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青铜器保护中“粉状锈”问题的研究|青铜器粉状锈

    时间:2019-02-08 03:28:0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中国古代青铜器主要是商、周、春秋战国的出土文物,也有部分属汉、唐及后期遗物。青铜器文物一般是铜、锡、铅的三元合金体。由于配比的不同,青铜可以细分为锡青铜、铅青铜、锡铅青铜和铝青铜,中国古代的青铜器主要指前三种。
      在环境的作用下,青铜器会遭受到不同程度的腐蚀,产生各种各样的腐蚀产物,其中有相当多的腐蚀产物古色古香,对青铜器无害,通常称为无害锈,如孔雀绿、黑漆古等,在不影响铭文的情况下对这类腐蚀产物必须进行保护。腐蚀产物中还有一种被称为“青铜病”的绿色粉状锈,它是一种能够恶性膨胀的铜锈,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Cu(OH)Cl),它能够使青铜器的腐蚀蔓延扩大,穿洞鼓泡,对青铜器危害极大,又称青铜文物的“癌症”,对这种有害锈必须做到及时尽快根除。但是“粉状锈”的形成机理并非单一,我们要想除去它,首先要对青铜器的腐蚀机理进行深入研究。
      一、青铜器的“粉状锈”的腐蚀机理
      青铜器的腐蚀,是指青铜本体受到各种污染源的侵蚀,使铜体局部发生化学反应和电化学反应,Cu、Sn、Pb单质变成化合物,还原为矿化物的过程,引起金属的破坏或变质,生成了与原金属的化学成分和性质全然不同的另外一种物质。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以电化学腐蚀为主,电化学腐蚀就是金属表面的水蒸气形成肉眼很难见到的水膜,潮湿空气中的O、CO、SO、HCl、NO、Cl等气态物质能溶解于水膜中,使水膜成为电解质溶液,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作用界面带有不同电荷,从而形成双电层,构成微电池的不同电极,电位较低的金属失去了电子而被腐蚀。
      青铜器文物的腐蚀物中以粉状有害锈最为严重,在文物保护界,对碱式氯化铜粉状锈产生的机理主要有三种观点。
      1.铜的电化学腐蚀机理。由于氯离子的存在,铜器上形成层状结构腐蚀,最终生成粉状锈,这种作用不断,会使铜器酥粉脆化。
      2.点蚀性机理。由于合金成分铜、锡、铅分布不均匀,铜体内形成微电池反应,导致电化学腐蚀,这就需要含氯的离子环境。
      3.晶间腐蚀机理。由于青铜器内金相组织不同,每个相中锡的含量不同,合金铜中的电化学腐蚀程度的大小受到相中含锡量多少的制约,锡含量较高的相电化学腐蚀容易产生,氯离子在粉状锈的生成过程中仍起着关键作用。
      由此可见,碱式氯化铜粉状锈产生的基本条件是相同的,即氧化性气体、潮湿环境和水溶性氯化物。根据最新研究发现,氯离子并非仅存在于有害锈出现区域,氯离子也并非仅存在于某层,氯离子的含量贯穿于各个锈层。而经过仔细分析,有害锈的主要成分还包括PbCO、Pb(HCO)等。碱式氯化铜被称为绿色粉状锈,而碳酸铅则被称为蓝白色粉状锈。
      二、有害粉状锈的形成
      1.碱式氯化铜的形成
      X射线荧光分析,中子活化及激光显微分析等表明,尽管金属文物的锈蚀成分在器物上的分布情况差别很大,但在腐蚀区有着大致相似的结构与组成。内层为青铜金属本体,依次往外主要有灰白色的蜡状物,绿色矿物层,红棕色矿物层,绿色矿物层,最后是亮绿色粉状锈。每一种矿物层成分如下:
      灰白色蜡状物:氯化亚铜(CuCl)。
      绿色矿物层:碱式氯化铜(CuCl・3Cu(OH))及碱式碳酸铜(CuCO・Cu(OH))。
      红棕色矿物层:氧化亚铜(CuO)夹杂铜(Cu)。
      绿色矿物层:碱式氯化铜(CuCl・3Cu(OH))及碱式碳酸铜(CuCO・Cu(OH))。
      绿色粉状锈:碱式氯化铜(CuCl・3Cu(OH))。
      青铜器埋藏在地下时接触地下水、氧气、二氧化碳、氯化物等,铜的腐蚀空穴的萌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铜体在溶液中发生一般腐蚀,生成Cu、Cu及固体CuCl,它们均可发生水解反应。
      第二阶段:CuO逐渐被CuCO・Cu(OH)・2HO所覆盖,将腐蚀区域逐渐隔离开来,形成一个闭塞孔穴,孔穴中逐渐酸化,pH值降低。
      第三阶段:CuCl和O有很强的穿透力,是潜伏于青铜器的主要隐患,可深入铜体内部,产生粉状锈。
      2.碳酸铅的形成
      在青铜冶铸过程中,铜、锡、铅从高温浇注状态骤冷到常温时,得到的是游离态铅和铜锡固溶体相,当青铜器的铅含量较高时,器物表面就出现了富铅相,铅元素性质较为活泼,容易发生氧化反应,即2Pb+O→2PbO(常温下)。
      当富铅相的青铜器埋入地下时,PbO膜会吸收结晶水,转变为白色无定形胶状沉淀PbO・xHO。如果所处的环境氧气充足,湿度较大,含有较高量的CO气体及有机酸气体分子,PbO・xHO在这种腐蚀能力很强的环境中,便开始了化学腐蚀。
      3.锡与氧气的反应
      青铜中的锡,在有水条件下往往氧化成SnO(灰色,又称为“水锈”)。在青铜器的富锡相部位,SnO是无害锈的一种。锡被氧化成SnO,体积几乎没有增加,形成致密、坚硬、光滑而不溶于水的锈膜,SnO膜通常因为有铜绿成分夹杂在内,而呈现非常精美的淡绿松石色,不仅保护了青铜器免受进一步腐蚀,而且增加了青铜器的美观。而在青铜器的低锡相部位,SnO的形成破坏了青铜器原有的质地结构。
      三、对“粉状锈”的辨识和清除
      粉状锈呈淡绿色,若其表面吸水则呈亮绿色,用肉眼能观察到。因此目前检查粉状锈的普遍使用方法是目测法、湿热法、仪器分析法。用眼睛能够观查到的用目测法,用眼睛不能观察到的则可将器物放到湿热箱内,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让粉状锈发出来,这个方法称作湿热法,如果表面粉状锈很少,有条件的单位可以采用X荧光光度仪、电子探针等微损或无损设备检测。
      除去腐蚀产物有许多方法,如机械去锈法、还原去锈法、化学试剂去锈法、置换去除氯离子法等,其中有些方法去锈后文物的外观改变了,失去了原来的特征,故必须选用对严重粉状锈去除有效、处理后对青铜器的颜色质感无明显影响的方法。因此,对不同青铜器除粉状锈时必须谨慎地选择不同的方法。
      1.双氧水溶液氧化去锈
      为彻底清除器物上深浅不同的粉状锈和氯离子,可用10%的HO反复涂刷,使锈蚀产物中的氯离子氧化成氯气而除去。
      2Cl+2HO→Cl↑+O+HO+2e
      HO在有金属离子存在下,会很快全部分解,对器物不会有任何影响,处理时间较短,去氯较彻底。
      2.倍半碳酸钠溶液去锈
      将纯的碳酸钠(NaCO)与碳酸氢钠(NaHCO)以等摩尔数混合后,溶解于蒸馏水中,一般配制成5%的溶液。浸泡处理前,先用针剔刀将表面粉状锈去除,并用氨水刷洗干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对考古学及文物保护技术的更加科学性的探索,对于“粉状锈”的生成机理认识已经提升了很多,所作出的针对性的去锈方法的探索也进行了很多,尽管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对此“青铜病”能够达到根治的程度,但是所取得的成果是非常巨大的。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推荐访问:粉状 青铜器 保护 研究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