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前教育
  • 小学学习
  • 初中学习
  • 高中学习
  • 语文学习
  • 数学学习
  • 英语学习
  • 作文范文
  • 文科资料
  • 理科资料
  • 文档大全
  • 当前位置: 雅意学习网 > 小学学习 > 正文

    冷战后中国外交观的鲜明特色解读

    时间:2021-07-02 08:00:12 来源:雅意学习网 本文已影响 雅意学习网手机站


       摘 要:冷战后的中国外交观具有鲜明的特色。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是根本宗旨;坚持独立自主性与和平性是基本属性;发达国家、周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外交重点;多边外交、政党外交与民间外交是重要补充。这些外交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既有利于中国的和平发展,又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
       关键词:冷战后;中国外交观;鲜明特征
       中图分类号:D8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1)11-0110-03
      
      外交观是一国对外交事务的基本认识,是国家开展外交实践的重要依据。在冷战后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外交观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呈现出鲜明的特色。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作为中国最权威的文件,为审视中国外交观提供了适宜的视角。本文拟以冷战后中国共产党的四次党代会报告为文本,分析冷战后中国外交观的鲜明特征。
      一、根本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根本宗旨是一国外交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判一国外交的首要标尺。国家作为国际社会中的基本行为主体,正确适宜的外交宗旨一般具有国际、国内两重诉求。国内诉求指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这是一国的立国之本;国际诉求指外交为国际利益服务,这是一国的强国之路。中国虽然在冷战结束前没有明确提出过自己的外交宗旨,而是采用“基本目标”、“根本目的”等说法,但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在外交观上一直坚持国家利益与国际利益的有机统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既注意在外交事务中牢牢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没有罔顾国际公益或他国利益而一味牺牲国家利益,也注意广泛地参与国际事务,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展做出大的贡献。
      冷战结束后初期,在相对不利的国际环境中,中国继续坚持明确的国内、国际两重诉求。党的十四大报告把外交基本目标定位为“维护我国的独立与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1]242进入新世纪,随着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处境的明显改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信心更为充足,外交视野更为广阔,不仅提出“外交宗旨”这一高层定位,而且说法也与原有的外交目标、目的等有一定的变化。在十六大报告中,中国首次指出“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并表示“愿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2]566在十七大报告中,中国再次强调,“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政府和人民都将……恪守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3]这一外交宗旨的显著特点是既没有突出自身的利益,也没有背离自身的利益,而是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把自身利益融入到国际利益之中,更加强调国家利益与国际公益的统一性,自身利益与他国利益的统一性,自身前途命运与世界前途命运的紧密联系。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提出和固守“外交宗旨论”具有科学的依据与重大的意义。一方面,这是中国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古今中外,无论哪个国家开展外交活动的首要目的均是为内政服务。没有对国家利益的捍卫,也无从谈起对国际利益的促进。因此,在中国实力相对较弱,国际环境相对不利之时,突出外交为国家利益服务很有必要。但对于一个有志于走向世界强国的国家来说,当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过于突出自身的利益又是不够的,必须更加展现出自己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与大国风范,更多地关注于国际公益与他国利益。进入新世纪,中国与所有大国和周边国家都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历史上第一次实现没有现实的直接威胁与敌对国家,不存在多国联合起来制裁或孤立中国的可能,中国的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都有了质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在外交宗旨中不再突出“外交为塑造良好周边环境与国际环境”这一功能服务,而是把外交宗旨与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密切联系在一起,把中国的安全与发展寓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之中,显然是一种正确适宜的外交理念,是中国实现强国之路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这是国际发展新阶段的必然要求。冷战结束后,在意识形态因素减弱、科技竞争日新月异和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以经济全球化为核心的全球化加速发展,各国、各地区被编织在一个地球村之中。但全球化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它既给中国带来许多有利的机遇与条件,有可能实现跨越式发展,也给中国带来许多风险与不稳定因素。许多国家之间,尤其是大国之间,形成 “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高度相互依存关系和连动效应。如世纪之交先后发生在东亚和美国的两场经济与金融危机,都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稳定造成巨大的冲击,中国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经济形势之外而隔岸观火和以邻为壑,必须采取负责任的态度与其他国家一道携手共度难关,复兴世界经济。再如随着科技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核扩散、恐怖主义、疾病蔓延等全球性政治、安全与社会问题也急剧全球化。安全威胁的全球化要求中国必须把世界的和平、安全与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更为广阔的视野中看待国家利益,寻找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的新路径。在这一外交宗旨的指导下,十年来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在坚持维护国家传统的政治与经济利益的同时,更为重视国际公益。如积极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主动减免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提高自己在联合国的会费等。通过这一系列有益的行动,塑造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向国际社会展示中国的发展与崛起对其他国家来说是一种机遇与福音,而不是一种威胁与灾难,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基本属性:独立自主性与和平性
      从新中国成立迄今,在6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无论是中国还是世界都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与脉搏,更好地实现趋利避害,中国不断调整自己的外交政策与理念。但任凭岁月荏苒,中国外交的基本属性没有丝毫的变化,那就是坚持独立自主性与和平性。冷战结束后,中国在历次党代表大会报告中都强调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在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中用“始终不渝”,在十六大和十七大报告中用“不管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等词汇与话语强调坚持这一外交属性的长期性与坚定性。
      独立自主性指在国际事务中由中国政府与人民根据自身的意愿与选择,独立地决定自己的外交政策、方针、原则与实践。对此,党的十五大报告给予了专门的阐述。“对于一切国际事务,我们都要从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与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4]40由于结盟外交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盟约的束缚,影响政治抉择的独立自主性,中国在冷战后的十四大和十五大报告中,一再强调中国“不同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结盟,不参加任何军事集团”,把其作为中国外交坚持独立自主性的重要标志。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外交的独立自主性在理论上是国际社会中国家主权原则的必然要求,在实践上是中国近現代遭遇得出的必然选择。在当今国际社会,国家是基本的行为主体。在构成国家的四要素中,主权是最为核心的要素,而国家主权的对外具体表现就是独立自主权。没有独立自主性,国家就不是一个典型的现代主权国家,也无法真正有效地维护国家利益。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党和政府十分珍惜和重视内外事务中的独立自主性,不曾因时势的变迁而发生任何的改变。
      虽然中国在外交观上坚持独立自主性,但并不是就主张肆意所为,而是强调在国际事务中相互尊重,不搞武力威胁,不搞以大欺小,即同时坚持外交的和平性。对此,冷战后的党代表大会报告不仅多次就中国对国际交往的原则立场表明态度,而且明确表达了自己持守和平外交观。如十五大报告指出,“国与国直接应通过协商和平解决彼此的纠纷和争端,不应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能以任何借口干涉他国内政,更不能恃强凌弱,侵略、欺负和颠覆别的国家”,中国也决“不把自己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强加于人”。[4]40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在外交中“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不干涉别国内部事务,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3]由于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重要根源,是影响国与国关系的重要因素,中国的和平外交观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反复强调反对任何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做出永不称霸的承诺。如十四大报告指出,“中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同时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侵略扩张行为。”[1]242十五大报告指出,中国“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4]40今后“发达起来了,也永远不称霸”。[4]41十七大报告在继续强调不称霸、又反霸的基础上,进而把中国在国际社会的行为方式定位为“和平发展道路”,并表示将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3]

    推荐访问:战后 鲜明 解读 中国外交 特色

    • 文档大全
    • 故事大全
    • 优美句子
    • 范文
    • 美文
    • 散文
    • 小说文章