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中西方禁忌语产生差异的原因_禁忌语在中西方文化中的差异

    时间:2019-02-03 03:16:3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进行交际,回避不了文化差异的问题。中西方文化上的诸多差异引起了两种文化中禁忌语的差异,了解这些差异对人们的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禁忌语 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在经济和信息日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不同国家、不同民族和不同种族人们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这些属于不同文化群体的人们在相互接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障碍。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是阻碍交流的主要原因。其中,禁忌语的差异是跨文化交际中易被忽视却又至关重要的问题。在跨文化交际中,了解和遵守对方的禁忌语习惯,通常能使交际得以顺利进行;反之,则常会产生交际困难,甚至会导致整个交际的失败。大部分禁忌语属于言语禁忌语。人们在交际中并不是想说什么就说什么的,在日常交际中也不是任何话题都可以提及的。在特定的文化中,参与交际的人们都会不约而同地对某些话题或某些词汇有意无意地回避,因为人们不愿或不敢随便谈论这些话题或词汇,于是在语言中就出现了禁忌。无论中国还是外国,语言禁忌涉及的范围都十分广泛,从个人到家庭乃至整个社会,禁忌语无处不在。言语禁忌主要有三类:称谓禁忌、词汇禁忌和话题禁忌。
      1.称谓禁忌
      在科学尚不发达时,人类把自己的名字看做是某种超凡的东西,认为一个人的名字和其肉体与灵魂不可分离,出于恐惧心理和保护意识,对名字的禁忌比较普遍。但中西方对称谓的禁忌有所不同。中华民族的称谓禁忌有其独特的发展道路。早在商代,中国就实行了“生名死讳”的制度。秦汉以后这种禁忌扩大到活人身上,这样一来就形成了独特的称谓避讳制度,即不直称君王或尊长的名字,凡是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用改字或缺笔的方式来避讳。唐太宗名世民,当时“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捕蛇者说》就将“民风”改为“人风”。中国讳名制度的盛行,不仅由于历代统治阶级的提倡,更在于广泛的社会土壤和文化积淀。中国是一个尊法社会,尊宗敬祖是中国人的一贯传统,至今一般家庭的儿女仍然不能直呼自己父母及其他长辈的名字,更不可用长辈的名字给晚辈取名。
      西方国家则没有诸如此类的避讳。在美国,儿女直呼父母名字是天经地义的事,有时为了纪念已故的先辈还特意用其名为晚辈命名。这与美国人重视“个人存在”与“自我价值”是分不开的。但西方国家对宗教名称有一定的避讳。西方国家受基督教影响较深,即使不信仰上帝的人,也不愿使用不恭敬的语言来触犯上帝,而是尽量避免提及他的名字。中国的一些教科书上教学生用“My God!”或者“Jesus!”表示惊讶,这引起许多英美人的不满。这些名字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大多在正式庄严的情况下由牧师等使用,其他人不得随意使用,否则就被看做是对上帝的不敬或亵渎。由此看来,在称谓禁忌上中西方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了解了这些差异,西方人就不会对中国人到处都有“叔叔(uncle)”和“阿姨(aunt)”感到迷惑不解,中国人也不必为直呼外国人姓名而感到窘迫。
      2.词汇禁忌
      词汇禁忌与本国的语言文字、传统习惯、民族心理联系比较紧密。英汉两种语言的词汇都很丰富,其禁忌也涉及生老病死等各个方面。中西方都对怀孕、生育有一定的避讳。中华民族十分重视后代繁衍,中国民间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因此,生子添丁是大喜之事,但是由于怀孕与性行为有关,加上一些封建迷信思想,认为产妇不吉利,因此无论孕妇本人还是他人对怀孕一事总是不便直说,而是采用委婉语代指,诸如“有喜”、“有身”、“快要做妈妈了”之类。英语国家的人可以比较自由地、公开地谈论女性的身孕,甚至怀孕的女性本人也向异性直言其事。但在美国,随着未婚母亲数字的迅速增长,未婚先孕现象不断增多,人们有时不便直说,而用委婉语代指,比如trick baby(私生子),in the mistake/trouble(不想要的怀孕),have an accident(未婚怀孕)等。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对“死”怀有强烈的恐惧,极不愿意提及“死”字(never say die)。汉文化里“死”是人们最忌讳的字眼,人们忌讳谈死,在语言交际中总是回避“死”,尽量用其他词语代替。据《汉语委婉语词典》记载,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有481条之多。英语中类似“死”的委婉语也有400余条。所不同的是,英语中关于death的委婉语与基督教有密切的联系,而汉语中表示死亡的委婉语,则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生病被看做是一种不幸(misfortune),它给人们带来不适和痛苦。中西方文化中对疾病都比较忌讳,病人本人不愿意提起,也不愿他人提起。在英美国家,病人有知道自己真实病情的权利,如果病人要求,医生则会直言相告。而在汉文化里,病情确实很重时,为减轻病人的负担,医生和病人家属则倾向于向病人隐瞒病情。关于性的词汇,中西方文化都有禁忌,但方式和程度不同。中华民族是比较保守的民族,无论是在公共场合还是在日常生活中,关于性的词汇都是在禁忌之列。在英美国家,性教育早已实施,性观念比较开放,有部分词汇受到禁忌,如“同性恋”一词很少用homosexual,而多用gay或者queer。
      中西方文化对数字禁忌很不相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星期五”和数字“13”都是人们所忌讳的。由于受基督教《圣经》的影响,耶稣的受难日就肯定不是什么好日子。“13”与“星期五”如果在同一天,这一天很多人就会夜不能寐,终日忧心忡忡,生怕在“黑色星期五”这天有灾难发生在自己身上。汉文化中的数字禁忌不明显也不固定,多数地区忌“四”,因其与“死”同音。中西方对年龄有不同的认识。中华民族一向尊老,长者是智慧的化身、威望的象征。中国人在称呼对方时,常在姓前加一“老”字,如老李、老王;对德高望重的人尊称为“某老”,如“郭老”、“您老人家”。西方人则最怕别人说自己老(old),对他们来说,old意味着老而无用,尤其对女性,禁用“老”字。难怪美国老太太不愿中国小孩称她为“奶奶(grandma)”,更不愿称她为“老奶奶(old grandma)”。
      中西方文化中有差异的禁忌词还有很多。如同普通词汇一样,这些词汇也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地变化。
      3.话题禁忌
      一般说来,无论哪种文化,都会有一些自由交谈的话题。例如,西方文化通常允许人们比较随便地谈论天气、工作、业余爱好、地方和全国性事件等。而另外一些话题却只能在某些场合与某些人进行交谈,还有一些话题则属于禁忌,几乎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与人谈论。在汉文化中,同事、朋友之间几乎是无话不谈的,熟人之间更是无所隐瞒,而英美人强调个性独立,不愿别人干涉他们的隐私(privacy)。因此关于个人的经济情况、宗教信仰、婚姻状况、政治倾向等话题都属于禁忌范畴。比如中国人很喜欢的问题:“How much do you earn per month?(您月薪多少?)”“What’s your religion’s belief?(你的宗教信仰是什么?)”“Are you married?(你结婚了吗?)”等在美国人听来就很不礼貌,甚至是侵犯他人隐私。
      跨文化交际主要指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目前在跨文化交际中,人们对禁忌语的了解还是很欠缺的,对其重要性也缺乏认识。实际上冒犯禁忌比其语言使用的错误造成的后果更严重,它往往导致交际场而恶化,甚至交际冲突,即不理解或误解造成双方的不和与摩擦,最终导致交际失败。虽然中西方有许许多多不同的禁忌语,但人们不能不交流。在交际过程中了解对方的禁忌语会减少交际之中的摩擦和冲突,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促进交际顺利进行。在知识信息全球化的今天,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也在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禁忌语虽然是文化信息的高度负载体,也不排除相互影响发生作用。中国有些城市的楼层或房间避免用“十三”,正是受西方禁忌语的影响。同时,禁忌语本身也在不断地发展变化,有些过去是禁忌语而现在不是,也有些过去不是禁忌语而现在是。我们要在动态中把握禁忌语,让它更好地为跨文化交际服务,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2]吴晓露.说汉语 谈文化[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3]王希杰.修辞学通论[M].南京:南京人学出版社,1996.

    推荐访问:在中 禁忌 西方文化 差异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