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浅析教育是否能成为底层社会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公务员是社会底层的人

    时间:2019-04-02 03:35:2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随着中国的市场转型进一步深化,中国的经济发展在取得巨大的成就的同时,新的市场机制与旧有制度间的共同作用使得社会不平等持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被甩出社会结构之外,资源日益向上层积聚,底层社会群体的队伍不断扩大,贫富悬殊持续恶化,社会日益呈现出一个底部庞大的“倒丁字形”结构。因此如何有效地解决贫困问题、从而推动底层群体向上流动成为了应对结构性紧张、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之所在。
      一、教育与社会流动
      以丹尼尔·贝尔为代表的后工业理论家认为,通过教育获得的技能和管理才能将成为未来社会分层的决定性机制,“技术能力成为实际权力的一个条件,高等教育成为取缔技术才能的手段”。而且正如美国著名社会学家托夫勒所指出的,随着资本、金钱和工作都向同一方向运动,整个经济基础开始了革命化,它变成超级信息符号经济,按照与大烟囱时代截然不同的规律进行运动。由于知识减少了人们对原料、劳动、时间、空间和资本的需要,因此,知识已成为现今经济的主要资本。而且随着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对知识资源和人才的强烈需求,对个人受教育程度的要求也在提高,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有价值的社会资源,而教育则越来越成为当今社会分层的主要机制之一。因此谁能得到接受教育的机会,就意味着他有机会成为脱离原来社会阶层和群体的幸运儿。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市场机制的转型促使了在再分配体制之外一种新的机会结构的产生,人力资本的经济回报逐步提高,教育与收入之间越来越呈现出一种正向的相关关系,而且随着社会转型的深入进行,文化资本对于获取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国外大量有关中国的市场转型研究表明,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的教育经济收益率在不断上升。而国内学者李春玲于2003年对全国12个省73个区县的6193个有效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表明个人的受教育程度影响着个人的经济收入,也就是受教育年数越多月收入越高,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约为6%;而从文化水平对失业率的影响来看,大专以下学历的人比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发生无收入或无工作情况的机率高2~3倍,在城市则突出地表现为学历越低,失业的可能性越高。
      二、教育与社会屏蔽
      由于文化资本本身具有的阶级复制功能以及当前不合理的教育体制的影响,教育反倒成为一种体制化的社会屏蔽制度,缺乏各种有价值资本的底层弱势群体越来越难以获得平等的教育机会,其结果是许多农村家庭、贫困家庭和较低阶层家庭出身的孩子,在初中毕业甚至初中未毕业时就放弃升学机会,进入劳动力市场,而与此对应的是,进入重点高中甚至高等院校的学生的家庭背景层次不断提升。具体来说,教育的社会屏蔽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家庭背景:文化资本代际传递。布迪厄曾指出由于文化资本获得的代际影响,教育本身有着阶层复制的作用。教育制度与文化资本获得的代际影响首先表现为家庭背景的影响,其中家庭文化资本通过家庭学习氛围的营造、父母对子女教育成就的期待、早期的家庭教育,直接影响着子代的学业成绩和学习表现,结果是那些家庭文化资本雄厚的子女的总体考试水平总是高于那些家庭文化资本缺乏的子女的总体考试水平;而文化资本的积累是需要有经济资本为前提的,家庭经济资本的多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子女能最终取得何种程度的教育,正如在布劳——邓肯的结构方程模型中,父亲的社会经济地位直接影响着子代的教育获得,教育的功能似乎加强了继承而不是流动;而家庭的社会资本则表现为在某些教育机会或教育资源因阶层群体分类而排他性占有中的教育获得能力,因此那些有用广泛的社会网络的家庭可以利用各种关系为子女赢得重点学校的进入资格,使其更为容易地获取高质量的教育机会。文化资本的生产和再生产的最初因素与社会出身、家庭培养密切相关,于是文化资本总是被烙上最初获得状态的烙印。相关研究也指出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家庭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的影响力大大上升,如今家庭经济条件对子女教育机会发挥了关键性的作用。因此那些家庭经济条件低下、父辈文化资本与社会资本缺乏的底层青年在教育机会竞争方面往往处于劣势,结果导致了社会分层界线的强化和阶级地位的再生产。
      2.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教育机会分配不公。当前中国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主要表现为学校等级的分层化、教育体制的市场化以及考试制度的筛选化——造成了教育机会在城乡之间以及不同阶层之间分布的极度不平等,使得学校教育默许了家庭传承的不平等文化资本的合法性,结果是优势教育机会的获得总是与家庭背景的层次之间高度相关。学校等级的分层化,造成了基础教育机会分配上的不公平现象。目前从全国到地方各级重点与非重点学校的分类,使得基础教育机会的分配有着明显的等级化特征。重点学校往往在教育基础设施、教育资金投入以及教师资源分配上处于明显的优势地位,而重点学校的分布又往往与地区经济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结果是农村地区及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基础教育由于教育资源的日益匮乏而不断衰败,教育资源日益向城市及发达地区积聚,基础教育机会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异与地区差异。教育体制的市场化,使得高等教育机会获得上的阶层分化日益显著。伴随着高校扩招而来的高等教育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大学教育的短期收益的下降,对不同阶层群体以及城乡居民的教育决策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教育成本上升和短期教育收益下降对中上阶层的人和城市居民的教育决策影响较小,但可能对中下阶层和农村居民的教育决策产生根本影响。因为高等教育成本越高以及在劳动力市场上的短期回报越低,使得中下阶层和农村居民获取高等教育失败的风险越大,继续求学的动力也就越少。结果是高等教育获得机会日益向中上阶层倾斜,而贫困阶层、农村居民或弱势群体则越来越倾向于放弃上大学的机会,从而导致原来的教育机会不平等进一步加深。考试制度的筛选化,则进一步强化了教育作为一种社会屏蔽机制的合法性。随着考试筛选制度(中考和高考)越来越严格,教育越来越异化为一种体制性的排他机制。考试制度貌似公正合理、机会均等,实则却暗中倾向于中上阶层子女,因为他们往往凭借其在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上的优势地位,获取了质量更优的教育资源,相比于贫困阶层子女来说有着更高的学习能力和应试技巧,因此能够更为容易地通过考试制度的筛选,获得质量更好的高等教育。而弱势阶层子女则由于先赋条件的不足,在考试制度的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因此难以通过教育的获得提高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从而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
      三、结论
      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市场转型的进一步深化、社会对知识的需求不断增加,文化资本对于获取社会地位所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经由教育而获得文化资本将成为实现社会流动的常规手段。另一方面,由于家庭背景的影响个人的文化资本获得有着明显的代际传递特点,而现阶段不合理的教育体制所造成的教育机会分布上的不平等则进一步强化了不同阶层在教育获得与教育成就上的不平等,使得教育越来越异化为一种体制性的社会屏蔽机制,阻碍了底层社会青年通过教育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
      因此,并不能简单地认为知识就一定能改变命运,教育就一定是底层青年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渠道。实际上,只有做到教育机会的平等分配、降低初始地位的影响作用,教育才有可能发挥弱势群体改变自身困境、实现向上流动的功能。
      参 考 文 献
      [1]刘精明.《国家、社会阶层与教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宋林飞.《西方社会学理论》.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7
      [3]李春玲.文化水平如何影响人们的经济收入——对目前教育的经济收益率的考查[J].社会学研究.2003(3)
      [4]张翼.《中国人社会地位的获得》.《社会学研究》.2004(4)
      [5]李春玲.高等教育扩张与教育机会不平等———高校扩招的平等化效应考查[J].社会学研究.2010(3)

    推荐访问:浅析 是否能 底层 向上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