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孤例不证 [饮证辨治三例]

    时间:2019-04-06 03:27:5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主题词:饮证;中医疗法   中图分类号:R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4-0222-02         痰饮是肺脾肾功能失调,水饮代调障碍所致的病理性产物,停留在体内又成为一种致病因素。稠厚的叫痰,可流注于体内各处,发病范围广泛;清稀的叫饮,常停留于局部,临床上产生咳嗽、喘息、眩晕、心悸、水肿、呕吐、腹泻等症状。
      早在《金匮要略》就有专章论述痰饮,但张氏所述痰饮实为饮证之总称,并提出“治饮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盖饮为阴邪,或温散或温通或温利或温汗,善后常用温补,实为治本之举,但临床不可拘泥,饮邪盛者,仲景不废攻逐之法,如治支饮之厚朴大黄汤,治悬饮之十枣汤等,善后仍以温养为妥。
      例1哮喘:金某,女,26岁。已有身孕七月余,十多天前突发哮喘,经医院住院治疗,未能缓解,以前无哮喘史,患者腹部膨隆,时有胎动,面色青灰,喘息不已,咳痰稀薄,呈泡沫状,喉中有哮鸣音,晚上需端坐,不能平卧,手足清冷,苔白滑,舌质淡紫,脉弦细而数。处方,小青龙汤加减:麻黄10克,桂枝、五味子、射干、干姜、甘草各6克、细辛3克,款冬花、白芍各10克,一剂。第二天清晨,其夫喜极来告,晚上服头汁后,周身微微汗出,喘咳顿止,随即熟寐,以后未再服药,足月顺产一儿,母子均安。
      按:患者为外寒引动内饮,而发哮喘,脉数,非热也,缺氧所致,所可虑者,已有七月身皆孕,此证当用小青龙,然能挡麻桂辛热之剂乎?观此内外俱寒之证,非此又不足以平之,寻思《内经》有“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的明训,斟酌再三,遂用上方,不意收效如此之捷。
      例2眩晕:男,20岁。劳动归来后出现头晕,呕吐多量泡沫稀水,混有少量食物残渣,无酸臭味,面赤有汗,头汗更多,袒胸露腹,不喜衣被,口大渴,喜热饮,饮后又复大吐,六脉浮洪,重按寸关空,尺脉微细搏指,舌苔白滑,拟补中益气,化痰涤饮,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升麻、柴胡各6克,黄芪15克,党参、白术、茯苓、半夏各10克,陈皮6克。一帖后,头晕、呕吐头汗增剧,再三寻思,此系中虚饮盛,虚阳外越,虚风上扰所致,有亡阳之险,急投通阳化饮,潜阳敛汗:龙骨、牡蛎(先煎)各24克,白芍、茯苓各15克,桂枝、半夏、生姜、白术各10克,附子6克。服三帖后头晕、呕吐、头汗均止,食欲转佳,仍感头痛、乏力、手足逆冷,时在暑月,尚需穿长袖衣裤,拟温中健脾:党参15克,白术、茯苓、半夏各10克,甘草、陈皮各6克,砂仁、桂枝、附子各3 克,服三帖后痊愈。
      按:本例患者初起时面赤多汗,口渴喜饮,脉来浮洪,极似白虎汤证,但脉重按空虚,口渴却喜热饮,李东垣指出,这类病症为补中益气汤证。因患者有饮,故去当归、甘草,加茯苓、半夏,服药后病情转剧,是由于初诊时忽略了虚阳外越、虚风上扰所致,前方误用升、柴,犹幸尺脉有根,尚未发生意外。复诊时结合“治饮以温药和之”,用真武汤加桂枝、龙骨、牡蛎以通阳化饮,潜阳敛汗,三诊出现四肢厥冷,真象毕露,此时阴阳已基本调和,故用六君少加桂附善后,使脾气健运不息,水精四布而绝痰饮化生之源。
      例3肠梗阻:俞某,男,68岁。据述,半年多前因阑尾炎开刀后引起肠粘连,已反复住院10多次,现在家已不能饮食,仅靠输液维持生命,因请出诊,时正7月暑假。患者正在输液,极度消瘦,精神萎顿,语音轻微,微微作喘,面目及四肢浮肿,腹部膨隆,更可怪者,其肠鸣十分亢进,咕咕之声,如连发之机枪,声甚响亮,十多米外亦清晰可闻,且肠鸣频繁,舌苔白,六脉沉细。寻思此证,颇难措手,预后不良,经家属肯求,姑且先用甘遂半夏汤:甘遂4克,甘草3克,白芍10克,白蜜一匙冲。二剂后泻下稀便,浮肿消退,肠鸣腹胀大减,并能食粥,精神稍振,再以宽肠通腑之品调理,渐能正常饮食。后寒假期间随访,据家属云病情一直稳定,但冬夜过量食粽,腹胀腹痛,入院不治病殁,良可惜哉。
      按:《金匮要略》痰饮病篇有:“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部膨隆,肠鸣漉漉,不仅积气,亦有积水。寒水射肺则作喘,泛溢肌肤则为肿,腑气不通,虽呈一派虚寒之象,但温补之法,断不可用。据报道,甘遂治肠梗阻有效,故选用上方。

    推荐访问:饮证辨治三例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