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和平发展理论的思想基础和当代价值

    时间:2021-07-03 12:01:16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要:和平发展理论是改革开放以来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重要思想。这一理论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华文化为思想渊源,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事业为实践依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和精神实质,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共同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念、发展道路、发展目标、发展价值的完整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思想成果。
      关键词:和平发展;理论创新;思想基础;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54X(2008)11-0077-06
      
      和平发展是内涵深刻、意蕴深远的概念。20世纪80年代。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即以其博大的思想内涵和创新的时代精神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卓越智慧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科学发展观赋予和平发展以新的时代内容,对和平发展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使之与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一道,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一、和平发展理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与时俱进的时代表现
      
      从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到把和平发展提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一般原理为思想来源和理论基础的。马克思从人的本质和人类解放的理论原则和价值判断出发,深刻论述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前提和存在形式。进而论述了国与国之间的公平正义是人类政治发展的必然归属。基于这一价值判断和理论阐述,列宁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形势和苏维埃俄国的现实需要。提出并阐述了和平共处的战略思想,把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运用到苏维埃俄国对外关系的实践,对世界的和平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把和平共处、和平发展的理念有机地结合到中国对外关系和国内发展的实际,实现了把和平发展从世界主题的概括上升到理论体系的阐述,从国家的对外战略上升到国家的发展道路,体现和反映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1 马克思主义人类和谐理论、和平共处思想是中国和平发展理论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指导
      马克思和思格斯强调人的自由发展和国家间的平等联合。《共产党宣言》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战斗号召为先导,主张以各民族的工人兄弟联盟对抗各民族的资产阶级兄弟联盟,反对资产阶级的民族剥削压迫经济文化落后的民族,认为任何民族当它还在压迫别的民族时,都不能成为自由的民族。而无产阶级的国际联合,必须以恢复各个民族的独立和统一为前提。马克思和恩格斯分析了资产阶级政府对外政策的本质,是“为追求罪恶目的而利用民族偏见并在掠夺战争中洒流人民鲜血和浪费人民财富”。工人阶级的责任则是要“洞悉国际政治的秘密,监督本国政府的外交活动,在必要时就用能用的一切办法反抗它;在不可能防止这种活动时就团结起来同时揭露它。努力做到使私人关系间应该遵循的那种简单的道德和正义的准则。成为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中的至高无上的准则”。“为这样一种对外政策而进行的斗争,是争取工人阶级解放的总斗争的一部分。”而且,“同那个经济贫困和政治昏愦的旧社会相对立,正在诞生一个新社会,而这个新社会的国际原则将是和平。”这样,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划清了资产阶级国家与未来新社会对外政策的本质区别,而且把一国的对外政策与无产阶级斗争相联系,把处理国际关系看成是无产阶级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列宁针对十月革命后社会主义苏维埃政权与资产阶级国家同时并存的实际,强调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应当和平共处。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指出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而其余国家将仍然是资产阶级国家或前资产阶级国家。这就提出了两种根本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的关系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最初几个月,列宁认为国际帝国主义无论如何都不能和苏维埃国家和睦相处。随着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失败,苏俄支持的世界革命运动遇到挫折,列宁提出了同资本主义国家和平共处的原则,指出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应当在和平基础上相互交往,发展贸易关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共同推进世界经济的发展。列宁强调有一种比任何敌对的政府或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决议更大的力量,这种力量就是全世界共同的经济关系。这种关系迫使资本主义国家走上同社会主义国家交往的道路。列宁当时认为和平共处是阶级斗争的特殊形式,是两种根本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间的关系发展的必然形式,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争论只能通过和平共处、和平竞赛来解决。列宁指出:“我国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归根结底是由我国统治阶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地位决定的。这个原理是马克思主义者整个世界观的基础。”列宁强调一国对内政策和对外政策是密不可分的,制定对外政策必须通盘考虑和估价自身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情况,考察和估价自己的阶级、政党、政治力量和人民群众的现实状况及其相互关系。
      
      2 新中国和平共处的科学理念和伟大实践为和平发展理论奠定了思想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贵和”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渊源。这种思想的自然发展成为当代中国的和平发展理论的重要思想渊源。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和平、和谐、和睦就有特别的偏爱。《礼记·中庸》断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强调只有达到和谐,才能正天地、育万物。《论语》十分精彩地阐发了“和合精神”:“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儒家文化从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及国家关系,主张“协和万邦”。反对“以邻为壑”,主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若一家”,倡导全人类的友爱和谐,创造天下的“人和”氛围。中华文化是诸子百家再加上域外文明大融合的产物,是多样化的统一体,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同化力和持久性。这种超越差别的统合,成为中国的文化传统之一,也成为中国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源头之一。
      毛泽东基于唯物主义的辩证思维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创造性地提出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基本原则和思想理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就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相互尊重领土主权等项原则的任何外国政府,本政府均愿与之建立外交关系。”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阐发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进一步高举和平和谐的旗帜,主张“不论大国小国,互相之间都应该是平等的、民主的、友好的和互助互利的关系。而不是不平等的和互相损害的关系”,声明“我

    推荐访问:和平发展 当代 理论 思想 价值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