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认同感的建立与双向沟通的实现:自我认同感有几种状态

    时间:2019-04-23 03:27:3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能否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双向沟通机制,是保证其工作时效性的一个关键环节。而认同感的建立则是这一沟通机制的必要前提,同时,构建认同感也对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建设、对辅导员个人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认同感; 双向沟通; 高校辅导员队伍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2-0108-03
      目前,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问题一直是学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认为,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而阻碍有效沟通实现的最重要一点,就是在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由于种种原因,缺乏基本的认同感,导致彼此缺乏信任,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对于大学生认同感的研究,国内教育工作者虽然刚刚起步,但已经有了初步的探索,并逐渐引起国内同行的关注。多数学者是以各自不同的角度界定了认同感的概念,即在认同感前面加上一个限定语,例如政治认同感、个人认同感、集体认同感、社会认同感、民族认同感等等。因此,本文首先要对认同感在概念上做一界定。
      一、认同感与双向沟通概念及其怀疑
      认同感属于心理学概念,据考察,是弗洛伊德最早提出了“认同”(Identity或Identification)一词。在他看来,认同是人与他人、群体或模仿人物在感情上、心理上趋同的过程,一般认为,它是个体与他人有情感联系的最早表现形式。那么认同感即由认同这一心理过程而产生的心理感受与心理映像。
      认同感可以产生于不同认同对象与认同主体之间,本文所谈的认同感是指在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建立起来的,在双方心里针对对方的种种表现表示接受、认可甚至模仿,并由此产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信仰等心理反映的总和,亦即个体对于置身于其中的人际环境、社会环境等方方面面产生的正相关的认知观念。其表现在:认同教师的身份、学识、人格,认同所在学校环境,认同大学生活,认同集体的核心价值观、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等。并由此及彼,影响其对社会、政治制度、国家等认同感的形成。可见,本文所谈的认同感,已经大大超出了弗洛伊德对于认同在心理过程中的最初设定,包含了由此原点产生的信仰、行为。
      所谓“双向沟通”是指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建立起来的交流机制,即属于人际沟通范畴。借用社会心理学的概念,人际沟通就是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过程,即人与人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和情感互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辅导员与大学生既是沟通过程的主体,同时也是沟通过程的客体。因此,沟通是双向的,互动的过程。由于师生之间认同感的实现,从而打通了大学生与辅导员之间心理上的阻隔,使双方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的沟通与交流保持畅通,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从传统式的灌输式说服教育,向构建认同感的沟通式教育方式转变,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在现实工作中,由于忽视彼此认同感的建立,或者对于这种理念存在怀疑,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保守地看做是知识型教育,或者是行政型教育,多数存在崇尚命令式、高压式工作方法的倾向,造成师生之间沟通不畅,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一系列不良后果。
      二、沟通不畅的表像与后果
      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由于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认同感的缺乏而导致的沟通不畅问题,较为普遍。经过研究与分析,其具体表现以及可能出现的后果集中表述为以下几点:
      首先,辅导员对学生实施的正向影响的实现,同时避免负向影响的强化,必需师生之间的信任与理解。应该说,大部分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不存在绝对不通畅的问题,只是在某方面或者少数情形沟通不畅的问题才会经常出现。例如在辅导员对学生的情况不十分熟悉,或者辅导员的工作出现盲区等情况下,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无法从对方立场看待问题,对待同一问题无法取得认同与谅解,导致大学生对辅导员认同感缺乏,造成辅导员不理解大学生,大学生更少会主动去理解老师等相互抵触的情况发生。而当辅导员中个别人由于自身原因或工作原因出现工作失误,或者在生活等方面发生不利的事件,由于彼此间的不理解、不信任,在学生中间产生的负效应影响反而会强化。这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实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难度。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个师生双向作用的过程,学生自觉反馈信息环节的改善需要师生认同感的建立与支持。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看到辅导员直接找学生谈话的场景。但是我们知道,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该是一个双向沟通的工作,是一个师生双方自觉自愿的过程。因为在这一工作过程中,学生方面自觉的信息反馈环节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在辅导员与学生谈话以后缺少学生的反馈信息环节,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能无疑会大大缩水。如果缺少学生的反馈信息环节,辅导员即使想通过自己努力工作,加大主动沟通的力度,从而对这一环节进行补救,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涉及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同时由于存在认识的差异等原因,在学生心目中并不一定会认同辅导员对于工作付出的努力,使学生一方反馈环节改善的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得到部分反馈信息,其真实性也将受到质疑,这种补救很难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最后,为预防大学生中出现厌学、消极对待大学生活,甚至极端事件的发生,应及时、有效地解决大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在每一届大学生中,都会有相当数量的同学不同程度地遇到一些问题的困扰,例如经济贫困、对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等,或者在人际交往方面处理不当,产生孤独感和空虚感。据调查,目前我国平均每所高校都有近20%的学生存在心理障碍问题。由于学生个体性格差异等多方面原因,一般情况下,这类学生是不太愿意向他人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尤其对辅导员、老师等从事学生工作人员,受传统观念中师生之间存在等级差异认识的影响,更主要的由于认同感的缺乏而导致师生之间信任感缺失,他们很难会主动向辅导员开口倾诉自己的困惑。如果再有前面各种不利情况发生在这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学生身上,又得不到辅导员及时的疏导与帮助,这类学生在工作中问题较为突出。一般表现为不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或者与同学或者老师关系紧张,厌倦大学生活,甚至导致极端事件的发生,这方面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   三、认同感的建立与双向沟通的实现
      综合上面的论述可得,认同感的建立是一个双向的过程。而要建立师生之间的认同感,从辅导员方面应该主动承担起实现双向沟通的主要责任。作为辅导员能够自觉认识并履行这种责任,完善专业化机制是最直接的保障。首先,建立严格的辅导员准入机制。严格来说,对于辅导员的选用应该建立一套科学的考核程序,对辅导员的各方面素质进行考察和审核,严把 “入口关”。其次,完善辅导员培训机制。对新加入辅导员队伍人员进行岗前专业培训,这种培训应加入心理培训内容。对已经加入辅导员队伍的人员定期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应加大学生反馈信息的比重,重视来自学生的信息与评价;第三,建立严格的进入与辞退机制,对于学生评价没有达到标准的辅导员,应给予辞退处理;最后,为保证上述机制的正常运行,应建立一支独立的、动态的评审专家库,对以上进入机制、辞退机制监督并实施。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以上机制,从而保证辅导员队伍的质量,这是构建师生之间认同感的重要前提。
      有机制作为基础,尤为重要的是,需要构建一种辅导员文化,将对辅导员工作的敬业精神纳入其中。当师生之间由于认同感危机出现沟通不畅的情况,辅导员应自觉下功夫钻研新时期大学生在家庭地位、社会关系、经济条件、思想动态、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对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认知,才能从根本上认同当代大学生的所知、所感、所为,才能在自己心目中逐步建立起对当代大学生的认同感。从大学生方面来看,应该清楚辅导员的工作并非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为使同学们顺利度过大学生活,成功走向社会的监督人与领路人。大学生可以对辅导员的工作方法、个别事件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帮助辅导员做好学生工作,绝不能将学生工作本身看做是自己身上的枷锁,甚至有破坏学生工作的言论和行为,从而逐步构建起对于辅导员及其工作的认同感。尽管,这种认同感是属于较为狭隘范畴。
      可见,大学生认同感的建立是一个双向的心理认知及心理趋同的过程。一旦这种认同感建立起来,距离畅通的双向沟通的实现就近在咫尺了。诚然,大学生认同感的建立,也不一定立刻就会带来双向沟通的实现,这其中还存在复杂的心理过程。但是,如果缺少这种认同感,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就不可能实现,可以说,前者是后者的必要不充分条件。
      四、认同感的建立与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思考
      本文前面提到了狭隘范畴的认同感,即指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学生工作的认同感的建立。事实上,由于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的承担人或者叫管理者,那么,大学生的认同感同样包涵其对于辅导员自身的认同。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交往密切,其个人素质对大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及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健康人格的塑造等均发挥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实中,正是由于许多辅导员自身出现许多问题,影响了大学生对于辅导员及其学生工作认同感的建立。因此,作为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的一部分,辅导员自身的素质与大学生认同感的建立息息相关。因此,本文认为,除了从客观方面保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以外,更主要的是应该在辅导员自身的视角努力,从提升辅导员的公共意识、专业知识、人文素养等三方面强化自身素质,强化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水平。
      首先,在公共意识的培养方面。现实中,多种社会思潮并存,而尤以物质主义、个人至上等思想甚嚣尘上,导致社会浮躁、诚信缺失、公共意识缺失,必然在大学生中间产生消极影响。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意识形成的引导者,辅导员必须具备成熟而坚定的公共意识,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形成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促进学生对辅导员认同感的建立。其次,在辅导员的专业知识方面。作为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应具有崇高的职业信念,强烈的事业心与责任感,热爱辅导员工作、热爱并尊重教育对象。积极探索新时期大学生学习、生活特点,钻研大学生思想、心理、价值观念等规律,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情况,及时发现问题,促进学生健康发展。要做到这些,过硬的专业知识是必要的前提条件。一个合格的辅导员,必须具备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规律、哲学、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等基础知识,同时最好能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将有助于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水平的提升。专业知识的精深程度也是影响学生对辅导员认同感构建的基本条件之一。第三,在人文素养方面。人文素养是一个较为宽泛的范畴,它是指在掌握人文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而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人的内在品质。在这里即是指在掌握以上专业知识基础上所表现出来辅导员的内在品质。它应该包涵辅导员对中国传统文化、社会伦理、人际关系等人文内涵有较为准确、理性的认知,并能够在日常工作中表现出合理行为,主要包括实现与同事、学生实现积极、有效的沟通,合理定位师生关系以及善于协调大学生之间关系。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工作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在执行工作决策过程中会更关注大学生方面的感受,因为辅导员们很清楚,他们工作对象是具体的、活生生的大学生群体,而不是毫无感情的物。这样的工作原则无疑会得到学生的认同与支持,必然会促进形成一种融洽、和谐、相互信赖的师生关系,从而师生之间的双向沟通也将会是非常自然的事了。
      总之,做到了以上几点,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牢固而深刻的认同感就会易于建立,很好的实现双向沟通,提高高校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从而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 车文博.弗洛伊德主义原理选辑[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 1988:375.
      [2] [美]Jerry M.Burger.人格心理学[M].陈会昌译.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张岱年.文化与哲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4] 邓治文,卿定文.大学生的社会认同状况研究——以某高校为例 [J].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20-123.
      [5] 张杰.高校“80后”辅导员的价值取向及其引导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5):12-122.
      [6] 李慈敏,李汉邦.美国“大学生认同感调查”及其启示[J].中国高等教育,2008(20):59-61.
      [7] 刘 洋.公民文化的构建与俄罗斯政治发展[J].西伯利亚研究,2010(2):42-44.
      [责任编辑:张俊华]

    推荐访问:双向 认同感 沟通 建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