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玄奘“五不翻”小考 玄奘五不翻

    时间:2018-12-30 03:32:57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五不翻”通常被视为如今仅存的玄奘的翻译理论。曹仕邦先生在1978年发表于《书目季刊》十二卷四期的论文《中国佛教译经史余�之四》中考证,奘师此说“保存于法云《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周氏不过节引之而已”(曹仕邦,1990:187)。曹先生录其原文,并逐条加以解释。然而,发表或出版于其后的马祖毅(1999)、陈福康(2000)、王宏印(2002)的作品依然记载玄奘“五不翻”出自周敦义为法云《翻译名义集》所作的序文。“五不翻”到底是出自“《翻译名义集》卷一《十种通称》的‘婆伽婆’条中”,还是出自周敦义序文呢?我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法云的《翻译名义集》,并将周敦义序文和法云正文进行了比较和分析,先将周序和正文相关部分完整摘录如下:
      周敦义序文:
      余阅大藏。尝有意效崇文总目。撮取诸经要义。以为内典总目。见诸经中每用梵语。必搜检经教。具所译音义表而出之。别为一编然未及竟而显亲深老。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他日总目成。别录可置矣已。而过平江。云遂来见。愿求叙引。余谓此书不惟有功于读佛经者。亦可护谤法人意根。唐奘法师论五种不翻。一秘密故。如陀罗尼。二含多义故。如薄伽梵具六义。三此无故。如阎净树。中夏实无此木。四顺古故。如阿耨菩提。非不可翻。而摩腾以来常存梵音。五生善故。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而七迷之作。乃谓释迦牟尼此名能仁。能仁之义位卑周孔。阿耨菩提。名正遍知。此土老子之教先有。无上正真之道无以为异。菩提萨�。名大道心众生。其名下劣。皆掩而不翻。夫三宝尊称。译人存其本名。而肆为谤毁之言。使见此书。将无所容其啄矣。然佛法入中国。经论日以加多。自晋道安法师。至唐智升。作为目录图经。盖十余家。今大藏诸经。犹以升法师开元释教录为准。后人但增宗鉴录。法苑珠林。于下藏之外。如四卷金光明经摩诃衍论。及此土证道歌。尚多有不入藏者。我国家尝命宰辅为译经润文使。所以流通佛法至矣。将未有一人继升之。后翻译久远。流传散亡。真赝相乘。无所放据。可重叹也。云虽老矣。尚勉之哉。绍兴丁丑重午日序。
      “婆伽婆”条:
      婆伽婆。应法师云。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颂曰。自在炽盛与端严。名称吉祥及尊贵。如是六德义圆满。是故彰名薄伽梵。其义云何。谓如来永不系属诸烦恼。故具自在义。猛焰智火所烧炼故。具炽盛义。妙三十二大士相等所庄饰故。具端严义。一切殊胜功德圆满无不知故具名称义。一切世间亲近供养咸称赞故。具吉祥义。具一切德。常起方便。利益安乐一切有情。无懈废故。具尊贵义。唐奘法师明五种不翻。一秘密故不翻。陀罗尼是。二多含故不翻。如薄伽梵含六义故。三此无故不翻。如阎浮树。四顺古故不翻。如阿耨菩提。实可翻之。但摩腾已来存梵音故。五生善故不翻。如般若尊重智慧轻浅。令人生敬是故不翻。
      首先,从写作时间看,序中记载:“示余平江景德寺普润大师法云所编翻译名义。余一见而喜曰。是余意也。”可见,周敦义是见到法云的文稿之后才写的序文,法云编著正文在前,周敦义写作序文在后。
      其次,从内容和文字上对二者进行比较,第一、三、四条基本一致,差别在于第二、五条。第二条中,序文是“含多义故”,正文是“多含故不翻”。第五条中,序文多了三个例子,即“释迦牟尼”、“阿耨菩提”和“菩提萨�”。因此,二者在内容文字上差别不大,不知周敦义在作序时是否参照了法云原文?
      最后,从上下文看,在正文中,“五不翻”出现在《十种通称》“婆伽婆”中,“婆伽婆”条是对“薄伽梵”的解释,“五不翻”第二条以“薄伽梵”的翻译为例,法云此处引用奘师“五不翻”应该意在帮助读者理解“婆伽婆”的意思。周敦义在序文中的引用没有与“五不翻”各条对应的上下文,如果只依据周序而不看法云原文很容易导致误解。比如,曹仕邦先生在讲到第二条时就说:“但倘使据周敦义序的简略叙述,很容易使人误解为‘遇上包含六种意义的字眼,便译音不译义’。真个如此的话,岂非大出乱子?”王宏印(2002)就是按照“多义词”翻译来阐释第二条的。
      从以上分析可以断定,“五不翻”的出处应为法云《翻译名义集》原文中的“婆伽婆”条。同时,尽管二者在内容上差别不大,但是查看法云的正文,而不是仅仅依据周序,更有利于理解“五不翻”。
      此外,在第二条中,对于“薄伽梵”应作“薄伽梵”,还是“薄伽”和“梵”,马祖毅(1999)和陈福康(2000)都认为是“薄伽,梵具六义”。李雪涛(1994)对“含多以义如薄伽梵具六义”应该如何断句进行了考辨,考辨的依据主要是季羡林、汤用彤等先生的看法和佛教辞书的解释。我认为这个词在经文中的实际用法最具说服力。
      上文所引法云《翻译名义集》“婆伽婆”条中有:“薄伽梵总众德。至尚之名也。大论云。一名有德。二名巧分别诸法。三名有名声。无有得名声如佛者。四能破淫怒痴。新云薄伽梵。名具六义。佛地论曰。薄伽梵声。依六义转。一自在。二炽盛。三端严。四名称。五吉祥。六尊贵。”
      我又查阅了《大正新修大藏经》,找到了玄奘译的《瑜伽师地论》,其中的“本地分中有寻有伺等三地之二”有:“薄伽梵说。当知乐受坏苦故苦。苦受苦苦故苦。不苦不乐受行苦故苦。又说有有爱味喜。有离爱味喜。有胜离爱味喜。如是等类如经广说。应知堕二界摄。又薄伽梵建立想受灭乐为乐中第一。此依住乐非谓受乐。又说有三种乐。谓离贪离嗔离痴。此三种乐唯无漏界中可得。是故此乐名为常乐。无漏界摄。”
      从以上引文可以看出,无论是在法云的原文还是在玄奘的译文中,“薄伽梵”都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词出现的,因此,在法云所引“五不翻”中,第二条应该是“薄伽梵,具六义”,断在“梵”后,或者仅作“薄伽梵具六义”。
      
      参考文献:
      [1]曹仕邦.中国佛教译经史论集[C].台北:东初出版社,1990.
      [2]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大正新修大藏经.www2.省略(中华佛典宝库网).
      [4]李雪涛.“玄奘译言考辨”辨.中国翻译.1994.
      [5]马祖毅.中国翻译史[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6]王宏印.中国传统译论经典诠释[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

    推荐访问:小考 玄奘 五不翻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