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总路线的嬗变

    时间:2021-07-12 00:01:55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先后制订了四条总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文革”时期总路线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总路线。这四条总路线的变迁给我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总路线;嬗变;
      [中图分类号]D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28X(2011)02-0020-03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新中国成立后,党的总路线针对不同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四次变迁,本文尝试做一探讨。
      
      一、发展基础:过渡时期总路线
      
      1.提出过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是与当时国内外状况和整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情况紧密联系的。在国际方面,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带来的巨大成就给正在探索的中国提供了借鉴。在政治方面,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无产阶级和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胜利解决,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开始突显出来。在经济方面,国民经济虽然已经恢复,但我国的生产力整体水平依然十分落后。为了改变这种落后的状况,就必须逐步实现社会主义的工业化和农业的集体化。由此可见,这条总路线基本上反映了我国当时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恢复任务的基本完成,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便开始提上日程。1953年12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主要内容是:“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条总路线是照耀我们各项工作的灯塔,各项工作离开它,就要犯右倾或‘左’倾的错误。”[1]其中,社会主义工业化是为了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是为了变革所有制进而解放生产力。所以这是一条“发展生产力与解放生产力同时并举”的总路线。
      2.影响评价。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我国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的必然性。它指导我国顺利地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推动了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也极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超额完成。当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完成原定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2]“一五”计划能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过渡时期总路线起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过渡时期总路线也存在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性,如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在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等问题,并没有得到完全的解答。
      
      二、激情发展: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
      
      1 .提出过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1958年5月,党的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了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主要内容是“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这条总路线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过于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一条“激情”发展的总路线。其形成原因大致有如下方面:首先,在国际方面,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高度发展的刺激作用。1957年11月毛泽东率中国代表团访问苏联时提出中国要用15年左右,在钢铁等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方面赶上或者超过英国。这就为将来国内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制定埋下了伏笔。其次,经济方面,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在对“反冒进”进行批判下形成的。党的八大确立的经济建设方针是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1958年1月中共中央在广西召开工作会议,批判“反冒进”是重点议题。会议认为“反冒进”泄了6亿人民的气,是方针性错误。这就把经济领域的“反冒进”视为政治问题。第三,思想认识方面,“一五”计划中展现出的生产激情与我国落后现实之间的对比造成了一种认识误区。“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反映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但从当时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来看,中国与各国之间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如从1957年农用大中型拖拉机的拥有来看,中国1.5万台,美国468.5万台,苏联91.1万台,英国40.0万台,法国47.8万台,联邦德国61.4万台。[3]这就形成了一种通过片面夸大人的激情去缩小差距的认识误区。
      2.影响评价。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是一条以发展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总路线。这条总路线的提出,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迫切要求尽快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然而它不是从当时我国生产力实际发展水平出发制定的,忽视了经济发展规律,夸大了主观努力和主观意志的作用。所以,它不但没有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反而极大阻碍和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带领下,全国迅速掀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人们陷入一片盲目追求快速发展的激情当中。最终导致两方面的恶果,一方面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另一方面人民生活陷入困难境地。实践证明,这条充满激情的总路线过于忽视了我国当时的政治经济状况。
      
      三、曲折发展:“文革”时期总路线
      
      1.提出过程。“文革”时期的总路线,是伴随着“文革”“左”倾错误的进一步发展,在1969年党的九大正式制定通过的,称之为“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它的主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还存在着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要提高警惕。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要正确理解和处理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正确区分和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简称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它的形成与党中央对当时国内外形势的错误估计是密不可分的。首先,在国际方面,对国际战争发生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估计过于严峻,是这条基本路线形成的外部因素。这时期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关系确实比较僵化,但形势并没有发展到随时爆发大规模战争的阶段。因此警惕到时时刻刻都讲“备战”和斗争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国内政治方面,对国家政治状况和党员干部的纯洁性方面估计过于悲观,是这条基本路线形成的政治基础。三大改造之后,除了极少数阶级敌人外,大多数群众都是支持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广大党员干部也大多数是艰苦朴素的。所以关于“党内存在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的说法也是不成立的。第三,在经济方面,对希望以实事求是态度来发展经济的思想给以错误的认识,是这条基本路线形成的经济根源。第四,思想文化方面,长期以来一步步蔓延的“左”倾错误思想,对这条基本路线的形成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2.影响评价。这是一条在极“左”思想推动下产生的错误总路线,它非但没有对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左”倾错误进行反思,反而把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经济“左”倾进一步发展成为政治“左”倾。在这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总路线指导下,“文革”的“左”倾错误进一步走向深入,使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遭到了严重破坏。据统计,在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中,每百元资金实现的利润税金由1966年的34.5元降低到1976年的19.3元;农业方面,农产品成本1966年与1976年相比,每百斤棉花的生产成本由64元上升为112元。重大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如在农、轻、重比例关系上片面强调“以钢为纲”,在农业内部片面强调“以粮为纲”。[4]结果证明,这条政治极“左”的总路线只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灾难。

    推荐访问:总路线 嬗变 新中国 成立以来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