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前赤壁赋中苏轼人生的两个层面

    时间:2019-04-25 03:32:1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内容摘要: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苏轼《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喻象与内涵包含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境界”的道家思想,也包含了明月“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的佛家文化。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并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
      关键词:《前赤壁赋》;明月意象;内涵
      苏轼是一代文化名人,他的诗歌和散文分别代表了他在这两个领域中的独特成就。特别是他的散文,秉承了中国文化人旷达乐观的情怀,体现了“物我合一,天人合一”的超然,人教版必修二中所选的《前赤壁赋》就是杰出代表。
      《前赤壁赋》是“乌台诗案”的产物。贬黄期间的苏轼精神世界经历了一个“追求——痛苦——超越——旷达”的过程。贬黄期间他人生如梦的苦恼只有通过“一樽还酹江月”来排解。经过了“大江东去浪”般的时光淘洗,终于达到了“客喜而笑”的境界,实现了思想境界的飞跃。这一飞跃的载体,就是贬黄期间的诗文中反复吟咏的“明月”。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月出》写到:“月出皎兮,佼人僚兮。”从此,这轮明月便照彻了古今文坛,浓如暮色的“明月情结”盘亘在了文人心头,流淌于他们的血液中。月,高悬穹宇,那么的洁亮,又是那么遥不可及;那么洁美,令人遐思无限。那么含蓄又意蕴无穷……圣洁而不可亵渎的明月,传达着文人们的许多审美经验:“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思乡愁;“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是孤独苦;“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心静宁远的人生超脱;“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超越个人情思的宽广胸怀。这是传统文化中的明月。
      撇开其他诗文不谈,笔者只探究《前赤壁赋》中的明月的内涵。
      从表象上看,《前赤壁赋》中,作者以明月为意象,借明月设意境,托明月表主旨。又以明月串全文,起到了起承转合的作用。但从苏轼思想情感的变化上来体察,旷达乐观绝不是阵痛后的顿悟,应是痛苦又漫长的“参月”、“悟月”后的沉淀。
      在“壬戌之秋”与“既望”这两个突出的时间点上,月为人而出。“如泣如诉,如怨如慕”的心声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悲叹;“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理想“知不可乎骤得”。如何解脱?当“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人因月而思。“逝者如斯,而未尝往”,“盈虚如彼,卒莫消长”,“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物各有主,虽一毫而莫取”,唯“清风”“明月”“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明白了这一道理后“客喜而笑”。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过程,就是人生境界升华的过程,他完成了一次从凡人到超人的转变。因此,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明月的启迪。那么我们就有必要探究苏轼在思月观象中所悟获的明月内涵。
      道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首先,月神女娲、嫦娥表现了古人对月亮的崇拜。女娲、嫦娥个性平和,具有温柔而坚韧、聪明而善思、热情又乐观等女性特质,因而闪现着母性的光辉,能给人亲近、依恋和同情。月神的传说反映了寻找母亲温暖怀抱的文化主题。现实世界是难以把握的,不光痛苦,还充满着血腥的斗争!而明月却是宁静的,安详的,永恒而和平!像母亲温暖的怀抱,能安抚不堪重负的疲惫灵魂!
      其次,中国文化中很早就出现了对永生的追求。《山海经》中记载许多巫医皆有不死之药,服之可得永生。楚文化中,不死药与月亮联系在一起:只要获得不死药,就能与月亮一样永生不死。嫦娥窃取不死药而奔月的神话,暗示了一种追求不死的生命精神。月中桂树创口会随时自动愈合,月中冰蟾能复活都是不死的隐喻。故月亮也能掌握人的生死,既可赐予人不死,也能创造新的生命。这种执着的愿望主要见于道家,由此也开启了中国两千年的炼丹史。另外,月亮的盈亏晦明循环,也影响了道家哲学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与宁静神秘的智慧品格的追求。老子说:“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道家思想将自然现象提升到一种人生智慧。杯满则溢、月盈则亏的道理已深入人心。阴阳鱼太极图就是明显的体现,这对形成时空合一的宇宙观和文化稳定性具有深远的影响。
      这样,月亮作为一种永恒存在的神秘象征,又成为士大夫逃离现实的人格化身与一种飘逸的风范。当士大夫历经宦海波澜,顿悟人生禅机之后,便一头扎进那澄透晶莹的月光世界里去了。
      因而明月就代表了安详、永恒、和平的母亲温暖的怀抱,代表了生生不息的生命境界。
      《前赤壁赋》中道家思想有很显著的体现。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羽化”是道家语,道家称飞升遐举为羽化。“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这种变与不变的观点,是受了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相对主义哲学观点的影响。“举匏樽而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心中明月是安详、永恒、和平的,生生不息的,他把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寄托在酒中,和明月交谈,回归生命至情至美的本真,指向了道家生命的哲学!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内涵:
      佛家文化中明月的意象意蕴十分丰富,其中独具代表性的意蕴主要是喻指自性的圆满空净。《佛说月喻经》曰:“皎月圆,行于虚空,清净无碍。”同时,《华严经》中宣扬了法界缘起,理事无碍,圆融自在,认为宇宙间的各类关系都是圆融相通的。
      苏轼散文《前赤壁赋》中,佛家思想有鲜明的体现。佛教常以水流的流转不息、易逝难追喻指人生的无常。佛教水意象突出的是时间观,讲的是人对生死如何超脱的道理。“逝者如斯,而未尝往”就是这一思想的反映。“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认识,“羽化而登仙”的心境,正是佛家“容而化之”的观照。
      禅宗的顿悟理论认为:成就佛道,不需对外界事物进行分析,也不需经验积累,只凭感性直观在瞬间把握事物的本质。苏轼就是借助于此去追逐一种超脱旷达的精神境界。
      道、佛中这些对明月的认识,深刻的影响了苏轼。正是由于有了对明月这一物象意蕴的深刻理解,他才参悟到了自己的处世哲学,得以自疗伤痛。散文《前赤壁赋》就借助明月反映了他的世界观。苏轼从思“月象”到“客喜而笑”的这一过程中,完成了灵魂的升华,完成了一次精神世界的转变。因此,这一次认识的飞跃得力于对明月内涵的解悟。
      苏轼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融会贯通儒、释、道三家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人生境界。治国济世的儒家思想,引导他热爱生活和人生,让他以理性的现实的态度来对待人生。道家的无为,特别是庄子的齐物论,又使他淡泊名利,在逆境中显得从容自如,让他冲破正统儒学伦理的束缚,追求精神的自由,回归自然,超世脱俗。佛家的圆满空净,则启迪他走向圆融和通达,消解了悲剧意识。儒、道、佛精神成了苏轼安身立命的精神柱石:以儒为主,兼以道、佛为辅。即以儒家思想作处世之具,以道家思想作修身之术,以佛家思想作安身之法。
      天人合一的超然,旷达乐观的情怀,是《前赤壁赋》的主旨,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说:“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文章者,殆未之有也。”苏轼以其高尚伟大之人格,创作出了高尚伟大之文章。他赋一江月韵,化千千心结,将明月的意象化成了集体意识的文化积淀,永远亮在了华夏儿女的心田。
      
      蒋发科,教师,现居甘肃临洮。

    推荐访问:苏轼 明月 赤壁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