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北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探究|北魏孝文帝改革改汉姓

    时间:2019-01-05 03:30:4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从公元公元484年北魏实行俸禄制到公元499年魏孝文帝去世,是北魏进行改革的15年,史称这一时期的改革为“魏孝文帝改革”。它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对北魏以至整个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分前后两个阶段:自公元484年俸禄制改革至公元490年冯太后病逝是改革的第一阶段,其实际主持人是冯太后;自公元490年孝文帝亲政至公元499年孝文帝去世是改革的第二阶段,主持人是孝文帝。因此,史称的“魏孝文帝改革”只是一个笼统的提法,准确的说法应为“魏孝文帝时期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阶段主要包括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1.经济上,推行均田制和新租调制。均田制是给事中李安世出于当时“岁饥民流,田业多为豪右所占夺”的实际情况和为“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使力业相称”的目的于公元485年向朝廷提出的。它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依良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止四牛。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以供耕作及还受之盈缩。人年及课则受田,老年及身没则还田。奴婢、牛随有无以还受。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恒计见口,有盈者无受无还,不足者受种如法,盈者得卖其盈。诸宰民之官,各随近给公田有差,更代相付,卖者坐如律。”[1]新租调制是内秘书令李冲于公元486年提出的,它规定:“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大率十匹为公调,二匹为调外费,三匹为百官俸。此外复有杂调。”[2]均田制和新租调制的推行使大量荒地得以开垦,使缴纳的租调大量降低。其结果,是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使北魏呈现出“百姓殷阜、年登俗乐”的局面。
      2.政治上,推行官吏俸禄制和三长制。官吏俸禄制是针对当时吏治黑暗、贪污成风的情况于公元484年施行的。它规定:“户增调帛三匹,谷二斛九斗,以为官司之禄;增调外帛二匹。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班禄以十月为始,季别受之。”[3]就是说俸禄由国家统一筹集,按官吏的级别高低发放,从而改变了原来官俸自筹和分发战利品的混乱局面。三长制是李冲于公元486年针对当时实行的宗主督护制对朝廷和广大民众都极为不利的情况提出的。它规定:“五家立邻长,五邻立里长,五里立党长,取乡人强谨者为之。邻长复一夫,里长二夫,党长三夫,三载无过,则升一等。”[4]三长制的推行,有力地配合了均田制的推行,健全了县以下地方基层政权,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改革的第二阶段主要是一系列汉化政策,包括风俗习惯、文化礼仪制度等改革。
      1.风俗习惯的改革。具体包括以下措施:(1)易汉服。公元494年孝文帝下诏禁止“士民胡服”[5],一律改穿汉装。(2)讲汉话。孝文帝要求大臣“断诸北语,一从正因”,同时他还考虑到政策的可行性,规定:“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卒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并严令:“若有故为,当降爵黜官。”[6](3)改汉姓,定门第。孝文帝下诏改鲜卑复姓为汉姓,如拓跋氏改姓元氏,达奚氏改为奚氏,独孤氏改为刘氏,等等。他还参照汉族门阀制度,确定鲜卑贵族的门第高下,并按门第的高低来选拔人才,任命官吏。(4)与汉通婚。孝文帝提倡鲜卑人与汉人通婚,他自己把范阳卢敏、清河崔宗伯、荥阳郑羲、太原王琼之女咸纳入后宫,又以陇西李冲之女为夫人。同时,孝文帝还下诏替他的六个弟弟聘娶中原汉世大族之女为妻。孝文帝在倡导拓跋贵族娶汉族世家大族之女的同时,又鼓励北魏公主下嫁汉族地主,如范阳卢氏“一门三主”:卢道裕尚献文帝之女乐浪长公主,卢道虔尚孝文帝之女济南长公主,卢元聿尚孝文帝之女义阳长公主,就是这方面的典型。(5)改籍贯。孝文帝规定:凡已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以洛阳为原籍,“死葬洛阳,不得还北”[7]。
      2.文化礼仪制度改革。包括:尊崇儒学,兴办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废除拓跋氏古老的“西郊祭天”的仪式,改用汉族帝王的祭祀仪式,圆丘祭天,方泽祭地,以祖宗配天;仿汉官制,改北魏官制为九品,改变官职名称;改定律令,废除严酷的刑律,使皆从宽轻。
      孝文帝实行的这些汉化政策,既可让远来洛阳的鲜卑人早日适应汉族,又可让汉民接受鲜卑族,实际上起到消除民族隔阂、缓和民族矛盾的作用。这既可使鲜卑族政权在中原立稳脚跟,又可取得汉族大地主的支持,利用汉族农民为自己的政权征战效力。一句话,孝文帝的这些汉化政策实际上是借汉民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达到他进一步控制中原的目的,而这在客观上,却推动了中华各民族的大融合。
      需要提及的是,人们常把迁都洛阳也作为孝文帝改革的内容,其实这是不正确的。迁都洛阳只是孝文帝为了“移风易俗”从而对中原地区实行“文治”[8]所采取的一项重大的保障措施而已,它不属于改革本身的范畴。
      总之,北魏时期的改革推动了当时农业的复苏与发展,也带动了其它各业的繁荣,推动了北魏的封建化进程;使北方地区的文化得到大发展,出现了一个中兴的趋势;使鲜卑政权取得了汉族大地主的支持;更促进了中华各民族的融合。因此,这次改革具有积极的社会历史意义。当然这一时期的改革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忽略了对代北和边境地区的的进一步改革,致使鲜卑拓跋部分裂;忽略了军事上的改革,使军队战斗力得不到应有的提高。这些疏漏遗患于后,以致国祚难长。当然,我们也不能把北魏灭亡的责任全部归结到孝文帝改革上,其它重要的原因如孝文帝急于南伐,造成兵役徭役负担剧增;孝文帝去世过早,未及作好接班人的培养工作,等等,都是北魏政权迅速崩溃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2][3][4]齐记二.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5]资治通鉴.卷一三九.
      [6]咸阳王禧传.魏书.卷二十一上.
      [7]高祖传.魏书.卷七.
      [8]任城王云传附澄传.魏书.卷十九中.

    推荐访问:北魏 探究 文帝 时期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