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十六大以来党的文化发展战略述要】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答案

    时间:2019-04-15 03:18:4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兴国”战略等是十六大以来中国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是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也是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的自觉把握。追踪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路径,总结文化建设创新和经验,对于推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意义重大。
      关键词:十六大;文化建设;文化自觉;文化体制改革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面对国内改革发展稳定所要解决的矛盾和问题,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不仅提出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新概念、新思想,而且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确立了文化体制改革在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整体布局中的重要战略地位,体现了当代中国的文化自觉。追踪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的路径,总结文化建设创新和经验,对于推动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全面实施文化强国战略意义重大。
      一、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路径追踪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新要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我国文化建设在思想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两方面都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追踪十六大以来的文化建设路径和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发展脉络,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复杂性,有利于进一步凝聚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共识,有利于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施文化强国战略。
      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胜利召开,确立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把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2003年6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召开。会议从多个侧面阐述了搞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的基本要求。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把文化体制改革纳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任务。
      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中央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命题。
      2005年8月,国务院出台《国务院关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的若干决定》。《决定》对于非公有资本进入文化产业有很强的导向性,有利于非公有制文化企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005年10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则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明确提出了要形成“两个格局”,即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和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场格局等目标。
      2005年11月,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要求创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和机制,动员全社会力量支持农村文化建设。2005年底,中央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成为我们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要纲领性文件。
      2006年9月,中央印发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加强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方向。
      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讨论通过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2007年9月,中央文明办、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作出《关于表彰全国道德模范的决定》,并评出第一届全国道德模范。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强调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提出了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目标要求。
      2009年7月,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由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标志着文化产业已经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2009年8月,中央召开全国文化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文化改革的目标任务、时间进度和责任主体,形成了文化体制改革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2010年4月,中共中央转发了《中央宣传部关于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意见》,《意见》比较系统地回顾了十六大以来文化体制改革的工作进展、主要成效和主要经验,指出了2012年前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2010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一次集体学习。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建设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已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生产和传播方式,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全面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在集中全党智慧的基础上,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这份时间表和路线图勾画出我国文化建设发展战略,突出了我们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高度重视,这与党中央对于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以及对文化建设自身规律把握上的自觉是分不开的。新世纪的文化建设之路,昭示着中国共产党在文化认识上的成熟与提升。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自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史和现实表明,一个民族的觉醒,首先是文化上的觉醒;一个政党的力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自觉。可以说,是否具有高度的文化自觉,不仅关系到文化自身的振兴和繁荣,而且决定着一个民族、一个政党的前途命运。[1]自十六大以来,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既是世界局势和时代发展赋予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意识的高度自觉和对文化作用和地位的清醒认识,反映了执政党的高度文化自觉。
      (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自觉把握
      其一,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经过三十多年的探索,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逐渐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到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提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再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格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一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党的十六大提出20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2]加强文化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任务。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其二,文化建设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深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我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在现阶段,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特别是随着综合国力的显著增强,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进入了文化消费的快速增长期,文化已经成为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这种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对于其基本文化权益的日益重视上,也体现在对于社会更好地满足其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文化需求的期待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手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体现。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我国经济发展的落后状况,指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3](P116)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当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旺盛与我国文化发展的相对滞后性的矛盾日益暴露出来的时候,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对文化建设提出新要求新任务的时候,我们党进一步提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4](P16)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更多地应该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对文化自身发展规律的自觉把握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文化活动同经济活动、政治活动的相互交织和相互作用,构成人类社会运动和发展的主要内涵。[5]当今世界,文化不仅是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理念、精神、价值、理想的重要支撑,而且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生产力已经成为新世纪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一个民族,只有文化体现出比物质和资本更强大的力量,才能造就更大的文明进步;一个国家,只有经济发展体现出文化的品格,才能进入更高的发展阶段。”[4](P12)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文化的认识存在很多误区,在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过于强调文化的社会效益和意识形态功能,忽略了文化的经济功能,文化体制不顺、文化市场不健全、文化生产力严重落后,阻碍了文化建设的发展和进步。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对文化的认识逐渐深入,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和把握逐渐清晰,一系列新思想新观念助推了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强国战略顺利实施。这些新思想新观念主要包括:
      其一,在如何理解文化的地位和作用上的重大突破。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和发展,伴随着世界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文化既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目标;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民生幸福的关键内容;既直接贡献于经济增长,又对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发挥着重要作用。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4](P14)
      其二,对文化自身性质和功能的认识上的重大突破。十六大以来,我们党从文化体制改革的需要出发,对文化性质重新思考,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对于文化事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必须大力扶植,努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而对于文化产业要推向市场,让经营性文化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这一区分将文化产品从单一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解放出来,兼具意识形态属性与商品经济属性,兼具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关涉精神纽带与民生福祉。这种对文化认识上的重大理论创新,直接推动了文化发展实践上的重大发展。
      其三,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让文化产品走向市场探索上的重大突破。长期以来,人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看法,认为文化事关意识形态安全,担心文化进入市场后,会改变社会主义文化性质,弱化党对文化的领导,引起思想的混乱。因此造成原有文化体制与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的要求越来越不适应。在把文化作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区分以后,文化体制改革找到突破口,把推动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作为中心环节,着力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4](P39)   (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对复杂的国际局势的自觉把握
      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对当今世界局势和发展趋势的清醒认识和把握。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今时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就能够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充分表明,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创造精神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
      其一,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需要。文化强国不仅体现在国家建设的总体布局中,更是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要素,只有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适应的文化实力,才能积极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我国改革开放的辉煌成就,向世界传播我国祈盼和平发展、建设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望,更好地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发展做出贡献。因此,加强文化建设,对内可以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全面增强我国综合国力;对外可以增强国家亲和力和影响力,是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之举。
      其二,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需要。由于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中西方的文化交锋异常激烈和频繁,文化已成为一种战略资源和战略武器,意识形态的竞争与较量从来没有“终结”,维护我国文化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如果我们不能形成自己的文化优势,就无法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高扬社会主义文化理想,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捍卫国家文化主权。
      其三,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国际竞争力的需要。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仅是思想精神意义上的文化强国,而且也是经济社会意义上的文化强国。当今时代,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综合国力竞争,越来越凸显文化的地位和作用,即使是经济领域的较量也隐含着日益突出的文化因素。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把提高文化软实力作为重要发展战略。加入WTO以后,我们的文化市场也要全面开放,当经济领域的中石化、中国移动向世界五百强挺进时,我们的文化企业却拿不出一个名扬世界的品牌代表;当美国利用中国的花木兰故事拍成电影成功占领中国市场时,中国的创意产业几乎为零。全国500多家出版社的收入总和,不及德国贝塔斯曼集团一家的年收入。文化交流中的逆差,国际竞争中的劣势,影响的绝不只是市场份额的大小、产业较量的成败,更关乎意识形态主动权的得失、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1]
      我们党是用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武装的、具有高度理论自觉的政党,同时也是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政党。一方面,我们党站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文化在历史进步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把握文化发展的规律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把文化作为人民群众的根本需求、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另一方面,我们党站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中,从增强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高度,深刻认识和把握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类文明发展的独特价值。
      三、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理论创新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已见成效,文化体制改革突破前行,面对机遇与挑战我们收获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形成了一系列规律性认识,正是这些理论的创新推动着文化建设实践的前行,中国特色文化发展之路正在形成。
      (一)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党的十六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战略思路。先进文化是健康的科学的向上的,是代表未来发展方向、推动社会前进的文化,对于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对于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党的指导思想确立下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一——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4](P12)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二)建设和谐文化
      和谐文化建设最早是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2006年召开的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的第五部分是“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谐文化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大力弘扬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伦理价值观念,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社会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精神支撑。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党的十七大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战略部署。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对中华文化的自信心推动文化自强。十七届六中全会在总结我们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文化改革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从战略上对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行研究部署,提出了新形势下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文化强国战略正在实施。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建设先进文化、和谐文化,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关键任务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摆在首位、贯彻始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4](P20
      21)
      (五)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部署“文化兴国”战略
      党的十六大做出重要战略部署:“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2]五年之后,党的十七大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高度,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6]把文化区分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强调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两手抓、都要硬,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文化建设认识上的一个重大突破,文化发展实践上的一个重大创新。它首次以文化的双重属性,确定了发展的双重任务,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逐步完善,“两手抓、两加强”的文化发展格局逐步形成。
      总之,自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核心的党中央科学分析了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准确把握了人民群众对文化发展的新期待,全面深入地回答了以什么样的视角认识文化、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文化、以什么样的思路发展文化等一系列事关我国当代和未来文化发展的重大命题,开创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之路。

    推荐访问:发展战略 文化 十六大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