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英语学习 > 正文

    天使望故乡_《天使,望故乡》的存在主义解读

    时间:2018-12-24 03:20:59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天使,望故乡》被视为是美国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一部小说之一,主要描述了主人公尤金如何成长的经历。尤金超越环境所做的努力使其与书中其他屈服于环境的人物形成了对照。尤金的生命历程恰恰打上了存在主义的烙印。从生存的荒谬感、对自我的找寻和对文本中的存在主义因素进行的分析,为这部小说的解读提供了一种途径。
      关键词:存在主义 荒谬 寻找
      
      一
      
      托马斯・沃尔夫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活跃在美国文坛的著名小说家。处女作《天使,望故乡》是其成名之作。这部小说热情洋溢,叙事生动有力,立刻引起读者和评论家的注意和赞美。当时已赫赫有名的小说家、诺贝尔奖得主刘易斯对沃尔夫是赞誉有加,他声言:“《天使,望故乡》可以和美国任何一流的文艺作品相比。”[1]小说主要讲述了世纪之交出生在南方小镇阿尔泰蒙的少年主人公尤金・甘德从呱呱坠地到大学毕业开始投身艺术创作的生活经历。它不仅仅是一部成长式小说,还是一部关注现代人生存状态、精神状态的作品。小说中所展现的人物的迷惘、困惑,以及对自我的追寻使其在深层精神上与20世纪极具影响力的哲学存在主义达到了契合与沟通。据此,托马斯・沃尔夫使《天使,望故乡》成为了具有存在主义意识的现代主义作品。
      
      二
      
      存在主义认为世界的存在从本质上是荒谬的,不可解释的。而人的存在同样是荒谬的。人是没有原由地被抛掷到这世界上的。[2]这些都是令人痛苦的真理。当善于思索的人们意识到这一点时,想想自己处于并不知道自己的宇宙中,孤独感�陌生感则会油然而生。而小说中的人物也总是被这种陌生感所笼罩着。南北战争结束后不久,尤金的父亲甘特来到北卡罗来纳州阿尔泰蒙城定居,并与当地一大户人家的精明女儿结婚。甘特是一个脾气暴躁、嗜酒贪杯的石匠。他是在十九世纪成长的人,当某一天发现自己已经进入了1900年,忽然感觉到一阵悲哀和空虚:“他从来没有像这样敏锐地感觉到人在世上这渺小的一刻中是多么陌生多么孤孑:他回想到他在宾州德意志移民农庄上度过的童年,在巴尔的摩的学徒生涯,后来从北到南漫无目的地流浪,他整个一生那样可怕地被一连串偶然发生的事情所转移。他的一生简直就是笼罩在这些偶然发生的小事中,这是多么大的悲剧!他从未像这样清清楚楚地看出来,他不过是一个远客异乡的陌生人,他周围的人对他将永远是陌生的。最奇怪的,在他脑中,还是他的婚姻:他怎样会同这样一个相逢陌路。令他全然无法了解的女人成为夫妻,生儿育女,创造了这一大堆依靠着他的生命。”[3](P23)的确,这一切都是陌生的。甘特的这种陌生感正是源于存在是荒谬的这一事实。对自我生存的发现往往也是虚无、荒谬和偶然的发现。人的一生似乎都被这些偶然所支配。人是偶然地诞生在这个世界上的,而这个世界也是毫无理由�毫无根据地存在着。当我们试图去思考自我的存在并企图赋予其意义时,我们便不可避免地陷入空虚迷惘。面对一个异己的世界,我们存在的意义何在?这是每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所不得不面临的问题。但是人总是难以接受自己的无意义而偶然的存在,千百年都在寻求着永恒,寻求着人生的目的。曾经,甘特也是满怀梦想,想要用石头雕刻出天使,却总未能如愿。他什么都会雕,鸽子�绵羊以至精细曼妙的字体他都会雕,就是不会雕天使。最终他把自己的失落埋在一次又一次的酗酒中,把自己的怨恨发泄在与妻子永无休止的争吵中。结果,这个家似乎不得片刻安宁。
      习惯和常规是罩在我们头上的巨大帷幕,让我们倾听不到存在的呼唤。因此并不是每个人都会感到生存的荒谬感的。很多人似乎很幸福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从来不会去思考自我的生存,也从未为此类问题感到困惑迷惘,例如小说中尤金的母亲意莱莎。她整天忙着赚钱,什么东西都要收藏,就如法国巴尔扎克所鞭挞过的守财奴。她醉心于房地产,对子女和丈夫漠不关心。像这样一个醉心于世俗财富积累的人似乎从不会也没时间去拷问,去思考自我的存在。赚钱是她唯一的快乐和目的。但是生存的荒谬应该是对于每一个个体而言的,不管是那些善于思索人生的还是那些沉湎于世俗的。对于后一类人,笔者认为作者主要是通过巧妙地安排“死亡”来揭示生存的荒谬。死亡彻底体现了人在现实环境里的渺小和无奈,以及人类在面对残酷而冰冷的世界时感受到的迷惘和无助。当意莱莎跑到圣路易开旅馆的时候,她十二岁的儿子突然染上伤寒症而死。面对这次打击,她生平第一次感悟到人生是如此的陌生无助:命运怎么胡乱把他们此时此刻弄到这个异乡来,还给他们带来死亡。“他们坐在那屋子里,比较安静下来,怜悯的心又潮涌上来――不是可怜自己而是彼此可怜,可怜人生在世怎么那样糟蹋,那样混乱,那样被盲目的命运支配”。[3](P59-60)在一个不可思议的世界里,“糟蹋和混乱”正是生存荒谬性的体现。
      生存的荒谬感在阿宾这个人物身上体现得更彻底。阿宾的一生是被糟蹋的一生。阿宾是尤金的兄长,在甘德和意莱莎几乎懵然不觉下,阿宾在念完了八年级后就自己辍学了,靠在报馆里派报养活自己。每天清晨三点半的时候,他那瘦弱的未完全发育的身体本该浸沉在睡乡时,阿宾就开始起床去派发报纸来养活自己。而对于这一切,父母却是不闻不问,只要是能赚钱的工作,他们都觉得是好的。阿宾极其渴望一份关爱,一丝温情,一抹温暖。可没有人注意到他的存在,更没有人深入他的内心世界。因此他像一个幽灵似的出没于这个家庭。但阿宾却有着一份默默的爱心,他总是记得家里每个人的生日,并悄悄地在他们生日的时候送上一份精心挑选的小礼物。他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这个家的爱,正是阿宾的存在才让尤金感受到家里仅存的一点温暖。但是这仅有的一点温暖在这个冷冰冰的世界里根本不能长存。“他是一个异乡客,虽然在自己家里,他永远是东寻西找,希望能找到进入生命的门,一扇隐秘而尚未发现的门――一块石头,一片树叶――能够打开而让他进入光明、友爱的世界”。[3](P114)可是他总是被拒之门外。他对人生所做的种种努力皆以无可奈何的失败而告终。他的爱心只能换得疏忽和冷漠。他一次次地报名参军,却一次次地遭拒绝,因为他身体不合格。阿宾只能在绝望的深渊里苦苦挣扎,一向缄默的他有时会变得歇斯底里:“军队都不敢要我。他们连给我一个机会去吃德国人的子弹都不肯给……到底是怎么回事?你倒替我解释一下,阿金?是我真的不行吗,还是有什么人故意开我们的玩笑?”[3](P544)的确,命运在开他的玩笑。当甘特由于酗酒纵欲而身体每况愈下的时候,当大家都笼罩在甘特死亡阴影下的时候,死亡却悄然而至,眷顾了阿宾。他的一生就这样毫无意义地结束了,而他也没能为自己的存在找到丝毫价值。他所渴望的那扇门从未为他打开过。对于阿宾,这个世界是如此地冷漠荒谬。笔者认为并不是故事叙述上的逻辑性决定了阿宾的死亡,而是毫无理由的、不合情理的、荒谬的存在。阿宾的死亡不仅仅是一个事实或是灾难,同时也凸显了命运的恶意,表达了荒诞命运的主题。
      
      三
      
      在萨特看来,人存在的同时,就处于他所必须承受的境遇,即自由的种种羁绊之中。而羁绊着尤金的则是弥漫四周的精神贫困和狭隘。“这个城里,满街走着全国三山五岳的硬汉、恶棍和流氓――包括芝加哥的黑帮枪手,德克萨斯州的黑鬼歹徒,纽约包瓦黎区的醉汉,来到这里开店铺的面色苍白、手心软绵绵的犹太人,中西部的瑞典人,新英格兰来的爱尔兰人,田纳西州和北卡罗纳州的山地人,还有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的娼妓。对这班人来说未来如何,没有人去想,也没有人去问。大家只晓得有个胜利的目前。大家疯狂似的浑浑噩噩,荡入荡出,只顾眼前这一刻,明朝的生活谁也不管”。[3](P523)对于这个只注重物质享受的外部世界,尤金感到格格不入。而紊乱的家庭生活更是让他感到羞愧不已。存在主义者认为,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目的的杂物的堆积。而尤金所生活的这个家庭则有犹如这个“堆积的杂物”,混乱不堪,毫无秩序可言。他的家庭似乎永远都充斥着无止尽的争吵。当父亲甘特雕刻不出天使的时候,他眼见自己的生命无情地消逝,就像被触怒了的野兽一样,到处找茬。他变得越来越酗酒,就在尤金出生的前一天夜里,还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差点殴打意莱莎。而母亲意莱莎贪婪吝啬,不顾丈夫的反对,买房子办了一家供膳宿的客店,称作“南国宾馆”。出入南国宾馆的房客则更是乱七八糟的,瞎眼的�瘸腿的�疯子�婊子�私生子……。但只要能从他们身上赚钱,意莱莎则是一味的维护。她每天忙得像只无头苍蝇似的钻营,对家人缺乏应有的照顾和爱护。在这种强烈的欲望驱使下,意莱莎演变成一个近乎病态甚至畸形的人。她的地产投资愈大愈多,她在个人用钱方面就愈是克斤扣两,拼命节省。当儿子阿宾病重发高烧的时候,她却还在和别人大谈地产交易。兄长史蒂夫则游手好闲,娶了位年长但有钱的女人,堕落成一个令人讨厌爱好争吵的酒鬼。而姐姐海伦由于不能生育变得暴躁易怒。“大家都昏昏然地认命,一个个向紊乱无情的生活投降”。[3](P617)“小说里很少有比W・O・甘特夫妇更寂寞的人了。两个人各自拘限在自己的生活里而不能自拔,两个人都想表达自己,然而徒劳无功――W・O・甘特用雄辩,用咒骂�酗酒�纵欲;意莱莎用絮聒�金钱�地产”。[4]史蒂夫则是把所有的失败都归于别人对他的怀恨和嫉妒上。但是尤金没有向“紊乱无情的生活”投降,他没有向那个只注重物质享受而精神却一片荒芜的小镇投降,没有向那个丑陋不堪的家庭投降。相对于这种浑浑噩噩的生活,尤金的一生展现的则是超越。正是为了寻求真正地自我存在,他最终选择离开了这个粗鄙的家乡,北上哈佛创造新的人生。而尤金一路寻找自我的历程印满了存在主义的思想印迹。存在主义认为,存在先于本质。没有什么规定你的本质和意义,一切的一切都开始于人偶然地投生于这个世界之后。人必须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为自己的一切行为负责。
      在种种羁绊之中,人还是自由的,可以自由地做出抉择。[5]但人们往往逃避这种选择,以存在和自由为代价,把自己淹没在现有的、固定的和公认的规范和标准中。但人在这种自欺状态下则逃避了自己的超越性,充当着别人要他充当的角色,按照别人要求的样子安排自己的生活,而不做出发自心灵的自主选择。尤金的兄长路加总是迫不及待地去讨好人,惟恐别人不喜爱他。路加根本就讨厌学习,但他竟然去乔治亚工业专科学校主修电机工程。“他一生就是因为好多年前甘德把那位姓李德雨的青年专家夸了一番,而因此改变方向”。[3](P253)他寻找的不是自我的存在,而是寻找在他人眼中的存在,依靠他人来判断自我的价值。而尤金为了证实自己的存在,有时甚至冒着触犯道德规范的危险。他如果去参加家里什么远方亲戚的丧事,倘若他对死者一向没有什么特别感情的,而露出虚伪的,不由衷的悲容,他就会感觉深深的惭愧。因为如此,他就“故意表示毫不在乎的样子,把大腿一翘,双目瞧天,或是面带笑容向窗外开望,一直等到发现自己这些举动引起了别人注意,大家用不满的目光向他投射的时候,他才感觉达到了一种执拗的满足,好像虽然被人家瞧了不顺眼自己却重申了生命”。[3](P118)这表明尤金追求的是一种本真的自我存在。
      自由是尤金不懈的追求。正如他所表白的:“我离开摇篮之后,第一个举动就是往门口爬。打那时起,我每一个举动都是设法逃走。现在我终于摆脱你们而获得自由了。虽然也许还要拘禁我几年。就算我不自由,至少我现在是关在我自己的监狱里。我要为自己找寻一点美的东西,我要在我生活的莽荒中找出一点秩序来。我发誓非逃出这个樊笼不可。”[3](P516)对于母亲的贪婪,他表示了深深的憎恶:“你看他的一生,你的一生。没有光明,没有爱情,没有安慰―――什么也没有。妈妈,妈妈,让上帝来做见证,到底是为了什么?你到底要的什么?你难道真个要把我们一个个都逼死才罢手?你拥有的产业还不够吗?”[3](P365)对于这个令人窒息的家庭,尤金选择的是逃离。当他还是两岁的时候,尤金就爬到希利尔家的小道上去。这户人家在全镇人的眼中,是一种高贵和体面的象征。这是他有生以来第一次逃出樊笼与外界接触,他所达到的领域在他眼中成为一个充满吸引力的禁地。尽管代价是被经过的一辆马车给踩了,还在他额头上留下了一个隐约可见的印记。而这一印记包涵着深刻地意蕴,象征着尤金对自由的追寻,对环境的超越所做出的努力。还不到六岁的时候,他第一次要逃脱出家庭樊笼的企图已经得到胜利。尤金不顾意莱莎的反对,就偷偷地去上学。在书本中,尤金找到了他的自由,尽情地幻梦遐想,远离了日常生活的龌龊。尽管这种自由也要受到现实的限制。甘德和意莱莎早早地就把他们的孩子派到外面去赚钱,却并不关心他们做的是什么工作。只要是能挣钱的工作,在他们眼中都是值得去做的。因此尤金每天早晨三点半钟就得起床去派发报纸。小说中的尤金酷爱旅行,因为每次旅行都可以让他暂时远离那个紊乱的家庭,去寻找真正的自我存在。尽管在一次又一次的独立旅行中尤金经历了饥饿、痛苦有时甚至死亡,但这都是尤金走向自由独立的自我摸索。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是精神之旅,帮助尤金逐渐地摆脱家庭对他的束缚。在小说的末尾,尤金从学校回来后觉得家里的气氛沉闷得令人窒息:母亲醉心于地产投资而不能自拔,父亲病势日见沉重,婚后的大哥俗不可耐,为了遗产之事打闹起来。尤金毅然地选择离开这个家庭。他带着家里被迫提供的一笔费用前往北方的哈佛大学深造,去寻求新的人生,去继续寻找真正地自我存在。
      
      四
      
      沃尔夫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尤其是甘特一家子,更是让人印象深刻。存在是荒谬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任何目的的杂物的堆积。而甘特一家杂乱无章的生活正是存在荒谬性的最好的诠释。透过他们一家奇特、怪诞、不合常规的生活,我们似乎看到生命的本质和现实。他们曾盲目地摸索过,痛苦地挣扎过,但最终都屈服于这个荒谬的世界,沉沦于现实,任时光无意义地耗去自己的生命。他们对环境的屈服与主人公尤金对环境的超越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尽管成长于一个粗俗的环境,尤金的生命历程展现的则是不断地超越,将自己从没有思想,缺乏精神追求的平庸现实中拯救出来。尤金用自己的努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人是自由的,存在是先于本质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尤金是一个存在主义的英雄。
      
      参考文献:
      [1]Donald,David Herbert.Look Homeward:A Life of Thomas Wolfe[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7:249.
      [2]威廉・巴雷特.非理性的人[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7.
      [3]托马斯・沃尔夫.天使,望故乡[M].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1985.
      [4]威廉・范・俄康纳.美国现代七大小说家.[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270.
      [5]保罗・富尔基埃.存在主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

    推荐访问:存在主义 故乡 解读 天使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