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关注德育功能,,,改进思品教学

    时间:2021-07-16 08:01:0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思想品德课是德育课程,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思想品德课教学担负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然而,教学实践中“知识本位”的一些做法有悖于课程目标的要求,为此,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属性,注重纠偏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关注时事,落实学科实践活动,从而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科德育功能的发挥。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课堂;时事;实践
      思想品德课程的根本目的在于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承载着重要的德育功能。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是指思想品德课在学生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过程中以及学生人格形成和道德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促进作用。然而由于受到“应试”等现实社会功利因素的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存在重知识教学、轻德育达成的现象,此种做法偏离了课标要求,有悖于学科的德育属性。在推进课改的过程中,应以“立德树人”为目标导向,不断改进思想品德课教学,促进学科德育功能的充分发挥,全面达成教育教学目标。
      一、纠偏课堂教学,凸显德育功能
      课堂教学是落实课程标准、达成思想品德课程目标的主要途径和基本环节。然而,走进思想品德课堂,常常看到教学目标窄化,淡化情感目标,忽视学生生成新的道德认识,机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等问题,教师对此应当充分关注,纠偏课堂教学,把握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方向,为充分发挥学科德育功能夯实基础。
      1.纠偏目标缺位,注重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要“准确把握课程性质,全面落实课程目标”。“应准确把握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避免概念化、孤立化地传授和记诵知识,努力使知识的学习服务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需要。”思想品德课程的德育性决定了要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首要的教学目标,也是根本性目标。然而,由于受到多种因素影响,思想品德课教学实践中常出现目标偏离的现象:或始终以知识目标为中心,习题训练成了课堂主线,造成目标错位;或虽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教学设计文本上列为首要目标,但执教过程仍是落入“知识本位”的窠臼……种种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缺位”的做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思想品德课德育功能的发挥,从而影响全面育人目标的实现[1]。
      为此,教师应牢固确立情感价值观目标的“首位”意识,注重纠偏课堂教学。首先,要关注目标设计。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通过教学内容切入、课堂活动突破、课堂即时评价等环节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其次,要关注目标落实。教师要具备全面的教学目标意识,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视为核心目标,始终以此统领教学全过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融为一体,构建目标导向明确、能力训练清晰、知识落实到位的思想品德课堂。
      2.纠偏生成忽视,正视引导学生的道德认知疑惑
      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的道德认知方面还存在局限性。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初中学生随时可能面临社会多元道德价值观的甄别与选择,他们的道德认知难免出现疑惑。作为思想品德课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道德认知疑惑,而应切实履行好学生成长引路人的职责,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领学生成长[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认知和情感,并予以辩证评价和引导。对于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道德认知疑惑或错误,教师切不可因学生存在道德认知疑惑而表示“不屑”,更不能因学生稍有道德认识错误而对其加以“训斥”,因为学生是成长中的生命,是允许犯错误的个体,更是可能存在道德认知困难的人。
      例如,八年级下册“正义是人类良知的‘声音’”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列举生活中的正义与非正义行为”课堂交流活动,有学生提出“拒绝赴日旅游,拒绝去‘肯德基’消费等是正义行为”的观点,顿时引发课堂的质疑、讨论之声。显然,学生对此产生了异议,生成了道德认知疑惑。在课堂上,笔者组织学生各抒己见。待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后,我从正义行为的内涵、“激情爱国”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等角度,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析问题,将爱国的激情转化为理性的爱国行动。课堂,因为学生的道德认知疑惑而激起阵阵思维的涟漪,因为学生的思想交锋而彰显思维的魅力,因为教师对学生个体道德认知和情感的充分尊重和睿智引领而富于人文关怀和道德价值意义。在此,教师辩证严谨地引导对话使得课堂更加具有智慧的色彩,也更加凸显其德育引领功能。
      二、引导时事关注,深掘德育功能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品德课教学工作的意见》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将党的重大方针政策和国内外影响较大的时事引进课堂,密切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追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效性和新颖性。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了解时事,对时事中的德育意义进行深度开掘,为教学目标服务。
      1.在主动参与学习中彰显育人功能
      传统意义上的备课活动片面强调教师的作用,教师构思教学、搜集教学素材、准备教学案例……而学生始终处于“等待”教师实施教学的被动状态,这样就忽略了学生在建构学习资源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影响了学习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基于此矛盾,我指导学生在课前根据新课主题搜集相关时事资料,引导学生养成浏览时事新闻的习惯,准备在课堂上交流使用。为确保资料的权威性,应指导学生尽量使用主流媒体资源,让央视新闻类栏目“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新华网、人民网、凤凰网、国家统计局网站等成为时事学习的主要媒介。这种教学策略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识,激发了学习热情、责任心和创造性,将思想品德学习延伸至课外,体现了学科的育人功能。
      例如,八年级上册“多元文化‘地球村’”教学中,一位学生按照教材主题搜集了时事:“2015年7月8日至12日,中国国家芭蕾舞团在纽约林肯中心上演由昆曲改编的芭蕾舞剧《牡丹亭》和经典剧目《红色娘子军》,场场爆满,吸引了大批当地观众前来观看,甚至出现了一票难求现象。”教师引用“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文化有差异,友谊无国界”等语言进行点评,帮助学生加深了对“搭起文化交往的桥梁”等知识的理解。另一位学生展示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视频片段,其中介绍的民族饮食与民俗风情,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人文历史内涵,引领学生看到了社会变迁和人的命运流转,看到了节俭和坚韧的民族性格。事实上,以上教学活动经历了由教师单方面备课到“师生共同参与备课”的转变过程,学生搜集、展示的时事资料往往给课堂带来未曾预料的精彩。苏格拉底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当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关注学习时,他们的创新学习能力、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力、媒体素养等都得到更加充分的培养,这个过程也更有利于彰显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3]。

    推荐访问:德育 改进 功能 关注 思品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