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拖堂的英语课和“吊死鬼” 英语课堂创新游戏100种

    时间:2019-01-04 03:25:38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 本文作者由学生的“鬼脸”得到导入的启示:面对“鬼脸”不批评反而表扬,引起全体学生的关注;借助英语课的“余温”巧译“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从而成功地导入新课,引发反思。
      关键词: 古埃及美术 导入 反思
      
      伴着上课的预备铃声,我匆匆走进教室,收到英语老师歉意的微笑:“拖堂了。”
      看着伸懒腰、起身、收拾课本……讨论英语思考题的学生,我在门前停下脚步,陷入沉思之中。
      如何导入这节课呢?
      据教材内容:古埃及美术在建筑、雕刻、绘画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古埃及人相信人的灵魂不灭,而且认为,只要保存好死者的肉体,人的鬼魂就可以返回死者的躯体,并且得以永生这一观念密切相关。古埃及人为了追求“永生”之需要而建金字塔、造石雕人像,同时为供墓主“永生”享用,墓中放置了大量精美的工艺品。因此,古埃及美术是一种“追求永生的艺术”。
      “铃铃铃”,“Come in please.”上课铃声和一句发音不标准的英语口语同时打断了我的思考。在随后的哄笑中,我走到讲桌前,目光和那位说英语的学生相遇,看见他夸张地伸长了舌头,睁圆了眼睛,活像传说中的“吊死鬼”,随后同学们又是一阵哄笑……
      突然间,那个学生的“鬼脸”给了我一个启示:传说的“鬼打墙”的故事和古埃及人信仰的灵魂不灭、灵魂永生不正是同一类现象吗?同学们对鬼神现象并不陌生,又有英语课的“余温”,我何不用:“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即汉语“鬼打墙”)的故事来导入本课呢?
      我转身在黑板上写下“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随后指着那个“吊死鬼”说:“站起来。”那位同学站了起来,低着头,只等挨训。
      “谢谢你,”同学们看着黑板上的英文,听着我说的话,一个个都张着嘴睁大了眼睛。“请把‘Walking in circles unconsciously’译成汉语”,“无意识地走圈圈”,“对,不过,这是它的字面意思,它可以译成传说的鬼神故事‘鬼打墙’――一个人被鬼魂牵着在原地转圈”。我接着说:“鬼魂这一迷信现象不仅我国存在,古埃及人更将它上升为一种信仰和观念,认为人死后灵魂不灭,可以重新回到保存完好的死者躯体上,并且得以永生。古埃及的劳动人民为此付出大量的体力劳动和智慧,使古埃及的美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共同学习的古埃及美术。”
      我随手写下课题:古埃及美术。至此,本课的导入任务已完成。
      课后,几个同学问我为什么表扬那位制造混乱的学生,并且告诉我同学们感觉那堂课过得很快,印象很深刻,想多上那样的课。同学们的感受,使我意识到那节课的成功,导入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引发了我对于导入的几点反思。
      1.导入的重要性
      素质教育要求我们要面向全体学生,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课堂上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因此,一节课上得是否成功,主要问题在于学生是否关注和参与及关注和参与的程度,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有一个有创意的艺术的导入。
      2.导入的必要性
      正如马加斯・范梅南所言:“在正式开始做事之前,我们需要以某种方式把大家联系起来。”①我们在开始上课时,需要以一个导入来引起学生的关注和参与。这个导入肩负着让学生和老师联系起来、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内容产生一定的兴趣的任务。因此,导入是必要的,具有必要性。
      3.导入的本身要求
      (1)“即景生情”。导入的“即景生情”要求教师要善于发现并敏捷地捕捉动态生成性资源,并加以利用。本课的导入,对拖堂的英语课、学生的鬼脸等资源的发现、捕捉和利用就是实例。
      (2)“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导入既要在学生的意料之外(如:本课一开始避开古埃及美术不谈,却让学生翻译英文;面对干扰课堂的学生不是批评,反而表扬。),才能吸引其注意力、引起其关注和参与、激活其学习兴趣,又要在情理之中。所谓在情理之中,即指导入本身不仅要和教学内容有联系,而且要与学生的感知发生共鸣,如:本课的“鬼打墙”就符合这一要求。
      4.导入要求教师“一专多能”
      教师在保证本专业相当“专业”的情况下,对相关学科要“略知一二”,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在教学中做到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学生,处处留心、利用随时生成的课程资源,更好地驾驭课堂,完美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释:
      ①马加斯・范梅南著.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参考文献:
      [1]李树英译.教学机智――教育智慧的意蕴.教育科学出版社.
      [2]吴刚平主编.高中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实践智慧.高等教育出版社.

    推荐访问:拖堂 吊死 英语课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