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语文教学中的质疑十五问|语文教学的目的

    时间:2019-01-05 03:27:3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问题式”教学,恰好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
      质疑十五问(一篇五问,一段五问,一句五问)是教师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中心进行的教学,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合作探究问题,交流解决问题,完成“三维”目标,进而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它是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
      钱梦龙“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的语文教育思想给我们有很大启发。如何有效地提高中学生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呢?“问题式教学”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运用?下面,我谈谈自己多年来运用质疑十五问提高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些经验和做法,供大家参考。
      一、如何实施“一篇五问”
      对于一篇文章的阅读,由于内容多,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是很大的,如何设计既有角度,又有深度的一篇五个问题?
      比如《故乡》一文。
      一问:文章作者和题材。
      让学生查阅资料,复习巩固旧的知识,即作者与小说题材知识,以及作品外延,等等。
      二问:文章出处和背景。
      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作者所处社会环境及写作目的,即作者为什么会写这样一篇小说,并培养主动查阅资料的能力,从整体上了解作品内涵。
      三问:作者写什么。
      学生讨论,从文中找主题句或者哲理句,直接感悟作品的精髓。
      《故乡》通过故乡人、景、情的变化,启发人们要寻找新出路,创造新生活,而创造出新的美好生活,关键在于我们每一代的勇于实践。
      四问:作者怎样写。
      《故乡》通过20年前后故乡的变化,农民代表闰土的变化,小商人代表杨二嫂的变化等对照,以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来结构全文,全文满含悲凉之情。要让学生用心体会小说要素,尤其是人物性格的把握,来解读小说的表现技巧,参透作品的真实内涵,体会人物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五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这是让我们品味人生及学习作品的终极目标。
      《故乡》描述了20年前后的故乡变化,是鲁迅先生对中国农民问题的关注,要让人们过上好的生活,农村的出路关键是要解决农民的问题,这就是对民生的关注。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文章有思路,遵路识斯真。”意思是每一篇文章都体现着作者的思路,遵循这一思路阅读,才能理解文章的实质。可见理清思路对阅读是多么重要。
      一篇五问,是从文章的作者和体裁、文章的出处和背景、写作意图及写什么、怎样写、为什么这样写等五个大方面,设计出五个质疑探究问题。通过五个问题的质疑探究,学生能够了解作者作品及体裁,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并根据要求进行归纳整理,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进行分析和评价。
      编入现行初中语文课本中的文学作品绝大多数是古今中外的名家名篇,这些经典名作往往蕴涵着作者强烈、深刻、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都具有较高的思想艺术性和审美价值。在课堂阅读教学中,学生对同一篇课文的阅读可以是多角度的,但课堂教学对时空有着严格的规定性。如果教师想引导学生面面俱到地阅读,其结果将处处不到。这就要求课堂教学的内容安排要避免烦琐化,突出重点。这也是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心中装着总目标,要深入研究教材,做到胸有成竹,在每一篇课文教学中要确立整体观下的重点突破目标,选择最佳的“切入口”,以点带面、化繁为简,让学生在互动的学习空间中养成整体把握的能力。
      二、如何设置一段五问
      例如《故乡》一文中“我躺着,听船底潺潺的水声……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一段。
      1.找出本段重点词句。
      2.语句之间有何联系?
      3.本段主要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4.谁能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5.谁能说说本段在文中的作用?
      一段五问:从重点词与句、语句之间的联系,语法修辞,本段写什么,层次层意等五个方面加以设疑质问。通过师生讨论探究,学生能够把握文中的关键语句,联系上下文,做到: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抽象内容能加以阐述,含蓄的语句能加以理解;归纳层意段意,理解其在文章中的重要作用。
      在语段阅读教学中,巧设五问式,即让学生明确主要写什么,感受最深的是什么,重点(详写)是什么,疑点是什么,最终明白了什么,可激发阅读兴趣,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
      三、如何设置一句五问
      对于一句话的分析,并不简单易行,有的语句含义深刻,需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句所处的语境来进行分析阐述,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这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问题,适当点拨,学生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例如《故乡》一文中:“我想: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便成了路。”
      1.找出句中的关键词语。
      2.此句运用何种表达方式?
      3.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此句有什么表达作用?
      5.此句给我们什么样的人生感悟?
      一句五问:从句式、重点词语、修辞手法、语句的含义与表达作用等方面设置五个问题,进行讨论归纳。学生抓议论、抒情句与名言警句,联系语境、生活实际、时代背景、作家的思想状况等揣摩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因为这些语句往往起突出中心、深化主题的作用,是作者感情倾向最鲜明的体现之所在。因此,抓住这类句子,往往能明了文章的立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中心。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通过实验和研究得出结论:学习能力的提高主要得益于学习者不断摸索和不断改造自己的方法。阅读兴趣是指学生对阅读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只有参与者积极主动地探讨,阅读能力才能有长足的长进。语文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只有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才能练就,没有一种能力不是通过反复磨练而获得的。
      学生经过多次训练后,都能掌握质疑十五问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学生都能设置问题,并自觉地运用到各种文体的阅读中,有效地提高了阅读理解能力,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经过多年教育教学的对比总结,并不断汲取名家教育教学成果,和连续几年的教学对照,我发现没使用此法的班级和实施此法的班级对比,效果迥然不同,乃至走上高等学府,他们的学习兴趣、习惯全然迥异。

    推荐访问:质疑 语文 教学中 十五问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