完毕,几乎每位老师都开始使用E-mail进行交流。虽然后来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用到让他们仰望已久的80386,但奔腾、赛扬、酷睿的大量涌入让他们忘记了这个早已成为历史的数字,一个又一个机房建设完毕。同时,学校里进入图书馆的人数却大大减少。不是大家不爱学习,是因为个人电脑走向普及,没有电脑的人也有在机房上机的机会。而图书馆已经把检索用的书刻成了光盘,把它放进光驱里,打入关键词,就可以实现方便的检索。章老师笑道,“到了现在,除了占座自习的,谁还去图书馆?我们老师自己也不去,所有资料都能从网上检索到。”
      现在学校的条件和当年相比已有云泥之别,一整班的同学能够同时坐在浙江大学与英特尔共建的多核技术实验室里,使用过去想都不敢想的高性能处理器来对数字电路在纳秒,微秒,毫秒乃至秒的时间单位上进行仿真。虽然电脑可以实时地对我们的复杂指令作出迅捷回应,但是我们仍然可以选择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因为不必再担心6个小时之后自己就会告别这宝贵的上机机会。
      PC 30年再回首,章老师突然提到了IBM创始人托马斯-沃森(Thomas Watson)那番“驰名业界”的论断:“全世界只要5台电脑就够了。”然后他笑了,反问道:“这怎么够用呢?”
      
      永不消逝的兼容机
      
      “谁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大的规模!”望着楼下熙熙攘攘的人流,望着周围几座高高耸立的电脑城,重庆八达电子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舰喃喃自语。20多年前,当个人电脑刚刚进入中国时,它那强大的运算性能、丰富的软件、小巧的体积让不少人第一次体验到信息化技术的威力、第一次认识到电脑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工作与生活。然而IBM、康柏、惠普这些数万元一台的个人电脑原装机令人望而生畏。在那个人均月收入百元左右的年代,可以这样说,购买电脑的难度,比当今一个工薪阶层购买一部轿车的难度还要高出不少。
      这时,个人电脑特有的开放性让当时一些头脑灵活的电脑配件经销商看到了商机。既然一台电脑需要的所有配件都能在市面上买到,并且在功能上没有太大区别,那么为何不自己组装一台价格更便宜的电脑来进行销售呢?于是,一个叫兼容机的词语诞生了。王舰提醒笔者:“请注意,使用兼容机这个词语并不是为了强调个人组装的电脑没有兼容问题。”事实上,从兼容机诞生到现在也没有在硬件上碰到过非常重大的兼容问题。之所以出现“兼容”二字,是当时的商家为了向客户表示他们的电脑在性能、功能上与所谓原装机即品牌电脑是没有任何区别的。
      与原装机相比,兼容机便宜了不少,举例来说,如果一台386DX的原装机售价达到两万元,那么在相同的配置下,一台兼容机的价格只要一万多点就可买到,差价在5000元以上。如果购买486DX这样的高端电脑,差价还会更高。之所以有如此大的差价,首先是当时有能力购买电脑的用户很少,原装机的销量自然不高,为了获得较大的利润,厂商就必须提高产品的利润率,导致价格增高。其次,那 时的原装机还会产生较多的研发与软件成本。与现在几乎完全使用公版驱动程序、通用BIOS的品牌机不同,当年的原装机厂商还会组织研发团队开发有自己特色的BIOS、驱动程序以及相关软件,并几乎百分之百地安装正版操作系统。最后,二者在售后服务上存在很大差距。当年的商家大多只对兼容机提供一年质保的政策,而且不会上门服务,一旦出现问题,消费者只有自己找车将电脑送到商家处进行维修。
      兼容机的价格优势瞬间引来了不少用户,当然,即便如此,在那个电脑价格普遍近万元的时代,兼容机也是很多人无法承受的奢侈品,能够拥有电脑的家庭大多是先富起来的人。因此,当时兼容机的主要销售对象还是企事业单位。企事业单位与个人在电脑消费人群中的比例达到了9:1,甚至9.5:0.5。
      不同类型的用户决定着不同的销售方式、销售利润。谈起那个时代,王舰不无怀念。“老师,配电脑吗?”现在一进电脑城,各色人等便扑上来拉着客户,就像传销人员看到自己的猎物一般,颇有强买强卖之势。但在当时,走进卖场后,没有人会这样做,没有^会热情地来招呼你,商家的态度甚至可以用有些冷淡来形容。但当你准备购买电脑,进行咨询时,店员则会专业、细致地讲解产品的各种技术指标,会告诉你386SX的外部数据通道只有16bit,如果想购买真正的32bit处理器,还是请选择386DX。当你的单位购买电脑后,商家还会协助你布置一个装上空调、铺上地毯、配有防静电拖鞋的专业机房。而不会像今天,什么都以价格、销售量为导向,让G41、C61、NF520、GeForce GT 210这些产品成为电脑城的销售明星。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王舰摇摇头说。首先当年兼容机行业有很高的技术门槛,DOS系统可不像现在的Windows系统那样智能、傻瓜,在安装硬件时需要操作人员对DOS的Config文件进行不断地调试。“当时要安装好一块电脑声卡非常复杂,重庆只有少数几个兼容机商家可以得心应手,我们就是其中之一。”王舰回忆道,那时店里的技术人员大多是比他还狂热的电脑迷,不仅专业水平不容质疑,有时甚至还主导装机潮流。
      但随着软、硬件技术的发展,现在兼容机行业的技术门槛已经大大降低,组装一台兼容机已变成简单的工作。装系统?只需要有Ghost软件、店里有一位会使用Ghost软件的员工即可。装驱动?只需要使用公版驱动,一路点击“Next”即可完成。组装一台兼容机可谓易如反掌,而销售人员对产品的了解程度也因此大不如以前,比拼价格成为他们最有力的武器。
      其次,兼容机的利润率也有很大变化。当初销售一台兼容机的利润至少在10%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卖出一台电脑,就能获得上千元的利润。而现在电脑价格的降低、销售商家的增加,网络销售渠道的成熟,导致竞争加剧,令兼容机的利润率已大不如以前。目前,一台兼容机的平均毛利率只有3%左右,而商家还需要通过这些利润来支出员工工资、税收、水电气费等各种开销。因此,要活下去,商家们也就只能“各出奇招”了。
      不过,相比以前的“快乐时光”,在技术的发展、政府政策的指引下,现在的兼容机行业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我们当年可是在菜市场旁边卖电脑!”望着笔者将信将疑的眼神,王舰大笑着说。在90年代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消费者们在重庆购买电脑的地方是在大溪沟技术市场。这个市场并不是由哪个部门、公司组织建立或钦点的电脑销售市场,而是各电脑商家自发形成的一个电脑销售据点,与早期以经营家电产品、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一条街非常类似。由于没有“风险投资”,全靠自力更生,当时的销售环境很差。大溪沟技术市场的“邻居”,竟然是一个服务当地社区的菜市场。也就是说,不论是电脑商家,还是来买电脑的人,这些在当时堪属精英的“高科技人才”都必须踩着地上的烂菜叶才能进入他们的电脑世界。后来在政府的规划和扶持下,重庆有了自己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而更加令商家们高兴的是,区政府将个人电脑作为区内的一大支柱产业,并最终于1998年选址石桥铺,在那里陆续兴建了渝州电脑城、泰兴通信电脑大市场、赛博数码广场、重庆数码港等多家电脑城,兼容机迎来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时期。
      同时,技术的发展、硬件成本的降低,也使兼容机最终开始大量走进家庭。因此尽管单机利润率大不如以前,但井喷式增长的消费者数量,为商家带来了更大的总利润。“不然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商家会越做越大,发展得越来越好呢?”王舰说道。而商家利润的增长也使他们开始有实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服务。现在,尽管兼容机整机售后服务仍普遍是一年质保,但不少商家已将其升级为一年上门服务,同时对机箱内的核心配件如处理器、主板、显卡提供三年质保。
      总体来看,正是兼容机的诞生,为国内IT产业带来了一个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创造出当今无比繁荣的电脑销售市场;正是兼容机的高速发展,为中国电脑的普及立下了汗马功劳,让使用计算机不再是一门高深莫测的技术,而成为一个人的基本技能。目前,尽管受品牌机、笔记本电脑冲击,兼容机的销售已从当初电脑城的一楼搬迁至三楼、甚至四楼,兼容机这一行业已出现下滑、萎缩的趋势。“但兼容机仍将长期存在,并走出一条新的路来!”王舰斩钉截铁地说道。的确,兼容机赖以生存的价格优势已经不大,兼容机也无法随身携带,但可定制的特性将令兼容机得到新用户的青睐。建筑设计兼容机、影视制作兼容机、动画设计兼容机、三路甚至四路SLI游戏兼容机,这些品牌机和笔记本电脑无法涉足的专业、高端领域将成为兼容机新的生存空间。而对于经销商来说,建立相应的特色化装机店则是他们迫在眉睫的新任务。
      
      直销为王戴尔帝国的兴起
      
      1992年,《财富》杂志照例评选出了最新的全球500强企业。上榜企业除了一些如石油、银行、电力等传统行业外,还有一家新的企业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这就是戴尔公司。同时,戴尔公司的CEO迈克尔・戴尔(Michael Dell)也成为这个榜单上最年轻的CEO。
      如果要了解迈克尔・戴尔的成功秘密,我们不妨从他小时候的经历开始。在戴尔还是穷学生的时候,他就懂得利用户政信息来帮助他确定订阅报刊的目标客户,并在短短的一年时间中赚取了18万美元的利润。时间到了1984年,戴尔已经开始上大学了。此时的戴尔并没有为学业放弃经商,他在学校开了组装电脑的小铺子,同样配置的电脑,IBM卖2000美元,而迈克尔・戴尔的“人工组装机”只卖700美元。多余的钱哪里去了?迈克尔・戴尔经过调查,发现一台电脑2/3的钱都被中间商赚走了,大量的中间环节赚取了太多利润。戴尔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他开始着手建立自己的公司,并剪除所有的中间环节,推广全新的直销理念。
      迈克尔・戴尔做直销的目的很直接――“减少所有中间环节”。各种中间商、运输成本甚至保修成本都被戴尔一手掌控。它直接面对客户,客户电话或者网站下单给戴尔,戴尔将产品生产出来后通过各种递送方式送达客户手中。除此之外,戴尔还能够按需定制,客户可以在戴尔网站上根据自己的需求来选购产品,并且只有客户下单后,戴尔才开始生产。戴尔基本没有库存压力,当然戴尔也会根据市场情况推出一些特价配置来引导消费者选择,并最终影响整个市场的销售和占有率情况。
      
      做直销的戴尔和做代理销售的非戴尔――迈克尔・戴尔用这样的方法划分了全球电脑营销市场。1988年6月22日,戴尔上市,首次公开发行350万新股,每股作价8.50美元。在那之后,戴尔公司市值从3000万美元增长至8000万美元。然后,戴尔开始挑战全世界。他击败了IBM,成功地开辟了自己的王朝。等他的竞争对手回过头来思考戴尔模式的时候,戴尔已经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半江山。
      当然,戴尔在发展中也并非一帆风顺。1994年,由于过于快速的增长以及决策层的失误,戴尔在管理、经营以及基础设施上爆出了诸多漏洞。再加上戴尔对市场判断失误,一味追求产量,最终导致销售不畅,公司首次亏损4300万美元,股票也一落千丈。
      “我又从空中落回到了地面上。”失败在迈克尔・戴尔看来并非是绝对坏事,他能从中吸取到很多经验教训。在这一次失误后,迈克尔・戴尔开始认真审视公司发展中的问题,将公司发展方向从错误的“单纯追求产量”中扭转过来,取而代之的是更注重流动性、利润和增长。很快,戴尔重新振兴起来,重新面向消费者、投资者和市场,重新建立了自己的品牌,也为大众展示了一个更新和更稳健的公司形象。今天,迈克尔・戴尔、戴尔公司、戴尔直销之间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牢不可破的文化和商业体系,捍卫着戴尔帝国的发展,也让戴尔更从容地面对未来的竞争和挑战。

    推荐访问:艰苦卓绝 我那 时代 我那艰苦卓绝的x86时代 在那艰苦卓绝的年代 艰苦卓绝的故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