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冲破束缚,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冲破束缚

    时间:2019-01-09 03:33:1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诸多“清规戒律”让语文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弛骋的空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教学该“松绑”了。本文即对创新语文教学进行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氛围 感悟 实践 语文素养
      
      一张语文试卷中有这样一道题目:“雪化后变成什么?”标准答案是“水”。有一学生答:“雪化了,变成了春天。”结果被老师打了个叉。“大雁为什么飞成一条线?”“因为它们怕回家迷路”。“小猫咪为什么总爱舔爪子?”“因为它没有抓到老鼠害羞了。”正当我们为学生如此丰富奇妙的想象力折服时,答案却被老师无情地否定了,因为标准答案不是这样的。长期以来,语文教学更多地集中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上,一心迷恋于标准答案,而忽视了情感的体验、生命的顿悟、心灵的对话。很难以想象,随着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将充满人性之美、最具趣味的语文变成了枯燥乏味的技艺之学、知识之学,乃至变为一种“应试训练”,这种畸变令人触目惊心。
      语文教育是知识技能教育,更是情感、生命、心灵的教育。在知识教育以其易测试而备受青睐之时,语文承受了太多的苦难,诸多的“清规戒律”让语文失去了其应有的自由驰骋的空间。“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社会需要开拓型和创新型的人才,对于这一使命,基础教育责无旁贷。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该给语文“松绑”了。只有打破层层束缚,才能迎来语文教学的春天。
      一、走出“师道尊严”的误区,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
      在教学中,由于“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古训的浸淫,由于过度强调教师职业的高尚和社会地位的崇高,我们往往忽略了学生的存在与尊严。我们的学生在管、卡、压上慢慢失去个性,变成温顺的绵羊。《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培养的是“人”,所以他自己应该首先是并且始终是“人”,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相处、诚恳互动着的“人”;他可以不是“完人”,但必须是“真人”。语文教师更为有幸,也更为困难,因为他们直面的是学生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于是,面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活动成果,老师应喜出望外,应赞叹不已:“科学的发展总是属于孜孜不倦顽强探索的人。”面对学生的创新想法,老师应不耻下问:“这么新奇的想法你是怎么想出来的,你能告诉老师吗?”面对学生暂时的失败,老师应热情引导:“换个角度想想,说不定会柳暗花明的。”
      在这样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可亲自实践,反复动脑,动手,敢问,敢做,他们可以对别人的思想进行分析,对自己的设想进行怀疑。在无拘无束、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里,学生读得开心,想得开阔,说得畅快,问得自在,议得尽兴。学生充分享受心灵自由,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课文的情感和文句的意蕴,感悟语言的无穷魅力。
      二、打破教参和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珍视学生独立真实的感悟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依赖教参或自己的设计思路进行教学,总是千方百计将学生虽不大规范但完全正确甚至是有创造的见地,按标准答案“格式化”。《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老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篇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如我在教学《春》一文时,让学生谈学后感受。学生的发言出乎我的意料,显现出很有潜力的创造性。
      生1:“‘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很明显,朱自清笔下是一个鸟语花香的春天,可我们现实中的春天已经很少听到熟悉的鸟鸣声,希望人们能还给鸟类一个生存的空间。”
      生2:“朱自清把春天写得那么美好,其实也不见得。春雨淅淅沥沥,早晚温差大,病菌繁殖快,很容易染病。”
      生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我还可以补充一句:‘一生之计在于少年。’”
      ……
      应该说,在读书中出现学生独立自主的不同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我们要引导、珍视、尊重并大加鼓励。苏霍姆林斯基说:“在学生的脑力劳动中,摆在第一二位的并不是背书,不是记住别人的思想,而是让学生本人进行思考,进行生动地创造。”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学要打破教参或“标准答案”一统天下的局面,允许独树一帜,允许学生与老师争论,允许学生随时质疑,允许学生自由表达,允许学生保留看法,让每一节课在每位学生中都成为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摒弃纵向传授的教学模式,在实践中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包括字词句篇的积累、语感、思维品质、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知识视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既然语文素养包含这么多丰富具体的内容,如果仅靠课堂45分钟的“我教你学”进行知识灌输,那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将是一句空话。《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就告诉我们学好语文的关键是实践。
      语文实践说明白一点,就是读、写、听、说乃至画、唱、演等活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解放学生的口、脑、眼、手,时间、空间,让学生充分地读、认真地想,无拘无束地说,心领神会地写,津津乐道地画,手舞足蹈地演。如教学《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可在古筝的韵律中,复合使用“读、诵、吟、唱”,由两位学生分别扮演王勃和杜少府,并在黑板上提示板书:“[地点]京城长安;[环境]柳色青青,烟雾弥漫;[事件]送别友人;[动作]劝酒―握手―劝慰―叮咛―告别。然后让学生根据以上信息,自由创作,最后由学生评议。这样的表演和评点,既激发了学生外在的学习乐趣,又引发了学生对学习活动的内在乐趣,使每一位学生都最大限度地有所收获,有所发展。这就是所谓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此外,“不要因为学校的一扇大门而把孩子们与社会隔绝开来”(苏霍姆林斯基语)。生活中处处有语文,只有深入社会,了解社会,学生才能读懂“社会,人生这部深奥绵长而无页码的书”。语文老师可以组织访问考察,如“家乡寻美”、“集市游览”、“社会用字调查”、“采访农村生活”等,引导学生到“蓝天下的学校”阅读“生活的教科书”,寻找生活的源头活水。唯其如此,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才能得以提高,其审美情趣、道德情操才能得以升华,其语文素养才能得以全面提高。
      四、驱散“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的阴影,呼唤真语文的回归
      “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一句顺口溜道出语文教学令人忧思的现状。知识技能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若把目光仅局限于此,语文课成了知识技能传授课,那么学生就会成为考试的机器、知识的仓库。一篇篇精美的文章被肢解成一个个题目,学生可能因此而掌握了“知识”,可是却失掉了兴趣、激情与灵性。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创造性的发展。只有把结果变成过程,才能把知识变成智慧。语文教学的真正价值在于获取独特的生命感悟,体验生命的价值,进行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并最终形成自己的丰富的精神世界。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教学评价要变一元为多元,根据学生不同的个性、气质特点、学习水平,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境而异,作出针对性、艺术性的评价。
      以作文批改为例,作文评价可采用多种模式:自评、互评、师生共评,以放开话语霸权。教师写作文评语不应只停留在对主题、结构、字词句的评价上,而且应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对性格内向、情感脆弱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的学生,要及时捕捉他们在文中的亮点,让他们树立信心;对进取心强而又较易于满足现状的学生,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要提出更高要求,给他们以压力。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应通过评价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快乐,激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一种“跃跃欲试”和“欲罢不能”的积极状态。
      个性化的语文教学需要有个性化思想的语文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要敢于标新立异,敢于与众不同,从而把语文教学变成体验生命的活动,变成展现自由的精神舞台。只有冲破千百年来“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打破教学系列作茧自缚式的“我教你学”的传统框架,调整教与学天平的大倾斜,语文教学才能焕发生气与活力。

    推荐访问:冲破 语文教学 束缚 迎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