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论儒家“孝”文化的政治意义及其当代价值

    时间:2021-07-05 08:02:10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孝文化是儒家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命题,其除了道德意义之外,政治意义也非常显著,历代帝王常常以孝治天下,成为中国政治文化的独特面貌。本文首先分析孝文化在历代的政治性意义,然后结合当代中国的具体情形,谈论当下提倡孝文化复兴对于社会建设与和谐社会以及实现中国复兴崛起的伟大意义。
      关键词:孝 儒家 中国崛起 政治意义
      2013年11月,习近平同志到山东曲阜孔子研究院考察,他拿起《孔子家语通解》《论语诠解》两本书说:“这两本书我要仔细看看。”随后还强调:“研究孔子和儒家思想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坚持古为今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因势利导,深化研究,使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挥积极作用。”古为今用,也就是要善于从传统经典中找出在历史上大国政治的文化因子,让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伴随新时代的中国一并崛起。
      儒家文化从汉武帝开始就作为中国政治、社会、文化的主流思想,居于主导地位和统治地位,涵养了几千年来中国人的性情。而道德在中国文化中从来不是孤立的环节,而是与政治社会息息相关的。早在周朝,统治者就提倡“敬天保民”,这里的“天”独具中国文化意味,并不是像西方文化中的一神教信仰那样,特定指某个神灵,而是普适的天,万物有灵的天,这个天固然有神性色彩,但其实是道德普遍的“天”,故统治者要做的就是以“德”来合于天道。合于天道,天才“保民”;于是孔夫子讲“为政以德”(《论语·为政》,第1章),“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论语·季氏》,第8章)。这里的“德”可以从两个方面去论述:第一,统治者行仁政,以德行爱护人民,轻徭薄赋,不使人民感受到沉重的政治压力;第二,统治者必須担负起教化民众的责任,教化百姓人人有德,这样社会才有了道德基础、文化基础,从而才能使社会秩序稳固,政治繁荣。
      在中国历史文化中,以儒家为主体的思想,“德”的意义是多层的,含义广泛兼容并包。本文主要探讨中国儒家文化所提倡的“德”的诸多含义中的一个方面——孝道,探讨孝道在政治中的地位及其对于中国作为大国不断崛起的意义。
      一、“孝”的早期文化面貌及其发源期在政治中的基础性意义
      在《诗经》中最有名的一篇关于孝文化的诗是《小雅·蓼莪》,这也是中国诗歌中讨论孝道的最早且最为撼人心魄的作品。本诗共分六章,前两章用起兴的手法写出作者对因操劳而去世的父母的无限思慕之情。而全诗最为动人的是第四章:“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①没有任何修辞与雕饰,直抒胸臆,将纯出天然的孝情以最为淳朴的方式表现出来。孝以文学形态出现在我国文化史上,但是这种孝情并不是仅仅作为家庭情感层面的含义而被理解,《毛诗大序》云:“刺幽王也,民人劳苦,孝子不得终养尔。”这就将本诗的理解提高到了政治层次,诗歌暗中批判西周末年周幽王时代的政治昏乱,而因为政治上的昏乱,导致百姓无法奉养好自己的父母,孝行不彰,孝道不昌,导致社会最终走向灭亡,犬戎袭击镐京,西周陷落,平王东迁。可见在早期政治中,孝的昌盛与否直接影响国家命运的兴盛衰亡。这在孝文化形成的初期就是确凿的真理。
      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形成于春秋末期,孝文化进一步得到深化。《论语·为政》云:“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为何不“为政”,这个词广义的意思是参与政治、治理国家;而狭义的意思是指做官。这个人询问孔子显然是从狭义的角度说:“你为什么不去做官呢?”孔子很巧妙地进行了概念偷换,将狭义的为政替换为广义的为政。引用《尚书》中的话,孝啊孝啊,这是对于孝道崇高的感叹,在家庭中指的是处理好父母兄弟的关系,而推及至政治层面,就是忠诚于国家。这是儒家思想中非常重要的“推及”思想,在家庭中的孝可以演变为对国家的忠。孔子的学生有若更是提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为政》,第2章)有子的话是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也同样提出孝的政治意味,一个人如果在家庭中孝顺长辈,友爱同辈,那么此人就不会顶撞上级,更不会造反作乱,这和“施于有政”的道理是一致的,把家庭伦理层面的孝推及到了社会国家层面的忠,或者讲对于国家也是孝,是大孝。这句话的后半部分,又从另一个角度解释了孝。孝悌是君子的本,是仁的本,众所周知,“君子”“仁”都是孔子所提倡的最为核心的文化概念,也是政治概念。“君子”有两层含义,道德上的含义和身份上的含义,只有达到了道德上的“君子”的人才有资格成为身份上的君子——即统治者。孔子教学的目的就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道德与身份双重意义上的“君子”,而君子要服从孔子所尊崇的西周礼乐制度,孔子还讲过“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乐是外在的表现,而促成礼乐的是内心所坚守的“仁”。于是,“君子”是良好政治秩序的管理者,“礼乐”是良好的政治秩序,而这两者的形成都依赖“仁之本”,也就是“孝弟”。“弟”是附属于孝的,平辈间的相处之道,所以这“仁之本”也便可以理解为“孝”。可见,在先秦时代,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政治思想萌芽的时代,“孝”就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的重要根基。脱离了孝,政治秩序便会紊乱,政治建构就会如空中楼阁,无从谈起。
      二、“孝”在秦汉之后政治中的基础性意义
      儒家在先秦并非显学,先秦学术“不归杨则归墨”(《孟子·滕文公下》),孔子之所以在中国思想文化中有如此之高的地位,得益于汉代人对孔子的推崇。汉代初年,统治者奉行黄老之学,政策上休养生息,无为而治。而到了汉武帝时代,由于国力已经恢复,汉武帝本人又有着文治武功方面的奇才,希望在一个经济雄厚的时代建立一个庞大的帝国,也可以说,汉武帝的时代和我们今天的时代很像,伟大的汉民族已经做好准备,正要迈向大国崛起之路。借鉴历史我们清晰地看到,汉武帝所制定的大国崛起之路,第一步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也正是告诉我们,孝在中国政治文化中的地位,是大国崛起的第一步和基础性观念。

    推荐访问:儒家 当代 意义 政治 价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