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文本细读的方法 [细读文本]

    时间:2019-04-07 03:23: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文本细读”已经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重视。本文结合教学实例,浅谈了对文本细读的思考与理解。  【关键字】细读文本 读者 教者 文本价值观 学生
      前段时间读了窦桂梅老师的《我这样细读文本》一文,对于窦老师在文字之间流露出来的观点感受很深。窦老师在文中写道:教材好比一个需要你诊断的人,当然不一定是病人。对教材把握的准确程度,之于语文老师,好比“望、闻、问、切”之于一名医生。对一个专业的语文老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语文老师们都应当问问自己,你能静下心来,什么现代手段的也不凭借,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你究竟是如医生凭借医疗器械一般,靠着上网查阅,复制粘贴的方式寻找答案,还是能够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今天一切都那么现代化,上网查阅,教材解析、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课件,稍加改动皆可以为我所用。现代网络技术的先进,使得我们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还有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了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这就引出了文本细读。
      由此可见文本细读具有很大的意义。我们常常惊叹于大师们在课堂上的精彩演绎,实际上,一节课教学效果好,不是老师一时的灵感。俗话说:“教要成功,备要当先。”可见,备课是上好课的关键。我们教师需要“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细心与耐心,而我们缺少的恰恰就是这份耐心与细心。对于文本的细读我也有自己的感受:
      一、以读者的角度展开阅读和理解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拿到一篇课文,我们就应该把它作为一种文学作品,从一名读者的角度去反复阅读欣赏,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的作者认真对话,从中体悟到教材本原的一种东西,用以指导教学。高屋建瓴,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阅读教学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状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然而,现实中却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许多教师仅把文章粗读一遍,即翻开教参,或打开电脑,捧起了别人对教材的理解和设计,这看似减轻了教师的负担,实质是牺牲了教师对文本的独特体验,牺牲了教师独立解读教材的锻炼机会。
      如《丑小鸭》的教学设计。长期以来,教参上的解读一直停留在“身处逆境的人,只要不屈不饶,敢于拼搏,就一定会改变自己的命运”的理解层次上。可是,当我们对文本进行深度解读之后,便会发现:一个人的成才其实并不那么简单——尤其是身处逆境的人。我们不妨作几个简单的假设。第一,假如她本身就是一只鸭蛋,无论怎么奋斗,其实都是不可能成为天鹅的。“丑小鸭”之所以变成了白天鹅,最本质的前提还在与她本身就是一只天鹅蛋的产物。不幸的是这只天鹅蛋生在了鸭棚里,于是,她便成了逆境中的天鹅,成了迷失自我的天鹅,成了需要通过奋斗才能获得身心解放的天鹅。第二,假如它从出生之日起,就自轻自贱,自我放弃。那么,即使她有着天鹅的血统,但因为她没有天鹅的灵魂,它也将一辈子过着鸡鸭一般,甚至连鸡鸭不如的生活。第三,假如她的努力始终都是误打误撞,而没有明确的追求目标,那么,即使她是一个永不言弃的人,或许也只能在像母鸡一样“学会生蛋”,像猫一样在“擦出火花”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第四,假如她天生高贵,并且后天努力,加之目标明确,但如果永远没有那“临水一照”的机遇出现,或许将永远不能自我认识,自我觉醒,而只能成为一个悲壮的求索者。凡此种种,说明人的成才之路,并不象我们以往所认识的那么简单,既有先天因素,更靠后天努力,还有目标问题,机遇关系。只有将种种因素都考虑全面的解读,才是最正确的解读,也才是最权威的解读。
      教材源于作品,作品的范畴要远大于教材。因此,把教材当作作品来阅读,这是一种求本索源的阅读;这是一种大阅读;是一种居高临下的阅读;这种阅读,需要教师以更高层次的目光来欣赏,需要教师借鉴大量阅读的经验和文化视野。所以,把教材当作品来阅读,关键还在于教师能否多读书,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敏锐地发现作者的创作意图、背景、作品特色等文本价值。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他必然应把读书看作一种重要的学习途径,从而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提高自己的阅读水平和学识修养,并且在教学中运用这种阅读经验来影响学生。
      二、以教者角度展开阅读和教学处理
      如何把教师对作品的领悟变成学生对教材的感悟,教师必须在教学理念的支配下对教材作进一步解读,理清教学思路,设计教学预案。首先应树立合理的“文本价值观”,为解读教材引航导向。其次应把握语文教材的共性和个性,努力开发教材的文本价值。把握具体教材的个性,就要求教师能吃透教材,客观地分析教材的特点和优势,从而开展有针对性的、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
      有些名师在平凡的阅读教学中总能教出学生“闪光”的一刻,总能让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得到升华。如窦桂梅老师在上《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她没有像其他老师把教学的重点放在“对帝国主义的憎恨,要雪我国耻,振兴中华”上,而是把课文的落脚点放在“毁灭”上,由此引申出:圆明园毁灭的究竟是什么?永远毁灭不了的是什么?这样,文章就不仅停留在为了表现“政治”思想上,而是留给学生深深的思考,学生在思考中的情感很自然就得到了升华。
      立足于教者的角度展开教材层面的解读和处理时,教师所设计安排的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应该在通向终点的道路上,不然就是课堂的肌瘤和结巴,也就是说教师要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三、以学生角度展开阅读和审视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带着学生走向学科,而不是带着学科走向学生”。我们应站在学生的角度解读文本,发现新的问题。
      著名语文教育家钱梦龙说过:“我在备课的时候,首先考虑的不是自己怎样讲文章,而是在自己阅读遇到难点时,思考估计学生会在这些地方遇到怎样的困难,就设计几个问题,让学生多想想。”对文本的解读,很大程度上是对一些具体问题的解答过程。这些问题的产生与设计、呈现与表达,都必须通过一定的载体——教师的问、学生的问来体现。这其中,教师对问题的预见直接导致对文本解读的正确方向。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为了上好一节课,常常是将文本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考虑到,做到“有备无患”,当然,这里不是指在课堂上牵着学生的思维进入教师预设的教学“圈套”,而是指教师应该对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合理地组合,以使学生产生更多的预设中的“生成”。这些问题,可能是从文本本身的发现,也可能是从教学中文本处理角度的发现。一个不能发现新问题的教师,肯定是缺少教学智慧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一哪怕问题没有解决一一就会提升课堂教学的品位和质量。可以说,凡是成功的课堂,智慧的教学,都会展示教师发现问题的能力。
      教师对文本多角度正确有效的个性解读是促进师、生、文本之间的对话,促进学生个性阅读,同时形成教师教学风格的有效途径。适当地拓展文本、超越文本,既可开阔学生的视野,又可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然而,在对此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也不得不警惕——个性解读不能偏离文本、无中生有;超越文本也必须以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编写意图为基础,不能偏离文本,否则任何“创造性”的个性解读都有可能是“误读”。
      总之,只有教师多角度读懂教材,语文课才会进入这样的境界:“以最主要的问题和最简洁的线条拉动最丰富的语言材料,以最轻松的方式让学生获得最沉重的收获,以最接近学生的起点带领他们走向最遥远的终点。”所以,教师必须练好在教材中“走个来回”的功夫-----读懂教材,备课的第一要诀。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

    推荐访问:细读 文本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