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1-07-06 08:02:23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通过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发现,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使用“中间阶级”概念的次数非常多,并对“中产阶级”的划分依据、构成、主要特征、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马克思在晚年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发展予以高度关注和深入思考,进而对自己原有的“中间阶级”观点进行了修正,阐明了“中间阶级”不断增长和扩大的趋势。研究马克思“中间阶级”理论对当前中国中产阶层问题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能够为党的“扩中”战略提供理论支撑,并充实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依靠力量的基本原理。
      [关键词]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487(2014)02-0004-05
      当前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如何充分认识马克思恩格斯的“中间阶级”理论,对于审视我国当前中产阶层的成长现状,以及如何进一步培育和壮大中产阶层,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文在考察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的基础上,围绕马克思的“中间阶级”理论进行全面深入的考察,以求对当前我国中产阶层理论的研究作出有益探索。
      一、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的界定及其词语使用
      本文的考察着眼于马克思恩恩格斯对“中间阶级”的论述,所依据的研究文本主要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版)、《马克思恩格斯文集》(2009年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995年版和2012年版)等经典文献。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有多处关于“中间阶级”的重要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将“中间阶级”界定为“介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各种社会集团”,但并没有使用统一的固定的称谓来指称这一阶级,而是交替使用了“中间阶层”、“中间等级”、“中间阶级”、“中等阶级”、“中等阶层”、“中等社会阶层”、“中等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等多个概念。
      在马恩著作的中文版本中,被称为“中间阶级”或“中等阶级”的社会群体在德文版是mittle klasse,在英文版中被译为middle class,据此,有学者指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使用了“中产阶级”的概念。[1] 1842年,马克思在发表于《莱茵报》的《共产主义和奥格斯堡〈总汇报〉》一文中,第一次使用了“中产阶级”的概念。他写道:“今天一无所有的等级要求占有中等阶级(middle class)的一部分财产,这是事实。”[2](P293)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论述“中产阶级”较为集中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德意志意识形态》、《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等8篇英文版文献中论及“中产阶级”(middle class)的地方就达232处之多,其中在《德国的革命和反革命》、《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分别有65、39、30处之多。[3]总之从已有的文献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使用“中间阶级”概念的次数是非常多的。[3]
      二、马克思恩格斯“中间阶级”理论的思想内容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时侧重于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两大对立阶级,但是,他们没有忽视资本主义社会的中间阶级,而是对其划分依据、构成、主要特征、政治属性、社会地位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
      (一)划分依据:生产资料占有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进行“中产阶级”研究时,并未将生产资料占有关系或财产关系作为唯一划分依据,而是将阶级意识、阶级利益、政治与社会地位、生活方式、文化心理等因素也纳入“中间阶级”的划分依据。这是马克思恩格斯“中产阶级”研究的基本特点。
      马克思在《致约瑟夫·魏德迈》的书信中指出:“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4](P426)他认为,阶级的产生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所引起的。社会上剩余产品的出现和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确立,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马克思进行阶级划分的主要标准是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即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他们在生产方式中所起的作用等。在马克思看来,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对阶级的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进而决定着人们的阶级属性。资本家是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称为“资产阶级”;工人是所有被雇佣的劳动者(包括农业工人),他们没有任何生产资料,被称为“无产阶级”;而地主是土地资产的所有者,称为“地主阶级”。然而,如果对马克思阶级含义的理解仅仅局限于生产资料占有关系的分析,那么,就误导人们将经济条件作为阶级划分的唯一决定性因素。
      据考察,马克思进行“中间阶级”的研究时,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只是划分“中间阶级”的依据之一。在强调经济条件的决定性作用的同时,马克思还把生产方式、利益关系、教育程度等交互作用的因素当作阶级分析的必要条件,并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一文中对19世纪法国农民进行了分析,他明确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同,但是他们彼此间并没有多种多样的关系。……既然数百万家庭的经济生活条件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与其他阶级的生活方式、利益和教育程度各不相同并互相敌对,就这一点而言,他们是一个阶级。而各个小农彼此间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彼此间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组织,就这一点而言,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5](P726)由此可见,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或经济条件的一致性并不必然导致阶级的形成,阶级的形成还必须突破地域的限制,形成共同的全国性的联系,形成“能够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的统一性的政治组织。如果不能满足这些条件,那么,这些经济生活条件相同的人,即使有着同等的地位和一致的利益关系,也不能形成一个“自为”的阶级。根据这一论断,马克思认为,欧洲社会的中产阶级还没有真正形成,他们很难形成统一的阶级意识和利益诉求,也没有达成一致的行为方式和整体行动,他们只不过是当时社会上一种“自在阶级”,还不能够成为一种“自为阶级”。[6]

    推荐访问:恩格斯 马克思 阶级 当代 思想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