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从认知角度看量词“枚”的语法化与复活_量词的语法功能

    时间:2019-04-30 03:27:4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枚”在汉语里是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近代汉语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使用范围狭窄,多用于书面语,但是近来又有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呈现“复活”的新现象。其语法化与复活的原因是量词“枚”和名词选择的认知理据、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和网络媒体的发展。
      关键词:量词 枚 语法化 复活
      量词丰富是汉藏语系的一大特色,特别是汉语中量词数量丰富,用法灵活。但量词并不是一个从一开始就独立存在的词类,绝大多数量词都是由其它词类语法化而来的,量词的语法化过程体现了语言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是语言向着经济性方向发展的一种体现。“枚”在汉语里是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了近代汉语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使用范围狭窄,多用于书面语,但是近来又有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呈现出“复活”状态。本文将通过量词“枚”的语法化过程,从认知语言学角度来探讨其历史演变和复活的原因,以期对量词“枚”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认识。
      一、量词“枚”的语法化过程
      (一)“枚”的历史演变
      “枚”在最初是普通名词。《说文·木部》:“枚,榦也。可爲杖。从木从攴。”《诗经·周南》:“伐其條枚。”其本义是“树干”,并非是今天所说的粗粗的树干,而是指细小的树枝。例如:
      (1)枝曰条,干曰枚。(《毛传》)
      (2)鲛馆如鸣杼,樵舟岂伐枚。(杜甫《雨》)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认知模式。隐喻的工作机制之一就是隐喻中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相似性可以是客观的相似,也可以是主观的相似(束定芳,2003)。“枚”的本义“树干”的特点是小而细长,从这一点出发,“枚”又引申出其他的义项,如“小木条、马鞭子”等,这些引申义都与它的本义所指称事物的形状特点具有相似性,都有[+细长状]的语义特征。例如:
      (3)引申为衔枚之枚,为枚数之枚。(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4)制彼裳衣,勿士行枚。(《诗·豳风·东山》)
      (5)左骖迫,还于东门中,以枚数阖。(《春秋左传》)
      也正是由于“枚”的这一特点,在上古时期,它又常常被用来作为计数工具和长度单位广泛使用,这时已经初具量词的特点了。例如:
      (6)枚卜功臣,惟吉之从。(《尚书·大禹谟》)
      (7)十分寸之一,谓之枚,部尊一枚,弓凿广四枚,凿上二枚,凿下四枚。(《考工记》)
      从汉代早期文献,特别是一些出土的汉代简帛中所反映的情况来看,这一时期的“枚”不仅是非常典型的量词,而且表现出了泛化的趋势,所计之物有动物、植物、器物、衣物、书籍等。例如:
      (8)躁者有馀病,即饮以消石一齐,出血,血如豆比五六枚。(《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9)请干将铸作名剑二枚。(《吴越春秋》)
      (10)雙,鸟一枚也。(《说文·隹部》)
      (11)面衣一枚,黄单绔一枚。(《居延新简》)
      (12)买狗四枚。(《居延汉简》)
      (13)车荐竹长者六枚,反苛三枚,车荐短竹三十枚。(《居延新简》)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枚”的量词用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可以广泛地用于事物和动物,也可以用于人,但用例不多,几乎成了一个使用范围最为宽泛的量词。例如:
      (14)有石碑一枚。(《洛阳伽蓝记》)
      (15)献,貂皮四百枚。(《魏志·陈留王纪》)
      (16)我棺中可著百张纸、笔两枚。(《魏书·昭成子孙传》)
      (17)仆有剑一枚。(《魏文帝·送剑书》)
      (18)妃手中先握枣十枚。(《真诰·运象篇》)
      (19)雨中有小儿八九枚,堕于庭前。(《述异记》卷下)
      (20)如此硬穷汉,村村一两枚。(王梵志诗《贫穷田舍汉》)
      随着汉语的发展,尤其是近代以后,“枚”在充当了一段宽泛的量词角色之后,其使用范围逐渐缩小,越来越多的用法被新的专用量词或“个”所取代。在现代汉语中,可以用“枚”来称量的事物的特点为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等。这说明,量词“枚”的本义所具有意义特征又显示出一定的回归倾向,因而使它的使用范围相应地缩小了。例如:
      (21)瑶琴一张,玉簪一枚,斑管一枝。(《西厢记》)
      (22)知道的第一个名人是李宁,1984年奥运会体操比赛上,他赢得六枚奖牌——三金二银一铜。(北大语料库CCL)
      (23)繁殖期内,绿头鸭每窝产卵7至16枚,由雌鸭伏孵。(北大语料库CCL)
      (24)一个成年人体内约含铁3克,相当于一枚小钉子的重量。(北大语料库CCL)
      (25)60年代中期,我国研制出第一枚运载火箭。(北大语料库CCL)
      由此可见,量词“枚”的形成是一个历时的过程。随着量词在语义功能上专指特性的日益增强,“枚”从名词转变为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经历了使用范围由逐步扩大到日渐缩小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专用量词。
      (二)量词“枚”和名词选择的认知理据
      汉语的量词作为标示名词空间性的一个语法范畴,不同的量词体现了名词不同的空间性,量词跟名词的选择有一定的认知理据。名词跟量词组合是一种双向选择关系,其中名词总是处于主导地位,它的存在决定了对量词的选择,但量词也不是完全被动的,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名词的选择(刘顺、刘雪芹,2010)。由“枚”从名词转变为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看出,量词“枚”主要是由名词演变而来的,其本义是“细小的树枝”,后来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的事物都以“枚”计量,这些事物都有[+体积小]、[+细长状]的语义特征,其间的意义联系是显而易见的。可见,量词的语法意义就是从名词意义引申而来的。在现代汉语中,这种名词和量词的双向选择性表现得较为明显。
      邵敬敏先生将名量词分为外形特征类、非外形特征类和附容处所类。外形特征类量词主要是凸显事物的外形特征,一般说来,具有与该类量词所指事物外形特征相似的事物名词才可以适用该量词。比如“枚”所指事物外形特征是“体积小”“细长状”,“奖牌、硬币、钉子、针”的外形特征跟“枚”的外形特征相似,它们能跟“枚”组合,而“面包、书、国旗”的外形特征跟“枚”的外形特征没有相似点,故而也不能跟“枚”组合。在这里,量词“枚”的作用是凸显名词所指的外形特征。   从上面的论述可以看出,名词和量词组合的认知理据是基于事物的相似性或相关性关系,人们用联想的方式建立起事物之间的联系,语言系统中名词跟量词的组合关系体现了现实世界中名词所指事物跟量词所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汉语的临摹性的表现。
      二、量词“枚”的复活
      (一)量词“枚”的复活现象
      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枚”多用于书面语,使用范围较为狭窄,限于修饰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的事物,不用于人、动物或者花草树木。但是近年来,我们在各种媒体中经常可见量词“枚”修饰人和其他事物的用例。例如:
      (26)正月初五顺产男孩一枚,母子平安。(准妈妈论坛,2012年2月7日)
      (27)立威廉,怎么看都是帅哥一枚吧,不过相比于明道、阮经天沸沸扬扬的绯闻,立威廉可称得上是绯闻绝缘体。(《新快报》 2010年3月1日)
      (28)一枚孕妇的自白书(新浪博客,2011年12月29日)
      (29)准妈妈一枚,迷死上万人!(开心网,2010年8月15日)
      (30)送你一枚童话(《羊城晚报》 2010年5月18日)
      (31)叶天伸出手,摸了摸下巴,随即露出一丝邪笑,“要不然奖励你香吻一枚好了。”(凤舞文学网,2011年7月4日)
      以上例句中,“枚”分别修饰“男孩、帅哥、准妈妈、童话、香吻”等人和事物,使用范围呈现出扩大的趋势。
      (二)量词“枚”复活的原因
      在汉语发展史中,量词“枚”可以广泛地用于事物和动物,也可以用于人,几乎成了一个使用范围最为宽泛的量词。量词“枚”在历史上是可以用来指人的,只是用例并不多见,使用频率较低,也没有成为“枚”的习惯用法。后来,由于“枚”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以至于现代汉语中已不见“枚”修饰人的用例。所以,量词“枚”修饰人的用法其实并不是新词语的产生,只是古词语用法的复活。另外,量词“枚”修饰的名词范围由具体名词扩大到抽象名词,其使用范围逐渐泛化,呈现出用法灵活多样的趋势。下面就量词“枚”的这一新现象做出原因分析。
      1.量词“枚”和名词选择的认知理据
      名词跟量词组合是一种双向选择关系,由“枚”从名词转变为量词的语法化过程可以看出,量词“枚”主要是由名词演变而来的,其本义是“细小的树枝”,后来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的事物都以“枚”计量,由此,“枚”所修饰的事物都有[+体积小]、[+细长状]的语义特征,而近来量词“枚”用来修饰人的用例也印证了这一认知理据。“人”有[+生命]、[+细长状]的语义特征,“帅哥一枚、一枚孕妇、男孩一枚”中量词“枚”修饰具有[+细长状]语义特征的名词“帅哥、孕妇、男孩”,这些名词的外形特征跟“枚”的外形特征具有相似性,符合名词跟量词组合的双向选择关系。
      2.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
      语言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表现在语言结构自身具有内部调整的能力。这种内部调整主要表现在:利用原有元素实现新的功能;利用原有结构规范新的结构形式;利用结构位置变化所导致的功能悬空来发展新的功能,即通过语言内部词汇借用、结构类推以及语言成分功能的重新分析等来完成新增成分的“合法化”。借用、类推及重新分析的本质是相同的,均使用语言自身具有的语言单位或结构形式来实现新的功能。而这一过程就是某一结构及语言单位的语法化过程。认知因素对语言演变的影响很大,但是语言自身的内部调整能力却不容忽视,这也是语言发展变化的内在原因。无论是认知因素还是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都是语法化的具体表象。(安丰存,2009)
      在量词的演变过程中,不同的名词使用不同的量词完全是认知因素导致的,但一般选择同范畴内部的词语来充当量词,而不可能重新创造量词。也就是该量词的选用必须利用语言自身已有的并且符合认知习惯的元素。在现代汉语量词系统中,“枚”作为量词已经存在,多用于书面语,用来修饰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的事物,使用范围狭小,尤其是不用于修饰人。近来出现“帅哥一枚、一枚孕妇、男孩一枚”等数量短语,舍弃“个”“名”“位”等修饰人的量词,而重新使用“枚”修饰人,让人耳目一新,且略带几分可爱、亲切的形象色彩,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追新求异的心理。表示人的名词选择汉语量词系统中已有的量词“枚”来充当量词,而没有创造新的量词来修饰人,这是用量词“枚”修饰人的用法复活。另外,量词“枚”修饰的名词范围由具体名词扩大到抽象名词,其使用范围逐渐泛化,呈现出用法灵活多样的趋势。这些都体现了语言结构的自我调整能力,这种能力是语言经济性原则的一种体现。
      3.网络这一新媒体提供了平台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网络这一新媒体为消息传播和言论发表提供了快捷和自由的平台,有些网络新词新语通过人们的热捧成为时下的流行语,甚至还成为常用的格式词语并固化到现代汉语中。因此,网络这一新媒体为量词“枚”提供了复活和泛化的平台,量词“枚”的使用范围由狭小地修饰体积小或者形体细长的事物,扩大到修饰人和抽象事物,其使用范围大大的扩展了。这一用法最初可能出现在各种网络论坛,成为网友之间的交流用语,如“觅若干枚帅哥共同烧烤!”(某高校BBS论坛)“谁送了这枚香吻?”(天涯论坛),而后开始向电视、电影等平面媒体和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蔓延。
      三、结语
      从量词“枚”的语法化过程中可以看出,“枚”在汉语里是古今通用的量词,它产生于汉代,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到了近代汉语中呈现出一种萎缩的趋势。在现代汉语中,量词“枚”使用范围狭窄,多用于书面语,但是近年来又有使用范围逐渐扩大的趋势,呈现“复活”的新现象。其语法化与复活的原因是量词“枚”和名词选择的认知理据、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和网络这一新媒体提供了平台。从现有调查语料来看,量词“枚”用来修饰人和抽象名词的用法还仅限于各大网络、论坛和书面媒体中,口语中还鲜见这一用法。“枚”的这一用法是否能在现代汉语中固化并扩散到口语中,其使用范围是否会继续泛化,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刘顺,刘雪芹.汉语名词和量词组合的认知研究[J].南京师范大
      学文学院学报,2010,(2).
      [2]安丰存.从量词的语法化过程看语言结构的内部调整[J].汉语学
      习,2009,(4).
      [3]邵敬敏.量词的语义分析及与名词的双向选择[J].中国语文,1993,
      (3).
      [4]束定芳.隐喻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5]游顺钊.从认知的角度探讨上古汉语名量词的起源[J].中国语文,
      1988,(5) .
      [6]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7]陈绂.汉语物量词的由来及其应用原则[J].语言文字应用,1998,
      (6).
      (吴文婷 南京体育学院体育新闻教研室 210014)

    推荐访问:量词 角度看 认知 化与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