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19世纪初英国乡村生活 [二十世纪初乡村教育运动的历史特色与现实意义]

    时间:2019-05-11 03:30:0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20世纪二三十年代,教育界各种改革的新思潮风起云涌。作为近代乡村教育的先驱——陶行知,他所领导的乡村教育实践是这场乡村教育运动的典型代表,本文探讨了陶行知乡村教育实践的历史特色,并阐述其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乡村教育;陶行知;特色;意义
      一、陶行知乡村教育理论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战祸连年不断。外有帝国主义的侵略;内有军阀混战,广大人民生活在一片水深火热之中。陶行知早在求学期间就确立了教育救国的主张:“当我们在中国办教育时,这种教育就应当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生活需要和幸福解放的教育”。[1]P570他认为只有通过教育这一最基本的手段,才能造就真正的国民乃至国家,于是他主张发起乡村教育运动,并投身于中国的教育改造事业。在此过程中,他注意到“中国以农立国,十之八九住在乡下,所以中国改造的根本问题在农村,乡村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大计”。[2]P49
      1927年3月15日,作为近代乡村教育的发端,晓庄师范正式开学。陶行知将其生活教育理念及通过教育改造乡村社会的思想在这里进行实践。在1930年晓庄师范被封,但“乡村教育是一幕永远不会闭幕的历史剧”,陶行知作为一名人民教育改革者,他深知乡村教育在当时的重要性,因此乡村教育的研究和试验始终没有停止。两年的不断努力之后,他找到了另一条改造乡村之路——1932年9月15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晓庄师范时期,陶行知把着眼点放在学校;而工学团时期,他则把目光转向将教育与促进生产紧密结合,工学团还巧妙的配合当时的抗日救亡运动。陶行知的乡村教育思想渐渐走向成熟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二、陶行知所领导下的乡村教育运动特点
      陶行知作为近代乡村教育改革的开拓者,伴随多年的教育实践,他不但开创了自己独树一帜的教育理论,并且他将这些理论直接运用于教育实践,造就了独特的乡村教育实验。因此陶行知的乡村教育理论是用自己的方式来寻求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是不断探索的思想结晶。
      (一)陶行知把爱国热情倾注于乡村教育运动
      自古乡村是一个问题多而又复杂的地方,要想在广大乡村搞好教育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平凡的陶行知,他之所以能够从事乡村教育事业数年如一日,就在于他身怀一颗热爱中华民族的赤诚之心,这股爱国热情使他坚毅地躬行于乡村。
      爱国思想在陶行知脑海里萌芽的是比较早。在家乡教会学校崇一学堂读书时,陶行知就心怀个人独立继而国家独立的伟大抱负,刻苦学习。后来,在金陵大学读书时,他充分利用校刊《金陵光》,广泛宣传爱国思想。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中国现在不得了,将来一定了不得。”[3]P41他又说:“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凡是脚站中国土地,嘴吃中国五谷,身穿中国衣服的,无论男女老少,都应当爱中国。”[4]P54
      所以,自20世纪20年代开始,他就抱定教育救国理想,推行平民教育,告诉人们拿起科学武器来保护自己,通过掌握科学知识来打破束缚他们的封建等级关系。从而“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5]P22朴实的爱国情怀贯穿陶行知教育实践的始终,这是陶行知推行乡村教育的一大特点。他以文人特有的方式——创办乡村学校来表达自己的爱国热情。日渐成熟的教育理论与丰富的教育实践使他终于成为一名党外布尔什维克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二)陶行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成为一大特色
      陶行知所领导的乡村教育运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1927年6月15日他在晓庄演讲,提出 “生活教育”的名词。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包含三点:第一,“生活即教育”。即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而教育促进生活的变化,这样教育随着人的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第二,教学做合一。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会的教不会的。最后,“在劳力上劳心”。指出手脑同时进行,教学做合一。[6]P88。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一生乡村教育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内容,受到了广大人民的认可。当时社会掀起了一股学习风,乡村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到老少互学识字的情景。
      (三)陶行知将创新和提升乡村生产力当成乡村教育的中心任务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二十世纪初,机械、呆板是中国传统的乡村教育模式的特点,这种教育模式严重脱离乡村实际生活,它只能产生不能学以致用的“书呆子”。陶行知主张乡村教育要让“荒山成林,叫瘠地长出五谷”,“看学校的标准……乃是学生生活力丰富不丰富”。[7]P101要创新教育模式的理念从南京晓庄到山海工学团都得到了贯彻。山海工学团时,学校种植棉花较多,陶行知就这样诠释工、学、团:“工”就是种棉花;“学”指种棉花的技术;“团”是团结,有组织。在当时,棉农知识水平低,只能按照传统的方式来种植,不懂得如何提高收成。陶行知意识到乡村教育不与乡村实践(种棉)相结合,再好的教育也是徒劳无功。他提倡让老师先学农业技术,再把所学教给棉农。随着种植方法不断改进,棉花产量自然也就逐步提高了。在陶行知的努力下,从当时学校里你可以看到学生在课堂上学干农活,学做厨师的场面,这种学习方式灵活性、实践性较强。陶行知敢于创新,心系人民,切实做到了教育为民。
      三、陶行知所领导的乡村教育运动对当前农村教育的启示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当今,中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乡村教育问题依然是影响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在当下农村教育改革中,学习借鉴陶行知的乡村教育价值观,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乡村教育者必须要有一颗农民至上的心
      陶行知在从事乡村教育过程中,十分注意乡村教育者的思想观念问题。任何时候,他都把热爱农民,奉献农村作为乡村教育者的工作原则。1926年11月21日中华教育改进社特约“乡村教师研究会”第二次会议上,他和乡村教育者商定:“我们要常常念着农民的痛苦,常常念着他们所想得到的幸福。我们必须有一颗‘农民甘苦化的心’,才配为农民服务,才配担负改造乡村生活的新使命”。[8]P51他时刻提醒乡村教育者把农民至上,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理念作为工作的第一准则。   当今,我国的农村教育仍然是一大难题。从事乡村教育的工作者任道而重远。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要想取得进展,一大批立志扎根于农村,甘于全身心奉献农村的热血青年是很需要的。在就业问题日益紧张的今天,国家也出台了各项政策鼓励广大青年到边远地方支教。笔者认为,当代的乡村教育者也应该像陶行知先生那样,“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9]P166他们应当认识到自己身上责任之重大,看到这份工作之神圣与伟大,把从事乡村教育工作当做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将自己的心血倾注于乡村教育之中。
      (二)必须确保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
      近代以来直至当代,农村教育经费的不足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足够的资金,再好的学校也会逐渐衰落。而对农村而言,经济条件的落后使得农村教育很难顺利进行。所以,笔者认为这种状况要得以改善以下两点很重要:
      1.建立完善的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机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侵占、克扣、挪用义务教育经费。针对有些地区政府公款私用,教育经费不知去向的现象,笔者认为完善的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机制的建立是很必要的,农村的教育经费的使用应该公开、透明。对教学经费的支出要有一定的预算,充分发挥教育经费的作用,坚决反对滥用、挪用教育经费。
      2.应拓宽集资渠道,多方筹集教育经费。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下,单单依靠国家拨给的教育款项很难维持农村教育的正常发展,作为乡村农村教育者,应努力开拓集资渠道,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寻求企事业单位、慈善机构和爱心人士的捐助来获得教育经费。
      二十世纪初的乡村教育运动由若干教育实验为先驱,逐步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中国人自己的乡村教育体系,而带动了整个教育界的本土化回归和发展。陶行知立足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开放的胸襟兼收并蓄中西方教育理论,形成适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思想。虽然大半个世纪过去了,但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和实践精神,仍然对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金成林主编.陶行知全集(卷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2][6][9]徐莹晖,徐志辉.陶行知论乡村教育[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3][4]华中师院教科所.陶行知全集(第四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5]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陶行知教育文选[C].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7]陶行知.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A》.陶行知全集·第一卷《C》.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8]周毅,向明著.陶行知传[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10.

    推荐访问:二十世纪 现实意义 乡村 特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