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日月能藏白马牙_《日月》:被再次确证的汉藏会心之缘

    时间:2019-04-17 03:14: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索南次仁到尹长生再回归索南次仁,《日月》无意中成为汉藏文化会心之缘的再次确证。  六岁的索南次仁在尹莲的带引下,离开藏域高原修行的甘丹寺。启程的当天,堪布罗布“为他们诵经,打卦。得出的卦象吉祥” 。也就在此刻,索南次仁第一次目睹日月同辉的天空异象,“日的明烈、变动和月的幽定、恒静”,一切都预示着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离开;三十一年后的“尹长生”,在夜间“凝望着大昭寺,默念六字真言,五体投地拜下去”,他曾在商海叱咤风云,历经世间如太阳般炽热的荣华富贵,如今,在沉静的月色见证下,他一次次地匍匐跪地,只为一步步找回曾经的自己——索南次仁。安意如新作《日月》讲述的正是这样一个“离去—归来”的故事。
      无论是在英雄史诗的叙写渲染中,还是在社会现实的反思建构里,“离去—归来”的小说叙事模式屡见不鲜,放逐的苦难如同陀思妥耶夫斯基所倡导的正教逻辑一样,是主人公灵魂解脱与飞升必不可少的阶梯,只有在地狱(苦难)中忍从,才能走向天堂,而索南次仁——尹长生的身份追寻,是修行人的世间游历,也是“九九八十一难”的证见求经之旅。
      《日月》讲述的“离去—归来”的故事,同样亦可视为一次新的“西藏书写”。 映照全书的藏文化背景、主人公藏族身份的设置和经历等等,都不难让人想起六世达赖仓央嘉措。作者也不讳言人物间的相似性,“尹长生的故事,可以看做是仓央嘉措的现代版”,“把仓央嘉措写入故事,塑造了长生这个角色,希望能够更全面地诠释‘仓央嘉措’这个符号所蕴含的精神意义和价值”。那么,这个新的“西藏书写”中的“仓央嘉措”特别之处何在?
      在作者看来,仓央嘉措即是世人众相,“他的境遇和状况,他的痛苦,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呈现,只是方法和形式不同。”《日月》中的“仓央嘉措”虽也是在女性的引渡下,自觉地选择放弃修行,但这个女性投射给索南次仁的“诱惑”更多的是这个幼年被弃的孩童所渴求的母性而非爱情的期盼。本来熟悉而又平静的现世生活虽温暖而又自足,但已留不住这六岁孩子的心,即便将要面对的是不可测的未来,索南次仁依旧坚定地从与世无争的“出世”高原,来到喧嚣繁华的“入世”都市,变身为尹长生。倘若略去“仓央嘉措”这一符号,索南次仁——尹长生的故事也是芸芸众生生活情态的一个缩影。一切历史都是精神史,曾经的历史人物仓央嘉措之所以能被人们反复讲述,不仅是人物故事自身的传奇,更在于传奇背后隐匿的精神与世人生活诉求的契合。唯其如此,仓央嘉措才会“此行莫恨天涯远,咫尺理塘归去来”,索南次仁如是,而芸芸众生怕亦如是。
      我更感兴趣的是,或许小说无意中触及汉藏文化的互证、交融,它使《日月》有了一个可能的高度。作者把藏文化比喻成沉静的“月”,汉文化为热烈的“日”,只有日月会心,方能成就“明”。 藏人的身份的索南次仁,历经汉文化的洗礼,在“爱情的纠葛”“商战的暗涌”“友情的更迭”“亲情的近疏”中几经兜转,最终寻到人生的方向:“日月为明,容光必照”。这让我想起一部蒙尘之书——《认知与会心》,在近年泛滥成灾的藏文化读物出版的热潮中,很少有人注意到它的存在。早在二十年前,它的作者俞晴女士以深厚的哲学功底和独具的文化造诣,依个人之力完成了对汉藏文化象征的对照释读。
      正如《认知与会心》所指出的那样:“藏疑可以引汉作注,汉疑可由藏作解。”《日月》里的尹长生正因为有藏文化的底色,所以他在汉文化中的特立独行也就有了恰当的解释,他的超脱也不再是励志文学的个性渲染,而是浸润了两种文化的异质共存。《认知与会心》称仓央嘉措之“情”是藏系心智的最高层次“元语言”,他的被发现是“汉藏会心之缘最美的事例”。《日月》中的索南次仁对汉文化的渴求与认知,踏出故土,寻求他法,“证得惊人而无边无际的自由是可以在现世做到的”。
      从索南次仁到尹长生再回归索南次仁,《日月》无意中成为汉藏文化会心之缘的再次确证。

    推荐访问:确证 会心 日月 之缘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