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外语电化教学促学的机理]抑菌机理 组学

    时间:2020-02-21 11:59:2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本文指出,学伴用随原则既是指导外语教学和学习的普适理念,也是外语电化教学促学的机理。此原则由语境补缺假说演变而来,强调语境伴随外语学习(即“学相伴”)的重要性,但拓宽了语境的定义。学相伴对外语使用具有双重效应:相伴正确则易用对,相伴不当则易犯错。抑制不恰当语境的影响,弘扬恰当语境的促学效应,是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所在。在外语教学过程中,采用适当的电化手段,可注入恰当的语境因子,与所学的语言结构发生关联,打造强势外语体系,消弭母语干扰,助学地道外语。
      关键词:学伴用随;教育技术;补缺假说;语境;互动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1)06―0014―0005
      人类有发明、改进和借助工具推进事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在外语教学领域,跟30年前相比,基于教育技术发展起来的外语电化教学,进步之快,恍如隔世,令人惊叹。当时,个人电脑问世不久,尚属奢侈品,互联网全然不知为何物;外语院系的电化教学设备简陋,为数不多的电教室通常只是装备一些磁带录音机和一个教师控制台,每个教室至多配备一个臃肿的录放机。如今,电脑已见普及,上网获取和交流信息已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外语电化教学以电脑技术为核心,更新了传统的设备;不少教室配有电脑和投影仪,还有丰富的外语教学和学习软件供选用,教师上课使用ppt,有的连粉笔都已弃用。电脑技术不仅给外语课堂教学带来极大便利,而且通过网络可以实现跨国、跨地区网上交流互动,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电脑的应用,如同纸笔,已经融入外语教学。
      随着教育技术的发展,电化教学的应用潜力不断得到发掘,显著改善了外语教学和学习条件,提高了教学效益。有研究表明(参阅Chapelle,2009),就语言学习效果而言,有多媒体配合的语言输入远胜单纯的语言输入。教育技术助学的优势显然扩大了它对外语教学的影响,使得电脑辅助语言学习(CALL)成为一门课程而兴盛起来,一些学者因而倡导围绕电脑技术组织外语教学(如Zhao,2003)。另一些学者(如Brett&Gonz61ez-Lloret,2009)主张围绕教学理念应用教育技术,探讨哪一种技术更适于何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探讨如何将技术应用于课堂教学。他们认为,教师对课程设置持有好的教学理念更为重要,因为好的理念易将电脑与课程结合起来并加以有效运用。没有好的课程设置或教法,电脑也难有作为。这意味着,教学理念是教育技术应用的灵魂,正确的外语教学理念赋予教育技术生命力,理念的变化决定技术的舍取和整合。
      在教育技术迅速发展的同时,人们的外语教学理念也经历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外语教学专注于语言形式的准确运用,信奉熟能生巧,把语言能力视同于技能,无异于学习开车。实现此理念,录音机足以应付教学需要。后来人们发现,熟未必能够生巧,经过反复机械操练的语言未必能在交际中用得出来。语言毕竟是人类交流合作的产物,交际、互动、语境等概念都是学用外语必不可少的因素,将这些概念引入外语教学催生了交际教学法。特别是在外语初学阶段,听说能力的培养必须借助互动和情境。教学的需求为电化教学的发展和应用打开了空间,注入了动力。然而,人们在应用教育技术的同时,对下列问题的认识还有待深化:为什么教育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语言输入质量?其促学的机理是什么?在什么条件下可以促学?笔者认为,教育技术的最大优势,是能够贯彻“学伴用随”原则(参阅王初明,2009),满足外语学习对语境的刚性需要。该原则可说是指导外语教学和学习的一个普适理念,其基本观点是:与所学的语言结构相伴而学的语境变量影响此结构的提取和使用。此原则的提出经历了深化语境促学认识的过程,回顾这一认识过程,有助于解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我们自觉应用和选择有效的电化教学手段,改善外语教学,加速外语习得。
      1、补缺假说的提出
      大约10年前,针对国人学英语的两个顽疾:中式英语和哑巴英语,笔者进行了思考和探讨,随后提出了外语学习的语境补缺假说,简称“补缺假说”(参阅王初明,2003)。此假说从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这个常识出发,经历如下推理:既然语言使用离不开语境,为了保证语言学过能用,语言形式必须与语境知识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我国的外语学习客观状况是,与英语使用配套的语境多有缺失。若不注重语境配合,学用英语就会出现一个看似悖论的局面:一方面,语境不可或缺,另一方面,语境确有缺失。在这样的状况下学习英语,学习过程会发生什么呢?这时,大脑中的语境知识便被激活,乘虚而入,弥补缺省,以助学习者解读在学的英语结构。这就是语境补缺的原义。补缺的发生有实证研究支持(如徐浩、林立,2007)。需要注意的是,大脑中被激活的语境知识源于我们的生活体验,往往带有显著的本地语境特征和文化特征,与我们的母语融合在一起。英语与其匹配的语境知识在大脑中尚未强势立足之前,被激活的基本上是与汉语配套的语境知识。当支撑着汉语使用的语境知识被激活的时候,与之相关联的汉语词句也易被连带启动,引发汉语迁移。学习者倾向于把被激活的汉语译成英语来用,易致中式英语,若一时译不出来,便出现哑巴英语。
      补缺假说告诉我们:“补缺不是指因外语表达式的欠缺而由母语结构去替代,替代的发生是语境知识补缺的结果”(王初明,2003)。英语学了用不出来,或用出来不地道,一个重要原因是汉语语境知识在补缺,在起着中介作用。语境补缺致使外语结构与被激活的母语语境知识结合并存储于大脑,影响外语使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大脑语境知识补缺不是一个好现象,要使英语学得地道,设法阻止母语语境知识补缺是出路。补缺假说对外语教学的一个直接应用,就是注重在情境中学习外语,促使外语形式与恰当的情境知识有机结合,使得外语学过能用。在语境配合学外语这个关键环节,教育技术能够发挥作用,提供与外语相伴的恰当语境,抑制母语迁移。
      补缺假说的提出,凸显了语境对学用外语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我们,探讨语境的本质、特征和功能,探讨语境与外语和母语习得之间的关系,探讨教育技术如何帮助实现外语学习语境化,应是我们解决外语难学难用的一个主攻方向。
      2、语境的功效与拓展
      在补缺假说中,语境指情境,语境知识则指大脑内部的情境知识或图式,反映一个人对外部情境的体验。在语言的理解、学习和使用过程中,若外部情境有缺省,内部情境知识就会介入补缺。情境对学用语言之所以重要,因其具有诱发语言使用的功能。这在幼儿学语的过程中常可观察得到,不妨举一例。有位一岁半的小孩,母亲带着她晚上散步,随意指着天空说:“你看,月亮被云遮住了”。第二天晚上碰到相同的情景,这次是孩子指着天空对母亲说:“妈妈看,月亮被云遮住了。”从语言习得的角度看,“月亮被云遮住了”这句话含被动结构,不算简单,让一岁半的儿童使用,似 乎超越了其语言驾驭能力。事实是,孩子只听到一次便能记住,隔天还能流利得体地说出来,这说明什么呢?我们可做这样的解读:语言使用由意义驱动,而情境能够凸显意义。尽管表达情境意义的句子比较复杂,但被小孩当作一个整体并与体验到的情境关联起来,存储于记忆,当相同的情境出现时,孩子能够很快从记忆中提取出来。儿童就是在这样具体直接的情境中体验、识记和使用语言的。儿童习得语言既快又好,无不与这种身临其境的语言学习方式有关。当今教育技术的一个优势,正是能够提供语言学习所需的情境。
      语境用于指情境,常被视为语言学习的背景,背景的含义令人想到陪衬,但语境对语言学习的作用远超陪衬。无语境配合,语言学不会用。如果学会外语只须识记单词、学好发音、操练句型、掌握语法,那么,外语蛮可像学数学那样来学习。例如,我们学外语,完全无须借助语境,可以通过学习语法,在大脑中进行抽象的推算(computation),学会组词成句。如果学外语与学数学一样,我们还可以开展应试教学去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因为以应试方式去学数学,搞题海战术,有选择地大量做题,对提高数学能力不仅危害不大,反而有益。然而,学语言毕竟不同于学数学。语言是人类合作互动的产物,是在满足人类交际和合作需要的过程中而演变发展的;语言学习总是伴随着人们的社交生活和情感体验,发生在语境里,须有语境支持,一定要与语境关联。远离人际互动和交际情境的应试学习是有害的。
      除了情境,伴随着语言学习的认知、生理、心理等变量也与语言使用密切相关,所有这些变量在学习者身上融为一体,与所学的语言交互关联,像情境一样具有激活语言使用的功能。因此,相伴的变量决定所学的语言结构学过后能否用得出来,用出来是否正确得体,这就是“学相伴,用相随原则”(简称“学伴用随原则”)的基本理念。此原则中的“学相伴”具有双重效应:相伴正确,使用才能正确;相伴错误,使用就会出错。就语言结构的使用而言,语境匹配有恰当与不恰当之分。补缺假说只阐释了语境错配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而在发挥恰当语境作用这一点上,学伴用随原则是对补缺假说的补充和延伸,使得此原则具有更大的概括性。电化教学的一个主要功能就是为外语学习提供恰当的语境,弘扬学相伴的正面效应,提高外语输入的质量,进而增加外语学过能用的几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伴用随原则是电化教学促学的机理。
      在学伴用随原则里,语境的定义被拓宽了,不再局限于情境。与所学或所用语言结构相伴的所有变量均可视为此结构的语境。相伴的外部环境,如人物、地点、时空,可称为情境;相伴的心情可称为心境;相伴的大脑中的背景知识可称为内部语境;相伴的词语可称为语言本体语境,其中包括短语语境、句子语境,等等。这些语境变量对语言学习的功效就是帮助理解和启动语言使用。
      为什么语境能够产生启动语言使用的效应呢?动态系统理论(参阅de Bot&Larsen-Freeman,2011)提供了一个解释。系统是一种网络结构,包含交互串联的变量。我们这个世界由大大小小、环环相套、不断变化的各种动态系统构成。就外语学习而言,各种影响外语学习的变量,包括内在的心理、认知、语言变量以及外在的情境变量,均通过学习者关联起来,构成了一个复杂的动态系统,发生在学习者身上。学习外语时,所学的语言结构进入学习者动态系统,与相关的变量互动,参与互动的变量势必作用于所学的语言结构,这种作用即语境启动效应,是同一动态系统中变量相互影响的表现。正是由于动态系统的变量具有交互关联、通达联动的特征,所以才会有母语迁移,才会有语境补缺,才会有学伴用随,才会有情感、认知等变量对外语学习和使用的影响。动态系统中的变量往往带有母语特征,需要抑制以求外语使用正确地道。而要达到抑制的目的,必须借助外力,注入与外语匹配的语境因子,渗透到学习者动态系统中,参与互动,打造外语体系。外语电化教学的主要作用就是提供这种外力,目的是促进语言学过能用,而且用得地道。
      3、借助语境纠错
      外语要学得地道不易,犯错是常态,究其原因,无不与母语相关的语境变量参与学习者动态系统互动有关。外语学习与母语学习最大的不同之处,是学习者大脑里已经装有一个从早到晚都被使用并已达到自动化的母语。母语在长期使用中建起了牢固的体系,总是处于强势状态。由于两种语言及其使用存在差异,母语及其相关联的各种语境变量若不加以抑制,总会在学习者动态系统中发挥影响力。外语体系的相对弱势使得语境补缺极易发生,引发母语迁移,干扰外语学习。提及母语迁移,有必要稍作历史回顾。从上世纪中叶起,研究者们对母语迁移的认识发生了重大起伏。行为主义者视母语迁移为外语学习的主要障碍,外语教学以克服母语干扰为先导,纠错成为教学的主要手段。在乔姆斯基语言学革命的影响下,学者们关注语言的普遍现象,反映语言个体差异的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影响被贬低。在一些学者看来,外语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母语迁移错误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参阅Du―lay,Burr&Krashen,1982),语言习得主要依靠与生俱来的普遍语法,而普遍语法只有通过正面输入才能发挥作用,纠错反馈无助语言习得。今天,从学伴用随原则的角度看,行为主义者和天赋论者均失之偏颇,但都有可取之处。行为主义者对母语迁移的观察正确,但采取的外语教法有问题,过分纠缠语误。语言习得天赋论者低估母语迁移对外语学习的干扰作用,有的甚至对迁移造成的语误视而不见,但他们强调正面输入促进语言习得。学伴用随原则肯定行为主义者的观察,同时也赞成天赋论者的正面输入促学观。正面输入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主要途径,大量接触正面输入有利于打造外语强势体系,进而消弭母语干扰。
      正面输入的对立面是负面输入,亦称负面纠正反馈(negative corrective feedback)或纠错。长期以来,纠错对语言习得有无帮助,国际上一直存在争议(参阅Truseot,2010),是外语教学的核心关注点之一,也是外语教学最纠结的问题,涉及如何才能学好外语的根本理念。常见的纠错思路是关注学习结果,即语言使用环节。在使用环节纠错,往往治标不治本,致使被纠正过的语误经常重犯。对此,学伴用随原则提供了一个新的纠错思路,认为犯错的源头在学习过程,在于外语结构未与恰当的语境变量相伴而学,在于语言与恰当的语境变量互动不够,难以启动已学语言结构的使用。循此思路,有效的纠错途径理应是采取“学相伴”的策略,促使正确输入与恰当的语境变量互动,强化正确用法,用以挤压犯错空间。这意味着,为了达到纠错的目的,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手段,使语境变量介入外语学习过程。电化教学长于提供丰富的语境信息。这样的语境信息是否具有纠错功能,纠错效果如何,值得通过实证研究去检验。
      外语学习最易出错的地方,通常是那些难以通过 语境相伴和互动去凸显意义的结构,如第三人称单数s、单复数s、冠词等。这些结构对表达意思和交流思想帮助不大,难以学好,有的结构甚至会导致僵化现象(fossilization)。所谓僵化,很可能与不当的语块化有关,可理解为不恰当的语境变量(其中包括语言本体语境和母语变量)与外语形式交互捆绑,形成错误语块,难以清除。儿童总是在正确的语境变量相伴下习得母语,“僵化”的是正确的语块,运用起来自然准确得体。尽管“僵化”专指外语学习过程中的独特现象,而就语块化过程而言,母语语块化与外语僵化的形成并无二致。如果教育技术在外语初学阶段便积极介入,给力“学相伴”,使外语形式与恰当的语境变量强力交互并语块化,是否有助于遏制外语僵化错误呢?这又是一个可以通过实证研究去验证的问题。
      4、电化教学的使用及局限
      尽管外语电化教学具有明显的促学优势,在充分享用教育技术发展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我们需要意识到它的局限,以便将电化教学手段更恰当地应用于外语教学。要学会外语,学习者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要在丰富动态的语境中,在与人的交流互动中,去主动大量体验语言的使用。这样的学习理念对电化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按照学伴用随原则,语言习得的源头在互动(王初明,2011),双向的人际互动对学好语言帮助更大些。学习者若与高于自己外语水平的说话者直接交流,在情感、认知、语言、背景知识等方面相互适应,互动协同,能够产生语言使用的拉平效应,加速学好外语。外语电化教学若要实现双向互动,需要跳出常规的课堂教学模式。一种值得推荐的互动方式是开展校际交流,与国外学校建立联系,创造机会让学生在网上与外国学生跨洋互动。
      音像能够提供外语学习必不可少的语境,但不是提供语境的唯一途径。许多读物,特别是小说,也能为我们提供丰富的相伴语境。然而,读小说也有不足之处:语境信息通过文字进行描述,通常由眼睛从左至右以线性方式扫描去获取,不如音像快捷明了,而且获取语境信息的前提是要理解文字,语言障碍要少,外语初学者办不到,最好借助多媒体提供音像语境,理解语言表达的内容,促进语言习得。从学习语言的效率和必要性来看,音像语境的利用可随外语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减少,而对文字的依赖却可逐步加大。由此看来,任何教学手段都有局限,需要扬长避短,相互补充。
      5、结语
      外语教学的根本出发点,是不断尝试和应用集大成的教学理念,利用一切有效的教学资源,调动一切促学的积极因素,帮助学习者尽快学会外语。外语电化教学是现代科学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与好的教学理念结合,能够提高外语教学和学习效率,自然得到快速发展。本文讨论学伴用随原则,旨在阐释外语电化教学的促学机理。此原则挑明外语学习与使用之间的关系,强调语言在多语境变量伴随的互动中学会,“学相伴”是“用相随”的前提,而外语电化教学的优势集中体现在落实“学相伴”上。“学相伴”就是将正确的语境变量注入学习者动态系统,撬动相关语境变量与所学外语结构互动,使得两者发生关联,由此提高语言输入质量,促进语言理解,增大所学语言结构被启用的几率,强化记忆存储,打造强势外语体系,从而降低语误发生率,加速学好外语。按此思路,要学会外语,语境的配合绝非可有可无。学外语的一个短板,是与所学外语配套的语境多有缺省,需要借助教学手段予以补偿。开展外语电化教学,就是用其所长,为学用外语提供立体的、同步的、动态的音像语境。在电化教学受到外语师生日益重视的今天,深入落实学伴用随原则,不断优化电化教学手段,充分提供优质语境信息,进一步提高外语学习效率,仍有潜力可挖。
      基金项目:本文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项目(10JJD740009)的资助。
      参考文献:
      [1]Brett,D.&M.Gonz61ez-Lloret.Technology-enhanced ma―
      

    推荐访问:电化教学 机理 外语 外语电化教学促学的机理 外语电化教学投稿 教育理论与实践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