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脑瘫儿童引导式教育教与学

    时间:2019-05-02 03:23: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的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现阶段,研读课标,领悟精髓,是重要的学习活动。  尝试分解课程标准的相关条目,把握实质,精当解读,是一种比较专业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实现崔允漷教授倡导的从“基于教材的教学”走向“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的策略。
      如何分解课程标准呢?笔者以“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这一条目为例,介绍分解的做法。
      一、 提取关键词,确定核心概念——发问“儿童生活”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是修订版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课程理念”的第四条。这是对品德与生活课程教学的理解。
      细细琢磨这一条课标内容,我们不禁要问:什么是生活?什么是儿童生活?儿童生活包括哪些内容?认识儿童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到了中高年级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性质”中却说“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我们又会产生疑问:什么是学生生活?学生生活的范围是怎样的?学生生活的价值是什么?
      研读这一条课标条目,我们先找出行为动词和这些动词所指向的核心概念(名词),作为关键词,并予以分析。[1]这是分解课标的第一步。每一位品德教师在研读课标时,都可以试着这样琢磨,带着问题细读课标。
      二、剖析展开,解读核心概念——走进“儿童生活”
      将上述关键词予以扩展或剖析。扩展可采用概念认知图展开、词汇意义展开、理论概念展开、或教师经验展开等方式,教师可自行决定最佳的方式。我们选取的这一条,就是采用实际生活分析和理论概念展开的形式来剖析,以便理解“儿童生活”的意义。
      1.基于校园生活,观察真实的“儿童生活”
      作为教师,与儿童朝夕相处,但是不代表你了解他们。常有顽皮的孩子在楼道里帮你提取重物,让你欣慰一笑;偶有文静的孩子做出令人费解的鲁莽举动,令你伤透脑筋。常听老师抱怨:“哎,这孩子只要不是学习,别提有多讨喜呀!”显然,儿童的表现是多面的,我们只是读懂了他们的一个方面。
      曾经在一所学校发现墙报上有孩子的“心中愿望”,有一孩子一连写了三条愿望,希望有大房子,有好的学习成绩,将来能当警察。我们问过孩子愿望背后的故事吗?你瞧,我们还是没有读懂他们的精神需求。
      如今网络时代,孩子为什么会陶醉在游戏中?按理说,有些游戏是很难的,为什么孩子很快就学会了?他们是怎么学习的?这种基于自我需要的学习动机能否迁移到课程的学习中来?扪心自问,我们没有解开儿童学习的密码呀!
      面对考试的压力,我们的儿童快乐吗?他们是如何排解压力的?同辈群体是如何学习、生活、娱乐的?看来,我们的确需要了解生活中的儿童。
      伟大的作家雨果说:“生活,就是理解。生活,就是面对现实微笑,就是越过障碍注视将来。生活,就是自己身上有一架天平,在那上面衡量善与恶。生活,就是知道自己的价值,自己所能做到的与自己所应该做到的。生活,就是理智。”
      2.基于学校生活,认清儿童的“课堂生活”
      童年是一个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其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学校生活是童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并享受愉快、自信、有尊严的学校生活是每个儿童的权利。
      课堂生活是学校生活最主要的生活。课堂是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特殊的居民教师和学生,在特殊的课堂环境中互动,以完成有价值的活动和任务为目的。课堂实际上是个拥挤的地方,在这里,背景不同、兴趣不同、能力不同的人为有限的资源而竞争。
      “课堂不仅是一个预设的学习共同体,还是一个社交场所,在这里会形成友谊,也会发生冲突,还会有聚会、参观及大量的其他活动。”[2]
      因此,课堂即社会。儿童在课堂生活中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习社会生活,学会处理冲突的技巧。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学习中习得道德。
      3.读懂课标设计思路,界定“儿童生活”范畴
      ①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
      修订后的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清楚地界定了“儿童生活”的范畴。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三条主线,即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四个层面,即“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有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3]
      三条轴线和四个方面交织构成了儿童生活的基本层面。正如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描述的那样:
      “健康、安全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前提和基础。帮助儿童从小懂得珍爱生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能力。
      愉快、积极地生活是儿童生活的主调。儿童在学习中获得对社会、对生活的积极体验,懂得和谐的集体生活的重要性,发展主体意识,形成开朗、进取的个性品质,为儿童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奠定基础。
      有责任、有爱心地生活是儿童应当遵循的基本道德要求。它旨在使儿童形成对集体和社会生活的正确态度,学会关心,学会爱,学会负责任,养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其成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民奠定基础。
      动手动脑,有创意地生活是时代对儿童提出的要求,它旨在发展儿童的创造性和动手能力,让儿童能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探究或解决问题,增添生活的色彩和情趣,并在此过程中展现并提升自己的智慧,享受创造带来的欢乐。”
      ②一条主线,点面结合,螺旋上升,构成儿童“学生生活”的范畴。
      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在“课程设计思路”部分,也明确地界定了“学生生活”的范围。
      “本课程以学生的生活为基础。家庭、学校、社区、国家、世界是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领域。社会坏境、社会活动、社会关系是存在于这些领域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性发展是在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中,通过与各种要素的交互作用实现的。”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一条主线,点面结合,综合交叉,螺旋上升。“一条主线”即以学生的生活发展为主线;“点面结合”的“点”是社会生活的几个主要因素,“面”是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领域,在面上选点,组织教学内容;“综合交叉,螺旋上升”指的是每一个生活领域所包含的社会要素是综合的,在不同年段层次不同,螺旋上升。[4]   三、绘制课标目标地图,统整建立“学生生活”内容网络
      绘制课标目标地图,统整建立相关的内容网络,也是分解课标的重要步骤。在绘制的过程中,将课标中“课程内容”和“实施建议”及“评价建议”统整起来研读,整体地把握课程标准对于“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建议。这其中先分后合,分合之间清晰理解其实质,为教和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奠定基础。
      1.绘制“课程内容”表,归类对比中,通晓学生生活的具体内容
      修订后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内容”与原来的内容有哪些变化呢?通过梳理,列出表1:
      2.绘制“我们的学校生活”表,拆分整理中,明确内容与实施策略。具体内容见表2、表3
      通过对“课程内容”的归类与梳理,可以一目了然地知晓“我们的学校生活”的具体内容和教学建议。特别是浏览“教学活动建议”后,不难发现课程的内容可以借助小组合作学习、实践调查、讨论交流、情境创设、游戏活动等形式来实施,解决了“教什么”和“怎样教”的问题。在研读课标的实践活动中,我们寻找到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的有效途径与发放。
      四、基于课标的学习,探寻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生活的途径与方法
      1.观察儿童生活,捕捉指导“儿童生活”的契机
      儿童生活是自在的、自然的、情感性的,充满了童心、童趣。道德寓于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没有能与生活分离的“纯道德的生活”。良好品德的形成必须在儿童的生活过程之中,而非在生活之外进行。
      作为教师要生活在孩子中间,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其需求。比如,在征得儿童同意的前提下,阅读儿童的日记、心情故事,可以感受儿童的情绪,洞悉他们的内心需求。更为重要的是研读教材,尊重教材蕴含的儿童学习的发展性。
      “任何一个儿童的思考与挫折都应当视为精彩的表现来加以接纳。倾听每一位儿童的困惑与沉默,正是课堂教学的立足点。所以,富有创意的教师总是全身心地直面儿童的多样性与教材的发展性。”[5]
      2.珍视儿童的生活经验,师生共同创造教与学的有效活动
      我们的课堂好比是战场,教师既是指挥员又是战斗员,学生既是不同层级的指挥员,又是水平不一的战斗员。我们得尊重学生的学习权,珍视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发挥学生参与作战的作用,师生共同设计详尽的学习计划与行动蓝图。
      课前,对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关注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需求和兴趣;关注学生现有的经验和能力;从生活中寻找教学内容,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多种教学资源,让教学更加生活化,让学生能在各自熟悉的环境中领悟品德课所传达的道德观念,要让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贴近生活,让课堂不在充满严肃的气氛中进行,真正地走进童心世界,这就需要平时多多注意观察学生的生活,真切的接近他们的生活,为品德课堂积累一定的生活材料。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之间经验的差异,鼓励学生与拥有不同经验和观点的同伴、教师和其他人开展交流、讨论和对话,分享经验和感受。”[6]
      课后,延伸实践活动要回归儿童的生活,反思生活的基础上端正自己的生活态度,改变自己的教学行为,提高生活的品质。
      综上所述,分解课标中的条目只是深度学习课程标准的活动之一。分解的目的是为了领会课标条目背后的理论支撑,积淀教师的理论储备。分解与综合是分解课标技术的两个层面,为的是寻找有效教学的源头活水。
      “让教与学植根于儿童的生活”只是修订版课程标准中的一条理念,我们还可以选取其他感兴趣的课标条目,选择自己喜欢的、有效的方式进行分解的实践。在分解中,增强执行课标的意识,寻找有效教学的途径与策略,丰富并改变我们的教学行为。分解的过程是我们拓展学习的过程,也是校本研修中教师专业成长的过程。
      参考文献:
      [1]崔允漷.有效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12.
      [2][美]理查德·阿兰兹.学会教学[M].丛立新,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16.
      [3]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6]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日]佐藤学.学校的挑战:创建学习共同体[M].钟启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75.
      (应美华,南京市栖霞区教学研究室,210028)

    推荐访问:植根 教与学 儿童 生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