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自我的归依]皈依

    时间:2019-05-20 03:31:3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本文通过《铸剑》、《复仇》、《鲜血梅花》三篇复仇主题小说的对比,归纳了三位复仇主人公命运、性格上的相似性,他们的性情优柔、敏感多思注定无法完成复仇使命,在复仇困境中,经过疲惫、焦虑、虚无荒谬的挣扎后,最终以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我的归依,实现了作为人的本质的复苏。
      关键词:复仇;铸剑;鲜血梅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7-0006-01
      《铸剑》是鲁迅1926年10月写就的小说,取材于“干将,莫邪”这一中国古代传统故事,初名《眉间尺》,讲述了名剑师为楚王铸成宝剑后,反被楚王杀害,其子眉间尺带着父亲留下的雄剑为父复仇的故事。“复仇”这一主题,一直是中国文学史中经久不衰的话题,而后还有汪曾祺的《复仇》、余华的《鲜血梅花》,都是与此类似的“为父复仇”的故事。在这些复仇故事中,故事起因、人物命运等有许多类似的地方,但在主题的阐释方面却各自存在差异。
      一、命运与性格的相似
      在这三篇小说中,刚刚成人的“儿子们”在性格上也有许多类似之处,《铸剑》的一开篇,眉间尺捉老鼠的那一幕,充分展现了他的性格特征。老鼠是令人厌恶的,它夜夜咬家具,让人睡不安稳,眉间尺决心要淹死它,于是用芦柴将老鼠按至水底,可是老鼠那“尖尖的小红鼻子”又让他顿生怜悯之心,便将芦柴伸至老鼠肚下将它托起,但看到它的全身,又觉可憎,重新将其扔进水瓮……换了六回松明之后,眉间尺仍然在“救”与“杀”之间徘徊着,忽而觉得可憎,忽而觉得可怜,直至最后一脚踩死了老鼠,又“仿佛自己作了大恶似的,非常难受”。
      《复仇》中复仇者形象更为凝练、精粹,汪曾祺摒弃了完整的故事,只选取一些零碎的画面展现复仇者的独特的内心体验,当走进一个小山村时,他看到白云草垛红花,银红衫子的女孩,听到了琅琅读书声,于是想起自己曾经想当一个小货郎,想有这样一个穿银红色衫子的妹妹,想为妹妹采下那一朵红花,也愿意将那朵红花戴在母亲的鬓发上。这一幕幕声、光、色、影的描画与联想,是复仇者内心最细腻的情感呢喃,他的心中没有复仇,有的只是这些诗意的歌唱,这样一个情感细腻的歌者,能承担起厚重的仇恨,将仇人置于剑下吗?
      《鲜血梅花》中的阮海阔则更是无心复仇了,从他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似乎就遗忘了仇恨,而只将这复仇作为这场旅行可有可无的终点,享受在美妙自由的漫游过程之中了,而当最后他得知,父仇已报时,甚至觉得前所未有的悲伤和怅惘,“依稀感到那种毫无目标的美妙漂泊行将结束”。
      身负复仇大业的人,表情一定是坚硬而冷漠的,因为世界上的一切色彩都被心中复仇这张黑幕所遮掩,除了仇人,眼中再也容不下其它;除了复仇,耳中再也听不到其它。可是这三篇小说的主人公却都是另类,他们内心柔软而多情,在走上复仇之路时,心中存有故土之思,对这世上的繁华声色左顾右盼,恋恋不舍,常常被世俗的美丽所搅扰,引发无限情思而忘却复仇。人的本性未灭,注定了他们自身永远不可能完成复仇的使命。
      二、复仇困境中的挣扎
      复仇,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极端的处境,为复仇而生的人,需要彻底毁灭人作为世界主体的绝对自由,而成为一种复仇的工具,不应再具有人的价值和念想。而这种“极端的处境”显然与这三位主人公有意识的“存在”是相悖的。存在主义哲学强调人的个性和自由,强调“人有选择的自由”,每个人选择是自由的,但对于选择后的结果,每个人又有无法逃避的责任。人在选择的过程中,面对的最大问题就是他人的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有选择的自由,但每个人的自由就可能影响他人的自由,所以“他人是地狱”。对于这三个年轻的复仇者而言,被害身亡的父亲是“地狱”,移交复仇使命的母亲是“地狱”,而与“存在”相对的“复仇”,更是将他们拉入了无边地困境,自由与枷锁相争,一种无法言说的焦虑感、疲惫感、荒谬感紧紧缠绕着复仇者。
      《铸剑》中眉间尺一直在寻找报父仇的方法,他径奔城中寻找仇人,走在热闹的人群里,因为害怕那看不见的雄剑误伤了人,不敢挤上前去,而当仇人出现在眼前之时,他“不觉全身一冷,但立刻又灼热起来,像是猛火焚烧着”,他一边捏住剑柄,一边奔向仇敌,却被一个“干瘪的少年”纠缠住,不得脱身。眉间尺背着一把剑都怕误伤了人,这样优柔的性格是无法摆脱干瘪少年的纠缠的,内心的“善”与复仇之“恶”再一次争斗起来,毫无意外的,“善”又占了上风,于是,他白白错过了一次复仇的机会,忽然又记起了母亲,内疚之心顿起,眼鼻一酸,何时能完成复仇之命呢?“善”是本性,“恶”却是天命!
      如果说,复仇给眉间尺带来了无尽的焦虑,给《复仇》中的旅行者则带来了更多的是疲惫,走过了太多的路,爬过了太多的山,走到了一条线的尽头,然而复仇之路却永远没有尽头,身躯已经很疲惫了,却并没有异常坚定的复仇信念支持着他忽略这些疲惫,相反,他思念故乡,留恋这村庄烟火袅袅的平静生活,心中满是情爱,却要舍弃它们去寻仇,身躯的疲惫加上心灵的疲惫,让他痛苦地呐喊着:剑呀,不是你属于我,我其实是属于你的。
      与前两位复仇者不同的是,《鲜血梅花》中,阮海阔自身的行动即参与了自身使命的抗争,在复仇之路上,阮海阔本该将自己的复仇目标放在第一位,而当他与胭脂女和黑针大侠相遇后,寻找青云道长时,却将他们的嘱托记在心上,忘却了自己的使命,以至于遇到白雨潇时浑然不觉地擦肩而过,遇到青云道长后,却又因为只能提两个问题而失去了询问杀父仇人的机会。阮海阔的目标是为父报仇,而他的行动却走向了他方,正如他走在十字路口时的表现,“在武侠小说中, ‘十字路口’是一个象征性的场景, 往往意味着对慎重的抉择的需求, 对此复仇者都须深思熟虑。”而阮海阔却“并不比单纯往前的大道显示出几分犹豫”,走向了他“内心已经选择了一直往前的方向”,他的行动响应了自己内心的号召,却背叛了自身背负的复仇使命。
      三、不同方式走向的自我归依
      当各自经历了在复仇困境中的苦苦挣扎之后,三位复仇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走向了自我的归依,即卸下了复仇重担,走向自我本性、自我价值、自我选择的自由归依,这种归依是必然的,因为他们在复仇之路上也无时无刻不在寻找着自我的本来面目。
      眉间尺很幸运的在苦无复仇之道时,遇见了“黑色人”,他的性情注定了自己是无法完成复仇大业的,所以“黑色人”的出现,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既可使眉间尺完成复仇使命,又保留了他性情中原有的一切。当“黑色人”提出需要两件东西:眉间尺的剑和头时,他“虽觉奇怪,有些狐疑,却并不吃惊”,很快便削下头颅,将头与剑递给了“黑色人”。
      《复仇》中的旅行者在复仇的道路上,虽然复仇者不断地怀疑自身行为的意义和价值,然而,在遇到仇人之时,仍然很有可能手刃仇人,完成使命,但作者却为我们设置了一个完全出人意料的结局:原来,和尚只是作为一个复仇的工具而杀死“父亲”的!而自己又是作为一个复仇工具来手刃仇人的!这样无休无止的复仇突然间让旅行者觉得那么可笑,如果不是和尚放弃了,旅行者或许此时早起葬身在和尚的手中,怀疑终于变成了彻悟,于是旅行者“俯身,拾起锤錾。和尚稍微往旁边挪过一点,给他腾出地方”他们一起开凿起一条通往绝壁的路,从此,两个仇人达成了和解。
      《鲜血梅花》中,与找到仇人的结果相对比,复仇者更愿意无休无止的沉浸在这种没有方向的漫游之中,对他而言,“复仇”是实在的、既定的、有指向目标,可是他情愿在虚幻的、无意识的、无目标的情感世界中遨游。在实在的“复仇”过程中存身了,那自身的“存在”与精神也就消亡了,所以,他的复仇之旅是假的,精神畅游才是真的。他的客观行动总是与主观目标相悖,选择逃遁,即是他摆脱困境,实现自我归依的方式,“阮海阔行走江湖,最终寻找的不是杀父仇人,而是他自己”。
      “复仇”作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在各类小说中,都有着丰富各异的阐释。从中国传统小说的“报仇雪恨”主旨,到现当代小说中的消解、和解,“复仇”这一意象已经逐渐消退了它庄严的、伦理的色彩,而成为一个推动情节发展,表达人性自我归依主旨的要素。这种对传统主题的颠覆,也闪耀出人性、人道的光芒。
      参考文献:
      [1]余华.鲜血梅花[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8.
      [2]邬春立.复仇宿命中的漫游[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3]王达敏.余华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杜,2006.

    推荐访问:归依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